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科学家传播能力指南》
2018/4/21黄圣淳 科学传播人

     导读

     曾经有一个时期,当科学发声时,公民会毕恭毕敬地脱下自己的帽子并洗耳恭听。这些时期包括《明日世界》(The World of Tomorrow)上映的时候,1929年纽约博览会,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建成原子塔的时候,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的时候。在那些时期,人们对医生、物理学家或农学家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如今,那种社会与科学之间持续长久的蜜月期已经一去不返了。

     如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切的变化。科学变得和政治、商业、医疗等任何社会的组成部分没什么不同,需要公民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充分被告知和征求意见。与科学家工作相关的重要决策需要不同社会群体进行复杂的协商:一项技术的社会风险、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这些都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好的科学传播。

     科学家是科学传播的最佳人选,然而传播的技巧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天赋。如果科学家希望传播其研究领域的成果和内容,无外乎以个人身份承担科学传播工作和利用媒体进行传播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对科学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充分的理解。

     越来越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开始意识到参加科学传播方面的基本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些读者来说,本书正是一本流畅而清晰的“生存指南”,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科学家把握传播的核心概念,带领初学者步入科学传播的大门。

    

     内容简介

     《科学家传播能力指南》(Communicating Science: A Scientist’s Survival Kit)由乔万尼·卡拉达(Giovnni Carrada)著,首次出版于2006年,是一本面向科学家及从事科学传播的工作人员的实用手册,受到了意大利科学院院长、全国会议主席恩里克·培达兹(Enrico Predazzi)的支持和鼓励。

     本书的目的在于让科学家“学会另外一门技巧”,更好地理解媒体、公众与科学家的关系,由作者结合近几年来的反思与个人经历写作而成,从理念到实践都为有意从事科学传播的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准备。

     首先,作者反思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向科学家阐明了传播之于科学的重要意义。随后,作者通过讲述公共传播的基本概念,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从一个传播者的角度来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实用技巧,包括策划传播、认知受众、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和机遇、加工和处理信息、以及媒体的选择等。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章 离开象牙塔——重新审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本章说明了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为什么发生了变化以及是如何变化的。一直以来,科学传播都把公众理解科学认为是最重要的部分,许多科学传播活动都以让公民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然而这种观念已经遭遇了挑战。举例来说,如果公民掌握更多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他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就不会那么畏首畏尾了吗?作者对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和观点是如何被塑造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科学研究新的传播模型。

     第二章 公众传播的基本要素

     本章探讨了公众传播与同行传播在原则和概念上的差异:“不是公众一定要对科学感兴趣,而是科学必须要让自己对于公众来说是有趣的。”与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中的主体一样,科学家也必须加入对公众注意力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感情平淡的传播往往难以成功,因此科学传播工作者有必要把需要展示给公众的事实和论据放进一个故事中,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传播。

     第三至六章 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

     这一部分首先明确指出科学传播活动是需要预先策划的,而非直觉性或创造性的冲动。策划意味着要将目标、受众、主题的局限性和机遇、要传递的信息都纳入考虑的范围内。接下来,作者用大量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把想要传播的内容转化为公众想要知道的信息,以及如何选择和利用媒体到达目标受众。对于希望快速了解如何进行科学传播的人来说,本书第三部分是一个简短而有效的入门指导。

     作者/译者简介

     作 者

    

     乔万尼·卡拉达(Giovanni Carrada),意大利独立科学传播作家、科学与创意传播顾问,任职于意大利科技部,曾担任过欧盟委员会科技传播撰稿人,是业界颇有影响的专家,发表过多部科技传播学专著。

     译 者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科学传播、国外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新媒体科学传播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会员。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近百篇;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已出版译著包括《实验室法则》《彩色口袋自然珍藏图鉴:鸟》、Tales of Old Beijing: the daily life in alleys;参与编著科普图书多部。

     精彩书摘

     为什么要参与科学传播?(节选自导论)

     ……如果说直到不久前科学传播还是一种选择的话,那么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需。在科学界里,没有人敢忽视这个问题。实际上,你不能指望其他人,比如“受到科学启发的”政客来为科学的利益辩护。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方面,有些人谈到了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的变迁。

