佳作译介 | 假新闻的科学
2018/3/25原艳飞 科学传播人

     在互联网时代,假新闻的泛滥意味着传统媒体辨别虚假信息的行业地位已被严重动摇。假新闻的治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然而,为什么个体容易被假新闻迷惑?这背后哪些信息接收机制在作祟?社交媒体平台又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什么技术手段可以用来治理假新闻?本期科学传播人为您译介的是发表于最新一期Science的文章《假新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Fake News: Addressing fake news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effort),它将针对以上问题给出答案。

     这篇文章从梳理假新闻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了假新闻潜在的危害,并探讨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肆虐的假新闻。

     作者简介

     此文由David M. J. Lazer, Matthew A. Baum, Yochai Benkler等16位学者共同完成。文章通讯作者David M. J. Lazer,1988年在威斯利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政治学系(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特聘教授,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Harvard University,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访问学者。

     合著书籍有Governa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Electronic Government to Information Government(MIT press:2007)。编著书籍有DNA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 Technology of Justice(MIT press:2004);此外,他还在相关领域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个人主页:http://www.davidlazer.com/infopage

     什么是假新闻?

    

     文章首先对假新闻进行了定义。文章指出,假新闻是拥有新闻的形式,却没有通过正规媒体渠道发布、不具备真实新闻目的的编造性信息(fabricated information)。这一概念之所以强调“信息通过新闻媒体渠道进行发布”是因为专业媒体中的编辑审查流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而假新闻因为发布流程不够专业,因此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历史渊源:假新闻从何而来?

    

     研究者们发现,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使用大量宣传手段发布欺骗性信息以操纵民意;另一方面,美国公共关系行业在20世纪20年代蓬勃兴起。作为对这两种冲击的抵御,新闻业开始将“客观平衡”(norms of objectivity and balance)的报道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业准则。在整个20世纪里,以报纸和广播为主要信息发布手段的地方和国家级新闻媒体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降低了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准入门槛。这些进入信息发布领域的竞争者往往不遵守这一新闻业赖以获得公众高度信任的行业准则,从而破坏了传统新闻来源的商业模式。以至于到了2016年,美国公众对大众媒体的信任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1]

     技术环境的变化使得美国过去四十年里党派偏好的区域性极化现象(geographic polarization of partisan preference)愈发严重,横向政治交流(crosscutting political interaction)由此降低。同质性的社交媒体网络使公众对不同态度的容忍度降低,不断极化其自身想法,这使得他们愈发接受相似的观点而拒绝新信息。这些趋势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假新闻的流行及其影响

    

     如何评估假新闻的传播广度,又该如何看待其对个人的影响?此研究认为回答以上问题应当关注信息的发布者。

     作者在定义假新闻时着重强调传播目的和发布信息的流程,而这两者都与信息发布者相关。除此之外,关注信息发布者能够避免在研究中评估每一个新闻故事的准确性。一项研究按照这个方法追踪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前一个月内的156条假新闻,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每个美国人平均会接触到一至三条假新闻。[2]另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真实的信息,虚假的信息在Twitter上会更快地被用户转发,特别是当这些话题与政治相关时。[3]

     僵尸号在假新闻的快速传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转发行为本身具有为信息背书(endorse)的作用,因此僵尸号通过转发假新闻使其传播力更广、说服力更强。Twitter公布其平台上有9%到15%的活跃账号是僵尸号;Facebook也估计其平台上有近6千万的僵尸号。这些僵尸号充当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政治信息传播的主力,其中一部分还被用来影响2017年法国大选。除了帮助转发信息、促进假新闻的传播,僵尸号还会被用来影响一些基于用户数量预测事态发展趋势的算法。目前,虽然针对僵尸号的管理措施在不断改进。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僵尸号运营者总会有相应的措施对付这些管理者。

     寻找突破口:个体和平台皆有潜能

    

     面对如此严峻的信息环境,此文提出应当从个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两方面着手治理假新闻,以重建我们的信息生态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误区”,包括: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即更愿意接收与自身态度相符的信息;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即认为与其前设观念一致的信息更具说服力;以及喜好偏颇(desirability bias),即更愿意接收使其自身高兴的信息等问题。因此,个体已有的党派性和观念意识会阻碍其对假新闻有关的事实核查信息的接收。除此之外,人们往往会记住信息以及自己对信息的感受,但是忘记阅读信息的情景;而且,他们很容易认为相似的信息是真实的。在这种心理认知模式的影响下,事实核查行为很有可能会起反作用。目前已有历时性研究在尝试通过个人教育提升人们的信息鉴别能力,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结果,以了解不同教育手段干涉的结果。

    

     而在社交媒体平台层面,作者认为应当从算法和僵尸号入手治理信息环境。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假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47%的美国人经常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复杂的数据模型将广告推送给特定的用户,从而将注意力转化为财富。本研究指出,通过改进这些数据模型可以促使用户阅读高质量信息。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调整算法,给予真实、高质量的信息更多权重,让它们更频繁地出现在显眼的位置上,而让那些错误、低质的信息出现在不显眼的位置上。Facebook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它使用算法对信息质量进行排序;Twitter封锁了一批与俄罗斯发布误导性信息相关的账号(2017年俄罗斯被指控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影响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并且提醒关注这些账号的人们他们被骗了。基于此,文章建议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与学术机构合作以推进治理假新闻和净化信息环境。

     治理措施:或许有两条可行之道

    

     在充分探讨从个人和平台切入治理假新闻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文章指出有两条可行的路径。首先,最有效的策略是政府出台相关管制条例或推动社交平台实现自我管制。但是政府的直接介入可能会导致一些针对政府的意见被掩盖。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在法律上允许侵权诉讼。例如,那些因假新闻的传播而受到直接和间接伤害的个人可以对诽谤者和平台进行指控。在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平台助长了这些错误信息的传播,如果归咎于它们,就可以迫使这些平台介入假新闻的管理。然而美国1996年通过的“传播净化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中的一项规定几乎全面地豁免了因用户撰写虚假信息给其平台带来的责任。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2014年欧洲要求Google搜索引擎遵守“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是这一方面的有益尝试。

     综上,The Science of Fake News一文呈现了目前相关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呼吁不同学科研究者一同努力以抑制假新闻的传播。既然新闻界在20世纪在面临初期行业领域内出现的不良现象时,能够团结一致地遵循“客观公正”原则,那么在21世纪里,新闻从业者也一定有信心能够重建信息生态秩序,取得与假新闻之战的胜利。

     注释:

     [1]A.Swift,Americans’trustinmassmediasinkstonewlow (Gallup, 2016); http://news.gallup.com/poll/195542/americans-%20trust-mass-media-sinks-new-low.aspx

     [2]H.Allcott,M.Gentzkow,J.Econ.Perspect.31,211(2017)

     [3]S.Vosoughietal.,Science359,1146(2018)

     原文:

     Lazer,David M. J.,et al.(2018).The Science of Fake News:Addressing fake news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effort. Science,Vol.359.Issue 6380,pp.1094-1096.

     链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094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艳飞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张滋宜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