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 科学叙事中的第三人效果:以否认气候变化为例
2018/5/27原艳飞 科学传播人

     近年来,随着环保、转基因等科学议题在媒体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呈现,科学传播者开始探索如何创新传播方式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叙事(Narrative)”是其中一种传播策略。公众是否会受到这种内容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叙事内容的传播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叙事的方式呈现的科学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会产生第三人效果?今天“科学传播人”为大家译介Michael Field Dahlstrom和Sonny Ben Rosenthal两位作者的研究——《科学叙事的第三人效果:以否认气候变化为例》(Third-Person Perception of Science Narratives: The Case of Climate Change Denial)。在这篇文章中,他们通过实验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解答。

    

     作者简介

    

    

     Michael Field Dahlstrom: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格林利新闻与传播学院(Greenle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副教授,主要研究故事叙事对科学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其中包含的伦理问题 。

    

     Sonny Ben Rosenthal: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媒介效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01

     引入“叙事”的科学传播

     在进行科学传播时,从业人员和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叙事”策略,以期提升传播效果。目前,有许多研究在关注科学传播中的“叙事”的影响,如美国畅销书作者Randy Olsen在其著作Houston, We Have a Narrative: Why Science Needs Story中号召科学家在传播中更多地使用“叙事”,以提升传播效果。这些研究及对科学传播者的号召,都假定“叙事”能够促进公众理解科学。通过阅读“叙事”性信息,受众参与到科学观点得出的整个过程,从而影响自身已有的观点。然而有研究指出,“叙事”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评估(Kanhan,2012)。受众总是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媒介信息对观点和态度的影响。当察觉到信息的消极影响时,受众倾向于认为这些作用会加诸于他人而非自己的身上。这便是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

     02

     研究问题与假设

     在此基础上,Michael Field Dahlstrom和Sonny Ben Rosenthal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问题一:第三人效果大小是否因劝服性信息中的叙事程度而存在差异?

     研究问题二:受众感知到的叙事性信息对自身的影响与这些信息真正的影响有何差异?

     假设一:在接触到与气候变化异议相关的信息时,个体身上会产生第三人效果,他们会认为这些信息对别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假设二:个体对与自身不相似的人进行判断(社会距离越大)时,第三人效果更明显。

     假设三:受众所感知到的信息的负面影响越大,第三人效果越明显。

     假设四:信息的叙事性越强,受众对信息中论据的认同程度越高。

     针对这些问题,两位研究者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测量气候变化议题中,叙事程度不同的劝服性信息的“第三人效果”如何产生作用。

     03

     实验设计

     作者选取了396个来自新加坡和美国中西部大型的研究型大学的传播学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研究者将这些实验对象分为若干组,每10-20人为一小组。实验中,实验对象会被要求读一篇关于否认气候变化的文章。而在阅读之前,他们会被告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故事,且刊发在一个发行量很高、影响力很大的媒体上(即这一故事可能会导致受众质疑主流气候科学的观点)。

     在施加实验刺激(让实验对象阅读文章)之前,研究者设置了实验前测,以了解实验对象对气候变化的最初态度和观点。在实验对象阅读文章之后,实验对象要再完成一份问卷以测量他们如何评估这篇文章的影响及他们自身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刺激是一篇文章的三个版本。研究者选取了Telegraph上近期刊发的“Rise of Sea Level Is ‘The Greatest Lie Ever Told’”一文,这篇文章本身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不具备很强的叙事性。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研究者插入不同叙事性程度的段落。通过这种处理,设计出了无叙事性、低叙事性和高叙事性三个长短基本一致的版本。

     作者之所以选择气候变化议题测量第三人效果,是因为这一议题包含了许多说服性信息,由此能够为研究提供一个及时并独特的研究语境。而为了测量第三人效果,研究者在问卷中主要设置了以下变量:故事的可信赖性(story reliance),实验对象是否意识到阅读材料中的叙事因素的存在;故事流畅性(transportation),实验对象是否对阅读材料中的叙事元素有沉浸感或认同感;个人感知到的影响(perceived influence),阅读材料会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感知到的信息的消极影响(perceived negative influence),实验对象个人估计信息会对受众产生的消极影响;对“气候变化”的态度(climate change opinion);消息一致性影响(message-consistent influence),即阅读材料是否真正影响了被调查者态度向特定方向改变。

