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科学家参与公共活动的意愿 ——什么样的科学家更愿意参与科学传播?
2018/10/28原艳飞 科学传播人

     ★ 导读 ★

    

     科学家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理解科学的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科学家借助大众媒体,从“幕后”走到“台前”,活跃在科学传播的舞台上;但是,有更多科学家受到诸如“萨根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不高。科学传播领域的此类现象,使我们发问:为什么参与科普工作的科学家那么有限?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科学传播活动中越来越活跃,而许多科学家从未出现在公众眼中?什么因素使得这两类科学家“分道扬镳”?今天,“科学传播人”为您推介发表在Science Communication上的Understanding Scientists’ Willingness to Engage一文。通过对7个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进行调查,这篇文章对以上问题给出了解释。

     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由John C. Besley,Anthony Dudo ,Shupei Yuan 和Frank Lawrence四位作者共同完成。?

    

     通讯作者 John C. Besley

     通讯作者John C. Besley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公共关系系。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决策过程中个体对具有潜在健康或环境影响的科技知识的感知,以及公民对决策者的看法和决策者对公众的看法。John C. Besley在其研究领域发表多篇文章,他曾于2016年来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个人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ohn_Besley_sg=5kzgImIui3NEwL2HKusMLZCfioocQENbtOltbr_fO1mOgVxpcEEeEa0_KRPEcWY1SACqJU5zFIe6kBDp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上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沟通交流的呼声日渐高涨,开始不断有研究关注“如何增加科学家参与公众活动的意愿”这一问题。科学家的公众参与一般指科学家通过面对面、线上以及大众媒体等方式与公众探讨科学信息,从而达到科学界与非科学界之间互相理解的效果。我们也将其称为科学家的公共参与。

     作为应用型研究,已有研究倾向于将科学家的公共参与行为视为通过特定方向的努力即可增强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现有研究倾向于研究科学家的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从而将科学家的参与问题转化为特定的策略——比如信息的内容、格式设计以及公共参与的渠道选择等。

     现有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聚集在科学家是否参与及参与质量两个方面。参与质量是急需关注的一个方面,但其前提是科学家能够走出实验室,参与到与公众的对话中。本研究聚焦影响科学家参与公众对话的因素,并且希望通过构建模型为之后的科学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不同研究已经发现影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一系列因素,并形成了相关理论。此研究主要参考了TPB模型(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模型认为科学家的参与活动是科学家的选择性行为,而这种决策行为包括一组已知的行为驱动因素。比如,人口统计变量以及与态度、规范信念和效能相关的一系列变量。通过借鉴TPB模型,该研究将影响因素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与TPB模型相关的两个部分。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龄(age)、性别(sex)、学科领域(scientific field);第二部分的变量包括:对过往的参与行为的看法(attitude toward engagement),对受众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audience),感知到的规范(normative beliefs),自我效能评估(perceived personal engagement skill/self-efficacy)及反馈效能(respondent efficacy)。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了2个研究问题和9个研究假设。

     RQ1:相较于年轻科学家,年长的科学家是否更不愿意通过面对面,或借助媒体的方式参与科学传播?

     RQ2:如果存在的话,学科领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科学家的参与意愿?

     Hypothesis 1:年龄将会正向影响科学家通过面对面及借助新闻媒体方式的参与意愿,会负面影响他们通过线上方式参与的意愿。

     Hypothesis 2:平均而言,相较于女性科学家,男性科学家将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参与意愿。

     Hypothesis 3: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对参与科学传播持有更积极态度的科学家将更愿意参与到与公众的交流活动中。

     Hypothesis 4:当科学家对其将参与的活动所针对的人群持有更积极态度时,他们会更愿意参与与公众的交流。

     Hypothesis 5: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当科学家认为其他科学家也在参与公众交流活动时,他们会更愿意参与。

     Hypothesis 6: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当科学家认为其他科学家对此类活动的参与者持有更积极的态度时,他们更有可能参与这些活动。

     Hypothesis 7: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认为自己有能力熟练地参与活动(也即自我效能高)的科学家更有可能参与其中。

     Hypothesis 8: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认为自身的参与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科学家更有可能参与其中。

     Hypothesis 9: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科学家感知其自身参与此类活动的时间越少,他们越不愿意参与。

     如何发现科学家的参与机制?

