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热点议题研讨会侧记
2018/9/16徐雅倩 科学传播人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早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将科学普及提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近年来,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使得科普工作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

     作为科学传播的“铁三角”,科学家、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是科学传播的关键。但科学家与媒体之间合作不畅、科学家对科普不热衷等现象在我国现阶段的科学传播领域时有发生。

     为了厘清科学传播中的“萨根效应”、“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等热点议题,腾讯新闻旗下企鹅问答主办了一场汇集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普作家、科学媒体的科学传播研讨沙龙,以期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各方参与者提供一个意见交锋的平台,充分讨论现阶段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存在的问题,使各方参与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本公号主编金兼斌老师也受邀参加了此次沙龙并发表演讲,此次沙龙的嘉宾还有中科院科普策划人吴宝俊、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师飞雪、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毅等多位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

     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敌人还是朋友?

    

     飞雪 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师

     “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科学家和媒体是对立的,关键在于两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来自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工程师飞雪认为,科学家和媒体之间存在矛盾,但绝不是敌人的关系。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的敌人是伪科学或者说是非科学。

     但在公众的印象中,媒体和科学家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矛盾和对立。在飞雪看来,科学家对媒体“不爽”主要在于媒体报道的内容经常包含非科学或伪科学,最主要的是媒体经常报道自以为是科学的内容。

     “我看到一个报道,癌细胞的生长速率降低了20%,报道出去就变成了能治愈80%的癌症。”飞雪认为,很多时候,当科学上的理解和公众的理解产生脱节的时候,媒体过多地照顾了大众的眼球和意愿。

     产生这种“不爽”和矛盾的原因,是两者追求目标的不一致。科学家追求的是结果的严谨和客观,而媒体需要的是能够吸引眼球的爆炸性热点,能够调动情绪获得点击量的热点。两者需求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科学传播中的矛盾。

     如何发挥科学家和媒体各自的优势,使两者更好地合作,飞雪提议可以尝试建立专家团制度。媒体需要建立一个专家团,当发布科学类消息时,媒体可以第一时间热线联系专家团,得到准确的消息之后再发布。另外,可以加强二次甚至三次审稿制度。还可以建立跟踪和反馈机制。科学的前沿进展需要让广大公众知晓,科学家应该主动报送,不能因为媒体报道不准确就拒绝利用媒体传播新成果。媒体也应该把信息反馈给科学家,两者形成有效的互动。

     如何借助热点事件,让科学火起来?

    

     “一个男人在流浪” 科普作家

     “

     我们蹭热点是让这些热点更多地转变为观点,让这些观点扎根在读者心中

     萨根说“科普如果能够点燃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它就是成功的”,从这个角度看,科普作家“一个男人在流浪”认为自己做的科普显然是失败的。这位出生在青岛、从事海洋科普的作家认为“蹭热点”可以让比较小众的科普进入公众视野,“一个热点事件或许可以成为科普的推手,虽然公众可能依然对此不感兴趣,但从公众的反应中能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个男人在流浪”指出,“蹭热点”的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科学家容易蹭错热点。“热点的典型特征是来得特别快,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得到详实的信息。信息在逐渐扩充时还会不断地变化。如果科学家此时蹭热点,很容易蹭错,对受众产生极大的伤害”。

     如何使“热点”成为科普的推手,“一个男人在流浪”结合自己的经验,认为首先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待热点继续发酵扩大。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的信息,另外当热点被公众反复讨论时可以暴露出公众认识上的问题,从而方便科普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

     蹭热点不是把科普生硬地与热点结合,而是要挖掘热点背后的故事,让热点更加详实、立体。“一个男人在流浪”认为科普工作者如果不蹭热点,很可能受众永远都是固定的那群人,这是很悲哀的。

     在这位作家看来,科普工作者蹭热点不是为了流量,“我们蹭热点是让这些热点更多地转变为观点,让这些观点扎根在读者心中,点燃他们的好奇心,这样我们就成功了”。

     科研成果在小圈子内传播,

     是一种“浪费”吗?

    

     史军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 玉米实验室创始人

     “

     科学很少真正地走出自己的圈子

     在史军看来,科学很少真正地走出自己的圈子。“很多时候,科学家们是在自娱自乐。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科学传播从业者,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满足小众需求,其实是不愿走出这个舒适的圈子”。

     当科学家将自己的观点利用媒体传播扩散至公众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讨论,史军认为,讨论更有利于这些科学观点的传播,对科普来说是助推力。但很多科普从业者在经历了几次网络公开大讨论后,开始拒绝和媒体打交道。

     “这就是科普从业者的玻璃心。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伪科学,一次次地被打倒,一次次地又站立起来。为什么我们真正地从事科普的人受到一点质疑就畏手畏脚?”