     04

     研究结果

     基于实验结果,假设一、二、三均得到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受众所感知到的消极影响与其估计的消息对自己、其他学生和普通大众的影响呈负相关。随着参与者感知到的负面影响的增加,第三人效果会加剧。虽然假设四没有得到验证,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当个体感知到信息的负面影响很低时,叙事性对与信息倾向性一致的影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图1: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加,实验对象评估信息的影响力增加

     针对研究问题一,实验通过分层普通最小二乘回归(hierarchical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分析发现,叙事性本身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低叙事性的信息比无叙事性的信息影响更小,叙事性程度和实验对象感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关。即当处于低风险情境(受众认为信息对公众的负面影响很小)时,叙事性信息和非叙事性信息的影响差别不大;但是当实验对象感受到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大时,个人对叙事性高的信息更为警惕,同时认为自身不易被这些信息影响。

    

     图2:在不同社会距离的人群中,实验对象对不同叙述水平的信息影响感知

     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实验对象能够意识到阅读材料中叙事的存在。与此同时,在叙事程度不同的文章的刺激下,被访者态度的改变存在差异。相较于低叙事性信息,高叙事性信息的刺激会激发实验对象产生更明显的态度转变。而随着参与者感知到信息对受众的负面影响的增加,第三人效果会愈发明显。

    

     图3:不同叙事水平的信息对实验对象的实际影响

     05

     本文结论

     该研究发现,在否认气候变化的框架之下,第三人效果依然存在。但其效果受到信息本身的影响。只有当个体感知到信息的负面影响很低时,叙事性产生的与消息一致的影响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体只有在感知到信息会对受众产生反面影响的时候,他们才会将叙事性作为一种有特殊影响的操作手段来看待。而个体所感知到的信息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总是与信息的实际影响一致。

     而在“叙事是否会增强信息的说服力?”这一问题上,该实验指出,不同风险情景下,信息的叙事程度会影响受众对信息影响力的评估。在低风险的情景下,信息的叙事程度不会影响实验对象评估的说服效果;而当受众感知到信息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时,实验对象评估两种包含叙事文章(高叙事性和低叙事性)的影响小于无叙事的文章。针对这一研究结果,作者给出了两种解释:高风险情境可能会激发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以抵抗信息的潜在影响。另一种解释认为,随着受众意识到信息的消极影响的增加,他们会相应增强对信息的批判能力,并且更容易认为叙事性信息不可信。因此,叙事性高的信息的说服效果便会打折扣。

     然而,实验对象自己所评估的消息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并不等同于消息对个体的实际影响。对此,该实验在问卷中设计了一组量表以测量实验对象对一些与阅读材料中倾向性相同的语句的认同程度。结果显示,当受众估计的信息负面影响很低时,信息的叙事性越强,真实的劝服效果也就越强;而当受众估计信息的负面影响很高时,阅读不同叙事程度文章的人的态度改变并不明显。也就是说,被访者高估了自身抵制信息中叙事影响的能力。

     总结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出,第三人效果在“气候变化否认”议题中虽然存在,但与内容相关的因素会影响个人对媒介影响的评估,从而影响第三人效果。与此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的语境,以及他们评估他人会如何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都会影响到叙事性信息的实际影响力。

     因此,当谈论到“叙事”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时,个体一般在认为信息会有消极影响时,才会注意“叙事”的劝服能力;而如果个人认为信息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往往又低估了科学叙事对他们自身的影响,从而使得“叙事”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在社会中能够产生作用。

     英文原文:

     Michael Field Dahlstrom, Sonny Rosenthal.(2018).Third-Person Perception of Science Narratives: The Case of Climate Change Denial. Science Communication, Vol 40,Issue 3,pp.340–365.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77/1075547018766556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艳飞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杨虹艳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