     为了探究科学家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该研究通过向来自7个科学领域的383位具有博士学位并且现在美国几所大学任职的科学家发放了问卷。

    

    

     表1:Final Estimates for Cumulative Link Model for Willingness to Engage(对公众参与意愿的累积关联模型的最终判断)

     通过调查,该研究针对被访者过去的参与行为、人口统计变量(年龄、性别、研究领域)、与TPB相关变量(态度、规范和效能)等在影响科学家参与意愿方面的作用做出解释。

     数据显示,过去有过相关参与经验的人,有更强烈的参与意愿。除此之外, “过去的参与行为”解释了不同类型下(例如:面对面)科学家参与意愿差异的大部分方差。也就是说,过去的参与行为是影响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但是需要注意,过去的参与行为也可能受到更早之前科学家参与意愿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将这一因素剔除之后再进行分析,发现其结论与下面得出的其他相关因素并不相悖。

     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年龄和科学家的研究领域3个因素能够解释科学家参与意愿差异的19%至29%。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年龄与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因参与模式有所不同(Hypothesis 1和RQ1)。在面对面的参与中,只有最高年龄组的科学家不愿意参与其中,其他年龄组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在借助新闻媒体的参与方式中,中等年龄组的科学家的参与意愿更强;相对年轻的科学家更愿意通过线上的方式与公众交流。在性别这一变量上,研究发现,男性科学家更愿意通过新闻媒体与公众互动。在其他方面,男性和女性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研究领域这个问题上(RQ2),研究发现生态学领域的科学家更愿意面对面交流,而地球物理学科的科学家更愿意通过新闻媒体参与。

     针对态度、规范和效能这三个变量,研究发现相较于科学家对预估受众的态度(Hypothesis 4),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Hypothesis 3)是更正相关的预测变量。即科学家对参与活动态度越积极,其参与的意愿也越强烈。它表明我们可以将科学家关于过去积极参与活动的体验等整合到培训中以提升科学家参与公众活动的意愿。研究发现,感知到的描述性及禁令性的规范对参与意愿差异的解释力度很小(Hypothesis 5和Hypothesis 6)。并且感知到消极的规范和积极的规范的科学家的参与意愿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假设5和假设6被推翻。效能感知,特别是受众反馈的效能感知也是预测科学家参与意愿的重要变量(Hypothesis 8)。因此,研究假设8得到验证。另外,在与公众交流中需要一些技能,科学家对自身所具备的这些技能的评估也会影响其参与意愿,不过该变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中(Hypothesis 7)。因此,研究假设7得到验证。在面对面交流和通过新闻媒体与公众交流的语境中,感觉自己缺少参与时间的科学家的参与意愿更小(Hypothesis 9)。研究假设9得到验证。

     TPB相关变量能够单独解释约三分之一的参与意愿差异,当与其他变量相结合时,其解释力度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中,人口统计变量和TPB变量的解释力度相当。

     未来如何促进科学家参与公众对话?

     关于科学家参与公众交流活动的研究能够为我们下一步的科学传播实践提供借鉴。研究中发现的科学家以往的活动参与会影响其后续的参与意愿,这提醒我们应该对正在从事相关科学传播的科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公共机构为这部分科学家提供与公众对话的机会,他们可能非常乐意参与;与此同时,关于年长科学家对线上媒体的使用存在障碍的研究结果提醒我们,随着新媒体的产生,我们应当重视对年轻科学家进行新型线上工具的使用培训,以避免等他们年老之后不愿意采用新工具与公众进行交流;不同性别的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时的工具偏好则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女性科学家建立与新闻媒体关系的培训从而提升女性科学家使用新闻媒体与公众交流的可能;科学家对同行的态度、行业规范及效能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或许在科学传播实践中强化科学家对同行认同的感知、增强科学传播效果的宣传和展示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原文:

     John C. Besley, Anthony Dudo, Shupei Yuan, Frank Lawrence (2018). Understanding Scientists’ Willingness to Engage. Science Communication, Vol. 40, Issue 5, pp. 559-590.

     原文链接: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18786561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原艳飞

     审阅 | 金兼斌、江苏佳

     编辑 | 杨虹艳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