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 讯息半衰变:一种快速、灵活的讯息发现工具
2018/8/19张鲁阳 科学传播人

     引 言

     对于科学写作者和传播者来说,有效的传播技巧之于信息传达和公众参与十分关键,所以他们需要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训练工具,帮助自己学会如何更高效地传播。现有的大部分传播指导方针常常有一个关键的预设:传播者已经识别出自己希望传递的核心讯息,但不幸的是,这个预设往往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使用传播工具或指南之前的一个必要环节是首先要能够高效地识别和提炼讯息。本期“科学传播人”为大家译介的《讯息半衰变:一种快速、灵活的讯息发现工具》(Half-Life Your Message: A Quick, Flexible Tool for Message Discovery)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核心讯息提炼工具——“讯息半衰变”(Half-Life Your Message)。

     本文发表于2018年6月的Science Communication,作者为Elyse L. Aurbach, Katherine E. Prater, Brandon Patterson和Brian J. Zikmund-Fisher,除了Katherine E. Prater是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后,其他三位作者都来自密歇根大学。

    

     通讯作者简介

     Elyse L. Aurbach,密歇根大学学术创新办公室公众参与项目领头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组成员,曾入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公众参与早期职业生涯奖。学术兴趣主要在传播技巧研究,致力于开发科学家公众参与的对话模式和培训课程。她还是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组织RELATE的联合创始人和前负责人。

    

     科学家需要一种讯息发现工具

    

     讯息优化(message prioritization)对于跨领域的专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对于一个给定的话题,专家知道很多对其产生影响和与之相关的不同观点。然而,所有这些潜在相关的知识也会使得他决定在特定场合选择哪些信息进行传播变得很难。当遭遇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指高估普通受众对于一个特定话题的理解的现象)时,这种困难会被放大。传播者必须对复杂的科学讯息保持一种准确、清晰的认识,定义一个有限的范围和确定简明的讯息对于给定传播工作的高效执行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有人说,专家应该把复杂传播问题交给专业传播人士,但在科学传播活动中专家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对于特定的事实为何如此重要、科学发现是如何得出或项目是如何管理的、谁更需要了解这个结果等,专家有独特的理解。因此,专家应该将他们的学问、工作和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迎接在传播中提炼核心讯息的挑战。

     因此,帮助提高讯息优化技能而不以牺牲精确和清晰为代价的低门槛的训练方式,对于鼓励专家提高传播能力很是关键。这些方式对于繁忙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来说,必须用起来很快、实施起来很容易,而且极其有效。理想的情况是,这些训练方式也应该比较灵活,在学术界内外都能够使用。

    

     “讯息半衰变”训练方法概述

    

     “讯息半衰变”本是一种戏剧即兴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不断重复以缩短一个多人场景的时长。研究者改造这个训练,使其适用于个体传播者。这个活动经改造之后能够满足以上所有标准,成为一个特别有用的讯息识别工具。

     这是一个3分钟的训练,通过自我限制不断压缩口头陈述的时间,以渐渐形成单一的核心讯息。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首先用60秒大声陈述一个感兴趣的但并未事先准备的话题,然后传播者再次就同样的话题进行30秒的陈述,接下来依次用15秒和8秒的时间重复对这个话题进行陈述。

     为了使“讯息半衰变”训练活动获得最佳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整个活动中迅速、连续推进是关键。原因有二:首先,因为肾上腺素能迫使人集中精力,在重复过程中的暂停可能会让传播者作出评判、自我怀疑和自信心受损,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迅速、连续推进活动得以避免;第二,在重复过程中的暂停,通常会引起对应该说什么进行批判性分析,而这会限制传播者本能地想要表达的东西。因此,研究者建议停顿只能出现在重置计时器时。

     2. 允许人们显露出紧张或兴奋,这有助于提升传播者的流畅度和创造力。因此鼓励传播者在练习过程中站立或行走。

     3. 整个活动中传播者需要聚焦于同一个话题。如果活动进行得顺利,“讯息半衰变”可以在评估讯息的实用性之前,将单一的讯息提炼成一个更清楚、更紧凑的结构形式。这与其说是信息提纯,不如说是信息发现的过程。通过整个训练,传播者可能会发现,他们需要在另一个起点开始这个讯息,或者先前认为关键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不再关键。

     4. “讯息半衰变”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这可以克服很多传播者的顾忌。最差的结果也只是浪费三分钟而已。而且,如果传播者认为发现的讯息并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这个训练可以继续快速、容易地重复。

     5. 最后,研究者建议传播者在采用“讯息半衰变”的同时,使用一些工具降低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使传播者能够聚焦于观点优化。文章建议在一个同伴(或者简易明显的定时装置)的陪同下执行“讯息半衰变”训练。如果有同伴提供口头计时提示(比如在剩余30秒、15秒、5秒和结束的时候大声报时),传播者可以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陈述他们的观点和讯息。同样地,使用数字化记录技术(例如手机或者电脑上可使用的工具)可以精确地记录传播者说了什么。

