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专题论坛 ——青年科学家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2018/9/23徐雅倩 科学传播人

     编者按

     以“科学素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于2018年9月17—1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包括会议、展览、专项活动等三大部分50余项安排。“科学传播人”团队密切关注了此次盛会,本期将为大家介绍大会专题论坛之一——“青年科学家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该论坛主要探讨青年科学家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中的重要性,以及青年科学家如何更好地进行科普。

     2018年9月17日,“青年科学家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专题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该论坛由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共同举办,从青年科学家如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这一角度出发,以进一步提升青年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为着眼点,旨在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在致辞中提到,“举办此次论坛是希望有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投身于科学传播事业,鼓励青年科学家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

     他说,科学传播面向全体公众,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其传播效果将影响未来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决定公众科学素质的水平,并影响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参与科学传播应成为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科学家能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特别是社会热点中的科学问题和最新进展,通过熟悉各种新媒体手段和表现方式,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科普作品。

     吴建平:青年科学家是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主力军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吴建平说道,一看到此次论坛的题目,就想到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事儿。“中国是一个互联网大国,但我们对互联网本身的机理和认识是很碎片化的,互联网本身的科普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美国是不是可以随时“断掉”中国的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是不是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它是不是美国人手里的“核按钮”,随时会爆炸?互联网技术是不是真正由美国人掌握?……吴建平认为,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暴露出的是我国公众对互联网基本知识的不了解,这是科学传播工作做得不够造成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量子区块链等社会上很火的概念,在他看来,容易被拿来炒作而蛊惑人心,这也凸显了加强公众对互联网核心技术了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说,社会上对互联网知识的误读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传十,十传百,误读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现在我国的网络诈骗和犯罪都会受到法律制裁,网络犯罪的法规已经出来了,但是科学上的误读还没有得到监管。”吴建平认为,我国的科普从业者是在用自己非常宝贵的业余时间,来对抗那些全天候制造误读的“专业人员”。

    

     吴建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不仅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影响国家宏观科技决策。吴建平认为,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和公众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同时,公众科学素质还关乎一国的综合国力,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科学素质是创新的土壤,他指出,公众科学素质有全面、准确的定义,不仅仅涉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公民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对于如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吴建平认为,主要是通过教育和科学普及两大途径,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模式这三方面入手。科普工作要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创造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科普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进行科普。

     青年科学家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3.73岁,29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科普法》明确规定,科普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社会各界都应该帮助科学家开展科学传播工作。

     吴建平说,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主力军,应该积极鼓励青年科学家投身科普工作。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和人才遴选方面要公平对待,为科普人员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和入选各类人才计划方面提供公平机会,同时构建良好的公众科学服务平台,为青年科学家发挥力量提供广阔的舞台。

     郭亮: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的

     科学传播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科普专家郭亮,以其十年的科普经验,总结出了金字塔式的科普过程。他认为,底层是最基本的,让公众有机会感受科学、感受科学技术,比如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大会或者科普日。在一些科学开放日的活动中,公众可以走进实验室,与科学家交流,听一些讲座,他将此命名为“刘姥姥进大观园”。

    

     郭亮说,科普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是90%的人进入“大观园”,但进一步探索的人会越来越少。有少数学生会开始上一些与科学有关的课程,并从离散课程学习模式进入长时间学习积累模式。最终,有兴趣做科学实验或学术研究的人,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郭亮将与媒体结合的科普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说人话”,把复杂深奥的科学讲得通俗易懂。北大武际可教授在写作《拉家常说力学》一书时,将力学原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点燃了公众对力学的兴趣,比如“倒啤酒的学问”“漫话高压锅”等文章,正是郭亮所提倡的“说人话”的书面实践。

     “但武老先生做科普有一个弊端,他讲得很清楚,但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文字讲述。”郭亮认为,大众以图片、视频为主的阅读习惯,要求科普工作者在“讲人话”时“尽量再友好些”,要结合人们的阅读喜好调整传播方式。郭亮提到,自己参加过央视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它将力学的原理融进人们喜欢的体育节目中,结合人们观看喜好进行传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郭亮看来,科普书籍、科普纪录片等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硬科普”,在碎片化的时代,这种科普方式的效果开始打折扣,好的内容并不一定能够广为人知,“酒香也怕巷子深”。郭亮认为,在这个阶段,与媒体结合的科普工作需要用“噱头”散播酒香。

     “科学如果不占领战场,就一定会被谣言占领。”涉及食物、空气、环境等内容的谣言最容易散播,郭亮提到,有关艾滋病的各种谣言,公众越是感到恐慌,谣言越容易占领战场,并且很难攻破。因此,他认为可以借鉴谣言传播的方式和机制进行科学传播。

    

     郭亮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科普专家

     中国科协“科学传播专家”

     “谣言的传播要么是讨好观众,要么是吓唬观众,科学传播也可以尝试这两种方式。”郭亮在中国科协的科普平台上曾经做过“天天看手机相当于脖子上挂两个西瓜”的科普,解释低头看手机对脊椎、脊柱的危害。依靠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达到传播知识的效果,他认为类似的实践是可行的。

     在他看来,与媒体结合的科普工作的第三个阶段是强调传播性。郭亮提到清华大学的博士生用非常学术的方式解答坐马桶时如何压水花。“尽管过程欠缺科学性,但传播效果非常好。”他表示,如果让他选择,他可能会牺牲部分科学性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关于什么样的人能做科普,郭亮认为一是要“有兴趣”,“这个是逼不出来的,一点儿产出都没有,必须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才能坚持做好。”二是要“说人话”,说让公众听得懂的话。三是“有知识”,有知识才能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什么样的人能做好科普?他说,首先是接地气,二是敢担当,三是有故事。

     现在正值科普工作的春天,郭亮希望科学家们能共同努力,和媒体积极合作,共同把科学传播做好。

     王国燕:科学与艺术的相逢

     “科学与艺术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PCST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王国燕认为,在读图时代,科学传播要和艺术完美结合,打造有美感、有温度的科学。

    

     王国燕 PCST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

     会上,王国燕向大家展示了Nature、Science和Cell的杂志封面。这一张张封面看上去很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作品。然而,这些封面不是杂志美编的成果,而是论文作者提供的,他们会邀请艺术设计师来为他们制作封面,实现科学可视化。

     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抽象晦涩或包含大量科学成果的信息变成商用的科学图像?王国燕认为,考虑到公众更愿意看有冲击力的图像,因此在科学可视化过程中有关键的三步:第一步是“简化”,一篇论文的信息量很大,一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摘要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出核心创新点,将之简化并用视觉化的形式进行呈现;第二步是“具体”,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最后是“生动”,将枯燥数据变得生动起来。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终会在山顶上重逢。”王国燕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更多生动的形式展现艺术。她引用一本书里的话说道:“哲学是一个钟摆,在科学和艺术间来回摆动,接近科学而显得理性,接近艺术而显得可爱。”

     “青年科学家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该论坛作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大会专题论坛之一,旨在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分享、工作坊培训等形式,帮助青年科学家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同时进一步提升青年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为青年科学家投身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宏伟大业奠定基础。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徐雅倩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杨虹艳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