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眸:《食物进化》在中国 ——观影会纪实与现场调查分析
2018/5/20吴乔飞 科学传播人

    

     纪录片《食物进化》海报

     转基因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饱受争议的科技议题。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转基因技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疾病、灾难还是可期许的未来?谁能告诉我们事实和真相?伴随着这一系列疑惑的是多元甚至对峙的舆论场,这些疑问也为我们揭示了转基因议题的多重面孔。

     2018年4月19日,由食品营养与科学传播联盟主办、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指导的“《食物进化》(Food Evolution)观影暨转基因科普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制片人斯科特·肯尼迪(Scott Hamilton Kennedy),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生物技术、农业经济、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南美多国农业界代表一同出席会议并作发言和交流,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京报、新浪科技等30多家媒体的记者也观看了影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科学传播人”主编金兼斌不仅出席会议参与交流,还带领其课题组成员通过观影调查、现场访谈、录制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最大程度呈现出转基因生物技术所涉及的多重面孔。

     多维视角下的转基因议题:现场速递

     转基因议题不仅仅关乎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粮食安全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它还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20世纪80年代转基因技术从实验室逐步走向商业化以来,转基因一直与食品安全、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社会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政府、科学家、公众和媒体等多方话语讨论与争议的热点,由此也衍生出了审视转基因议题的多维视角。本次交流会上的圆桌论坛和主题演讲则是这些视角的一个清晰缩影,会议主要围绕三大焦点: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与农业经济以及转基因技术与科学传播。[1]

    

     观影会现场:陈君石院士解读美国毒理学会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声明

     焦点一,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科学共识与公众知情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交流会现场为大家解读了美国毒理学会于2017年11月发表的一项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安全性的立场声明。他指出,转基因和传统作物同样安全且营养,这是科学界的共识;而转基因食品标识则是出于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考虑,与安全性无关。

     焦点二,转基因与农业经济:经济效益与人类未来。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农业经济学家黄季焜作“转基因产业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题演讲,用一组组数据和图表向在场观众展现了转基因作物实现产业化之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来自巴西、巴拉圭等国大豆生产者协会的代表从本国实际经验出发,认为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病虫害、农药使用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焦点三,转基因争议与科学传播:用事实说话,更要对话。《食物进化》制片人斯科特·肯尼迪在发言中指出,转基因议题中的很多谣言和不实信息的背后隐藏着推广有机食品的商业目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从该纪录片中得到启示,分析了中西方在科学传播上存在的差异,他认为带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本片给予正反双方充分的表达机会,强调对话和沟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金兼斌认为,科学传播既需要基于客观事实,也要培养公众的正确思维。

    

     金兼斌教授与《食物进化》制片人

     受众感知中的转基因技术:

     基于观影调查的分析

     据之前的相关媒体报道,《食物进化》在美国、爱尔兰、英国、比利时等国家的放映活动中,均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观影者反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态度。[2][3]为进一步了解该纪录片在中国的传播效果,以及传播效果的具体表现如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在本次观影活动现场进行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受邀观影的现场媒体记者。调查分观影前和观影后两轮,第一轮在观众进场时发放问卷,并在观影前回收全部问卷;第二轮在观影结束后的茶歇时发放问卷,在圆桌分享和主题演讲进行期间回收问卷。两次调查通过随机分配的编号进行调查对象配对,以了解调查对象观影前后对转基因态度的变化。经统计,本次调查共回收31人的调查问卷;其中配对的有17人,即有17人参与了前后两轮问卷调查。其中,样本构成为男性13人,女性18人;文科背景13人,理工科背景13人,其它专业背景5人;媒体记者或编辑23人,学生3人,其他职业5人。

     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上说,观影后,被调查对象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了解程度有所提升。问卷中“您认为您现在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一题项(10分制,1表示一点都不了解,10表示非常了解)的均值由观影前的5.29上升至观影后的6.41,标准差也由2.392缩小至1.583(如表1所示)。

     第二,观影后,被调查对象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一系列态度,如安全性、支持度、购买意愿、利大于弊的认知以及对政府监管能力的信心等都更加积极、正面。这些态度的测量均使用单一题型,5分制,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具体变化如表1所示。但由于调查样本过小,差别不显著。

    

     第三,从专业背景角度看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理工科背景的被调查对象相比文科背景的被调查对象,在转基因知识水平上显著要高。国内有研究也发现,在转基因食品的知识得分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得分高于非医学相关专业学生。[4]在支持度、安全性、购买意愿和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这几个问题的认知上,理工科背景相对文科背景的被调查对象,态度更加正面、积极,但由于样本量过小,差别不显著。在对政府监管能力的信心方面,理工科背景比文科背景的被调查对象更负面、悲观(具体变化如表2所示)。但同样,由于样本过小,差别不显著。

    

     最后,我们预测,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上述差别都将显著。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食物进化》对受众关于转基因生物技术态度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效果也受到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正如本次观影会上,来自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产业界的农业工作者们所认同的,转基因生物技术涉及个人层面的食品安全、国家层面的产业安全以及全球化的生态安全,它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相关报道显示,转基因议题中出现的那些被异化和扭曲的观点,如价值观化的预设立场、民族主义情绪下的工具论谣言、商业利益主导下的恐惧营销等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下社会,冲击着人们接受新技术的态度。[5]转基因议题呈现着复杂、多面的特征。

     如何从纷乱的现实中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恐怕还要回到其本源,即依旧将转基因技术视为一个科学问题,一切从科学视角出发。《食物进化》制片人斯科特·汉密尔顿·肯尼迪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最基本、最实用的思路:“首先,通过直觉的思考,判断该观点是不是在真正地讲述事实;其次,观众要去看传递的这种信息是否有科学依据,有没有相关科学证据去支持,这是最为重要的。”[6]

     注释

     [1] “现场速递”部分主要参考:洪广玉.陈君石院士: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同样安全,有科学共识!.公共食谈,2018.4.20.https://mp.weixin.qq.com/s/xIyAjOblTxJhf0N-sJIVbA.

     [2] 施文荻,杨虹艳,张滋宜.转基因到底是什么?——解读纪录片《食物的演化》.科学传播人,2017.11.13.https://mp.weixin.qq.com/s/iePrRV9pOmohdJqxfuZUYA.

     [3] 马爱平.纪录片《食物进化》导演:评价转基因要“用数据说话”.科技日报,2018.4.20.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18-04/20/content_661541.shtml.

     [4] 庞道华,解瑞宁,隋云南.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7(5).

     [5] 耿直哥.这部在美国引起强烈争议的电影,他们希望中国引进!.环球时报,2018.4.27.https://mp.weixin.qq.com/s/_FsxHCQXGqFJBT93Rhxhgg.

     [6] 同[3].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乔飞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张滋宜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