    

     “讯息半衰变”的准备和善后活动

    

     文章强烈建议在此活动的进展中搭配以事前和事后的其他活动。在开始之前,传播者可以进行非线性头脑风暴(nonlinear brainstorm)或自由联想(free-associate),这有利于在心理上唤起相关观点并提高创造力和灵活性。在这个阶段,传播者不应该尝试“练习”他们的演说或者以任何方式对观点进行评价,而是应该试图呈现更多未经过滤和未加批判的观点。

     在结束了“讯息半衰变”训练之后,批判性反思是关键的后续活动。传播者应该抓住机会对提炼的信息进行反思,并问自己几个问题:(1)是否喜欢在“讯息半衰变”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核心讯息?如果不喜欢或者它并没有传达出传播者的目标观点,那么传播者可以以一个新的目标重复开始训练。(2)“讯息半衰变”产生的核心讯息是否适合传播语境、目标受众和传播目标?(3)它是否阐明了哪些话题对于核心讯息是关键的?

     传播者一旦得到他满意的核心讯息,那就回顾之前的头脑风暴,看哪些想法要淘汰,哪些可以组织到支撑主题的讨论中。事实上,“讯息半衰变”通常会让传播者对哪些概念能支撑他的论据有一个新的认识。此外,传播者可以使用工具“消息盒子”(Message Box),它是由COMPASS(Communication Partnership for Science and the Sea,一个致力于科学传播和科学家公众参与的组织)开发,用来帮助传播者定义与核心讯息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案、收益和意义。

    

    

     “讯息半衰变”作为教学工具应用

    

     “信息半衰变”除了有明显的实用性,作为一个教学工具也有特别的效用。在教学的语境下,文章建议使用以下步骤和提示来进行介绍、应用和反思“讯息半衰变”。

     1. 让学员定义一个传播语境(如部门研讨会、科学茶座、新闻报道等),目标受众(如专家教师和学生、饮酒年龄的成年人、新闻读者),传播目标(如告知最新的研究、寓教于乐、说服行动)。学员必须清楚,一个核心讯息必然因受众和语境而异。因此,同样的传播内容在不同的具体的传播活动中都需要经过改造。

     2. 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将传播工作聚焦在一个单一的核心讯息上,以便激励学员执行这个练习。讨论的要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A. 讯息优化是重要的,因为有很多争夺注意力的需求。核心讯息是一个焦点,对于受众来说这是他们在传播中得到的东西,对于传播者来说整个传播内容要以这个焦点为基础依次展开。

     B. 在一个传播活动中聚焦于单一核心讯息并不意味着就避免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相反,一个好的核心讯息浓缩了相关支撑观点,而且可以被展开为更宏大、更复杂的观点。

     C. 讯息优化更像是一个雕刻的过程。发现核心讯息最有效的方法是分类,或者排除所有不必要的细节,然后提炼出最关键的论点。

     3. 执行“讯息半衰变”练习。研究者们建议将学员分成两人或三人一组,组内成员轮流担当演讲者和听众。让第一位学员完成“讯息半衰变”的整个练习(60、30、15和8秒的四个阶段),简略记下他们最喜欢的一个版本。重复这个活动,直到所有学员都完成了练习。

     4. 对进行完的“讯息半衰变”活动进行讨论。讨论包含以下要点:(1)学员从60秒到30秒、15秒、8秒的演讲版本中分别改变了什么?什么因素保留了?什么淘汰了?(2)学员最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作为讨论的一部分,应该指出所有的演讲版本都是有价值的:最短的版本聚焦于核心讯息,而长一点的版本像是草稿一样可以提示有用的叙事结构、额外的语境和一些细微差别。

     5. 让学员反思一下通过“讯息半衰变”提炼出来的核心讯息。讨论包含以下要点:(1)讯息适合传播语境、目标受众和传播目标吗?哪些要点对于核心讯息是必要的?(2)学员喜欢提炼出来的核心讯息吗?需要指出完成一次练习仅仅需要3分钟,如果需要的话,鼓励学员重复练习,直到找到一个满意的核心讯息。

     6. 回顾之前的非线性头脑风暴,筛选有用的想法,构建支撑主题的论据框架。

    

     结语

    

     实践中证明,“讯息半衰变”训练活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适用于各式各样的传播者。但研究者们认为它不应该被滥用。很多即兴游戏都很适合“破冰”,但“讯息半衰变”并不适合。这个工具最主要的力量是学习、浓缩和自我反思的内部过程,它并不太适合社会互动,而且事实上它试图抑制对于外部他人如何看待某个讯息的理解。此外,研究者们也指出影响“讯息半衰变”训练有效性的最大障碍是说服人们去尝试它。

     原文:Elyse L. Aurbach, Katherine E. Prater, Brandon Patterson, & Brian J. Zikmund-Fisher.(2018).Half-Life Your Message: A Quick, Flexible Tool for Message Discovery. Science Communication, 1—9.

     原文链接: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075547018781917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张鲁阳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张滋宜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