     ……如果一个人单纯地考虑癌症或者艾滋病的研究、太空飞行、生物技术或者遗传筛选等的研究,已经变得十分明显的是科学之外的观点在于这些研究相关的决定上的权重不断增加(或好或坏)。因为科学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成为了文化、社会和经济的驱动力,科学传播的质量成为了民主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有必要避免一种技术主义,这意味着在媒体的烟幕后让真正的决定不受公众审查的损害。实际上,正如过去的经验所示的那样,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会自食其果。另外一方面,也有必要避免一种民粹主义,在民粹主义中,与政治博弈以及大众传播不可避免的非理性相较而言,专家的观点无关紧要。

     不仅如此,同样十分重要的是要避免产生一个亚群,这个亚群由对技术科学的发展一无所知的人组成,他们也不能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因而无法在一个技术社会中很好地生活。

     科学传播中的伦理(节选自 第二章公众传播的基本要素)

     ……然而,只是尊重事实真相可能是不够的,因为你可能会疏忽其他事实真相。你的研究的消极后果的可能性不应该被忽视。比如,发现了易感染某种疾病的遗传基础既为防止这种疾病的遗传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基因歧视打开了大门。实际上,在总体上可能是积极的这样一个事实并不意味着消极的方面不存在。被忽视的消极方面可能会被其他人曝光出来,从而对你个人的公信力带来致命打击。

     另一个错误就是当不只有一个选择的时候对其他选择的疏忽。换句话说,你不应该只把一种选择——那种我们相信的选择——作为唯一的出路;即使是出于诚信善意的原则。这种情况在医学领域和对技术的选择方面比较常见:想一下各种能源的利弊。

     最后,还应该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公共研究和私人支持的研究之间不断增加的藕断丝连现象为在科学目标的面具下对那些没有或者无法披露的利益进行隐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不过永远不要低估公众在哪些信息可以相信以及哪些不可以相信方面的洞察力。

     ……永远不要操纵你的公众,即使是出于好心。如果人们认识到你做了什么,他们会感到受到了侮辱;当事关健康和安全,这将意味着你名誉扫地。一项剥夺你公信力的策略绝对是后患无穷的。

     ……尽可能诚实、清晰且完整地告知和阐释你的理由永远是最好的选择。即使我们无法让读者或者听众相信,至少给他们一种我们尊重他们的印象。这在他们形成观点的过程中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信息不是独立存在的。有时候,对诚实的认识要比信息本身能获得更多(公众支持)。

     如何构建一个故事?(节选自 第四章讲述科学故事)

     ……一开始,有必要找到一个激发起情感的观点,或者至少找到一个已经获得了公众兴趣的观点。比如,为了讨论鲨鱼,最好从它可能会引起的恐惧开始,即使这个故事的目标是说明这种恐惧的存在是没有根据的。

     ……但是还要当心,不要一开始就将你的亮点和盘托出,因为叙事路径需要用金币来铺就。新信息和有兴趣的信息就好像是把受众引领到结论的鱼饵,所以在结尾让他们发现一些新的惊讶是合适的。比如,你可能会展示这些罕见心脏病的研究能促使治疗方法的产生,这关乎到我们每个人。在开始之后,简明地阐述一些事实对于澄清你想要探讨的问题来说是合适的。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我们讨论了心脏是如何形成的,命令心脏收缩的电信号是如何释放的,心脏细胞是如何关联且协调一致的,然后再开始叙述。

     好的故事并不是一系列按顺序简单排列的事实。相反,它是选择一系列事件的结果,而这些事件导致了一些重要的后果。“获取”公众注意力的叙述也不是相继出现的,而是作为结果出现的。它需要一个情节,即旨在对手中产生具体影响而建构的一些事件。

     ……如果没有足够可用的空间或时间,最好只按照一条剧情主线展开,而不是利用转变话题来让读者或观众“辗转腾挪”,因为这样他们很容易分心。不像小说中经常使用题外话或者倒叙的那样,在科学传播中,故事包含着一条推理路线,而公众则应该毫不费力地按照一个方向来跟踪这个路线。最后,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或者情况通常是物有所值的,并以这种方式结束整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开始于一个问题,那么其结尾必须给出答案。故事的结局还应该给公众留下些什么,通常是澄清你在策划阶段所决定的信息,因为公众最后读到或者听到的事情通常是最容易回忆起来的,并且会持续地在他们的头脑中回荡。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黄圣淳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张滋宜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