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科学+”创作主题沙龙
2018/4/29施文荻 科学传播人

    

     “科学+”创作之夜

     4月20日晚,以“教你做个会写书的科学家”为主题的“科学+”创作之夜主题沙龙在国家天文台科学沙龙咖啡馆举行,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王渝生和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科普作家梁进分别做了主旨分享。“卡尔·萨根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主持了本次沙龙,现场的科学家、记者、编辑、读者也就科普创作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王渝生:人文精神要高于科学精神

    

     “现在谈到科学,老百姓总会退避三舍,这就体现出了目前科学创作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王渝生老先生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也是著名的数学家。

    

     王渝生在沙龙现场

     沙龙现场,王渝生讲述了自己和张景中老先生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国家级科普作品评选有三大奖,其中之一也是最高级别的奖项是“科技进步奖”。王渝生老师作为评审嘉宾的时候,看到了张景中写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题目叫《数学家的眼光》。这么薄还要评奖?许多评委有些意外。学数学的王渝生老先生当时拿起了这本书,当晚便一口气读完。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张景中出生于1936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和著名的科普作家。

     “就是这样一本书,真是引人入胜啊。”王渝生说,在这本书中,张景中不仅研究解决了重要的数学问题,把方法写出来,而且能让孩子们都看明白。王渝生当时觉得这就是一个创造、一种创新。“张景中不仅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得轻描淡写。”张景中的《数学家的眼光》在2005年被高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来,王渝生在做科技进步奖的评审评委时,常常对同行们说:“希望在座评审的眼光不要不如数学家的眼光,人家写了这么好的书,我们还不给评奖。”

     《数学家的眼光》这本仅6万多字的小册子后来被九章出版社在台湾出版。当时一本书能够卖500册就算是畅销书了,张景中的《数学家的眼光》一年内就卖出去6万多册,也让九章出版社扭亏为盈,成为台湾畅销书史上的一个神话。

     “一个科学家要写出一个好的创作,首先当然要从本专业出发。”王渝生老先生谈到科学家做科普创作的问题时说,“如果你不熟悉这个专业,那也就是个外行。”王渝生老先生认为,搞天文的就讲天文,搞数学的就讲数学,只有从自己的本专业出发,讲出来才有底气,才有根基,知识的正确性才能够得到保障。除此之外,王渝生认为,“我觉得做科普一定要有意向文科靠拢,要学习一些文学、历史、哲学,然后要有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和训练,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像你搞科学研究一样严谨。”

     “搞科学,特别是搞我们数学,严谨性、抽象性、逻辑性,这是第一位的。你写出来的东西也不能够脱离这体系。因为恰恰是最严谨的、最抽象的、最具有逻辑的,它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事物就是这么一分为二,就是这么辩证。”王渝生说。

     王渝生非常崇拜英国大数学家、大哲学家罗素。罗素说过一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王渝生认为,在科普创作中,“人文精神是高于科学精神的,所以要做好科学创作,一定要具备人文精神,一定要具备同情心,一定要具备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

    

     梁进:书籍传播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方法

    

     梁进是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金融数学领域著名学者。她曾在欧洲游学工作多年,遍历欧洲著名博物馆,喜欢用数学的眼光欣赏各大博物馆名画。她在同济大学开设的“数学与艺术”选修课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梁进曾出版散文文集《淌过博物馆》,在本次沙龙上梁进带来了自己的新书《名画中的数学密码》,并讲解了世界名画中蕴含着的数学知识,例如梵高星空图中的动力曲线、《雅各布之梦》中的螺旋阶梯、印象派绘画中的模糊数学。

    

     梁进在沙龙现场

     数学的思维是严谨的、收敛的,而艺术和人文的思维是联想的、发散的。梁进说,学数学能够非常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思维,因为研究一个数学问题需要研究得非常细致,但也会有一个弱点,就是会令人的视角变得比较狭隘,而艺术的发散性能够让人的思维非常开阔,如果用艺术家那样丰富的想象力去看待数学,就能够发现数学中无穷无尽的新问题。

     “数学和人文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是在哲学层面是殊途同归的。”梁进说,“不管你是学艺术的,还是学数学的,你一定要学习别人,不能故步自封。”梁进提到自己的经历,此前当她在做数学研究时,写一篇数学论文只需要写数学公式就可以了,而她从事金融数学之后,发现很多人不懂数学公式的含义,所以她必须把数学公式像讲故事一样解释透彻。梁进说:“这么多年学下来,你可能会以为别人都是以你的思维在思考问题的,但其实你写出来的东西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看懂。如果要做科普,那么就是要大家都能看懂,那就必须转换思维方式。”

     “书籍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方法。”梁进说,自己想从书中传递的是艺术和数学的思维方式,这是最能使人受益的,比如说微积分所包含的极限思想,这种思想能够让人从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而去学习艺术和人文的思维方式时,不仅仅是去学习如何写作、如何提高文笔水平,而是要去学习其中“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艺术家的探索精神甚至是要高于科学家的”。

    

     梁进的新书《名画中的数学密码》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行星科学家、“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介绍,除了这次举办的“科学+”创作沙龙,此前也举办了“科学+”教育、“科学+”电视沙龙,并计划举办“科学+”电影等主题沙龙。郑永春说:“科普最重要的目的是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科学素养,这是我们举办这一系列沙龙的初衷,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让科学渗透到各种领域。”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施文荻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杨虹艳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