     史军认为,跨界输出观点势必存在被讨论、被质疑的情况,但如果人们只在自己的框架内从事科普,非自己专攻的领域不能点评,那科普很难延续其生命力。因此,“科学出圈”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如何走出自己的圈子,史军关注到目前使用量非常高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它们在用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向观众讲故事”。但科普工作尚未在短视频APP上开发出自己的领地。

     “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史军指出,科普从业者能够写出大量10万+的文章,但却很难成为抖音上的红人。“科研工作者擅长的是文字,文字和视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短视频传播大行其道的当下,“科学出圈”也应该关注到并利用好这种潮流。

    

     朱毅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

     “

     我自己一直关注重金属污染,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在小圈子里说,要在大圈子里说

     一直从事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朱毅回忆说,多年前,在《新闻1+1》一期节目里,她和白岩松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连线对话。“从那时起,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维稳式的科普,要让大家知道镉污染真的很严重”。

     科普从业者在从事科普工作时,要有全盘视野,看得更高更广,观点要具有前瞻性。朱毅以农药残留为例,她认为科普从业者传播的观点不仅仅是能够从百度上搜索得到的,告知公众多少农药残留是无害的,科普从业者应该把在小圈子里说的话传播到公众这个大圈子里。

     谈到科普应该采用的形式,朱毅认为,科普工作者传播给公众的知识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炫耀,应该更谦虚更有敬畏之心,“很多事情说有很容易,说无很难,这个话对我们做科学的人来说很适用”。

     科学家如何打破“萨根效应”,

     站上新媒体平台?

    

     金兼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天分、有潜力的人应该积极地站出来

     所谓“萨根效应”即,萨根本人在科普领域的声望和突出贡献,对其学术上的嘉奖和职位上的晋升并无帮助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

     受到“萨根效应”的影响,很多科学家不愿意从事这项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科学传播工作。但金兼斌认为,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传播学中,信源的可信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即传者要有公信力。金老师认为公信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传者有资格评论这件事情,二是传者本人是公正的,品德是值得信任的。科学家在谈论自己领域里的科学问题时,他是最有资格的,因此会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

     科学传播事业非常需要科学家的加入,但实际情况是,科学家对科学传播的知行反差是大量存在的。“大部分的科学家都认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超过60%的科学家都愿意参加。但实际上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

     金兼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不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另外,“从事科学传播是不务正业”成为科学家圈子里的一种流行认知,正是这种文化挫伤了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积极性。

     对于如何打破“萨根效应”,金兼斌坦言完全打破比较难。“我觉得这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折射,这里面有不同的层面的价值取向,最直接相关的是科学界内部的价值导向。不同学科对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比如说生物科学可能跟航空航天领域两者差别就很大。”

     另外,媒体带动、营造出的公众对科学家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事业的积极性。“做科学传播需要严谨、慎重的态度,因为不佳的亮相会给科学家带来非常深远的负面效应”,金兼斌认为,现在很多科学家不愿意站出来表达观点,是有一些负面案例带来的对这个群体的某种形象伤害。

     科学家需要拥有一些情怀来支撑他们从事科学传播。金兼斌也呼吁,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天分、有潜力的人应该积极地站出来。但也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的科学家直接面向公众从事科普。金老师认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理论上是有多个通道的,科学家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播层级从事科学传播。

     另外,每一个学者都是在成长变化的。随着他的知识、学历和本身职称的晋升,自身的传播技能、面对媒体的能力、从容的心态都会慢慢建立起来,所以在这个过程里,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重点。

     “科学传播这件事,从个人角度来看,是科学家给自己的时间分布和责任的一种认知和自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它仍然是有社会分工的,需要全社会层面的某种分工协作”

     结 语

     “宇宙很大,人很渺小,科普是一项使命感很强的事业”这是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在谈及萨根对其影响所言。

     当科学在不停地向前奔跑,当科学家用一项项新的发现来证明人类对浩瀚宇宙的认知登上了新的台阶时,科学普及的工作是否也应该快马加鞭地同步展开?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学普及亦是如此。作为国家科学发展的两翼,两者应该齐头并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勇敢地加入科学传播事业中来,在情怀泛滥的时代做一个真正有情怀、敢挑战、负责任的科学传播人,在科学传播领域彰显科学家们的担当。

     图片来源:腾讯企鹅问答

     注:沙龙详细纪要参见“全媒派”公号文章《要跨越科学与公众的鸿沟,先思考这五大问题|科学传播沙龙烧脑实录》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徐雅倩

     审阅 | 金兼斌 江苏佳

     编辑 | 张滋宜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