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媒体沙龙——从线上到线下:如何做好科学知识的“翻译”
2018/12/11 21:27:32尚雪芬 科学传播人

     编者按

     2018年11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5家机构联合主办的“科学+”新媒体之夜主题沙龙在国家天文台举办。沙龙邀请到果壳网副总编吴欧女士和资深媒体人邹波先生,分享他们关于从线上到线下如何“翻译”科学知识的见解,并与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科普从业者和对科普感兴趣的公众进行了交流。“科学传播人”团队赶往现场,为您带来精彩的沙龙纪要。

     邹波:“翻译”科普短视频讲技巧

    

     邹波:中国科普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曾任《新京报》编辑、《南方都市报》专栏作者

     目前,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科普短视频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把知识翻译做好。知识翻译就是把某一套人类语言体系转化成另一套人类语言体系。举个例子,我们去医院看病,“内科、外科”这些都是大众能懂的知识,但是说到部分专业词汇,很多人一下子就懵了。因此,要让不同知识体系里的人互相理解就需要翻译知识,通过一定的技巧将知识翻译成各个领域的人们都能理解的内容。

     知识翻译的第一准则就是内容准确。在做知识翻译时,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无误,翻译者在真正准确理解了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准确恰当的翻译。在内容无误的前提下,要做到翻译的核心,即逻辑清晰。对受众来说,内容是否有趣、生动,能否让他们接触新的知识,都不是他们在理解接受知识层面最看重的,相反,能懂才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受众是否能懂,取决于内容的逻辑。比如,我们在做“长征7号”火箭的视频时,不仅是在做一件事,而是在讲n个新的点,如果逻辑不清晰,脑子马上就会懵了,有可能30秒、20秒后,公众就不再看了。所以在翻译知识时,逻辑清晰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团队新入职的同事,首要工作是写脚本。我们认为,优秀的视频脚本就是抛开画面不管,只看文字,看文字是否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说清楚,并且逻辑非常清晰,不需要在画面上增加额外的信息。因此,大家创作视频也好,创作文章也好,一定要把重要信息和逻辑讲清楚,这是一个前提要求。

     第二点是开篇的重要性。开篇不能直接把一个新的知识点抛给受众,而是要和受众建立共同体,即创作者应该展现一些受众或多或少了解的知识。先给受众提供一个容易理解的简单概念,再把这个概念和所要介绍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把较为复杂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开,这样就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亲近感,而不是对专业知识望而生畏,从而实现较好的科普效果。

     第三点强调的是不要使用复杂的从句。受众在看视频时,已经调动了大部分的感觉器官,就不要再用复杂的从句令他们费解了。生动有趣是个双刃剑。我以一个跟合作方一起完成的作品为例,我们将设计好的文字稿交给合作方,他看完稿子之后,有时候会担心逻辑清晰、简单、直白的短句缺乏力量,担心无法吸引受众。但实际上是,通过简单直白的语句能够更好地拉近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不是盲目地使用一些网络段子或者很新潮的花样,核心的主干部分不精彩,加再多点缀也不会让整个视频更好。

     总结一下知识翻译对文本的要求,即清晰、简单、直接,这是真正有力量的,能吸引受众的特点。如果文字脚本能够做到逻辑清晰、简单明了,那么画面就会有趣好玩。我再来分享一下我们常用的增强画面有趣性的技巧。

     第一个是谐音梗。我们在2014年、2015年的时候辟谣了“吃韭菜能壮阳”的说法,“壮阳”是一个学术层面的概念,但画面上出现什么样的东西能表示“壮阳”呢?这时候跑偏一点,我们画了一头很健壮的羊,身上写的汉字叫“壮”,“壮羊”,大家哈哈一笑,这就是常用的谐音梗。

     第二个就是借梗法。从流行文化中借鉴一些元素,也会让视频增光添彩不少。比如说形容往前走等概念,画一个小人往前冲会显得简单且没意思,我们就借鉴超级玛丽踩蘑菇的游戏,一步步把砖头顶碎,相比而言更有乐趣。这就是所谓的借梗。

     第三个是拟人法。我们在做与医学相关的视频时,对于心、肺、肝脏等人体器官,会给它添两只脚,手里举着标语,加个耳朵,这样就更加形象生动。当然,这些其实都不是我们原创的手法,都是慢慢学习来的。

     第四个就是互动法。刚才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画火箭,我们把火箭的部件画完之后,有一只手入镜托一下,这样观众看到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手进入了动画世界,就会感到很有趣。再比如,有时画一个小人举着刀在打,我们就没有再画另外一个小人,而是拿画画的笔和这个小人蹭一下,闪一下。这种所谓的互动法,会增加更多乐趣。

     这几种方法不是唯一的,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让整个画面更有趣一些。

     吴欧:新媒体时代打通线上和线下

    

     吴欧:果壳网副总编、科学松鼠会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新媒体专委会副主任

     大家都知道,果壳一直比较擅长做线上的内容,擅长做轻量级的短视频和线上课程等。但在2018年,果壳网却组织了两场大型线下活动。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场活动,以及我们组织线下活动的目的:如何把线上和线下打通。

     2018年5月,我们开始筹划、操作“我是科学家”项目。它是一个科学家演讲活动。大家都知道TED是国际上非常知名的高端知识分享平台。我们对TED的形式进行了复制,通过搭建演讲平台来形成示范效应。

     这个项目的关键点是演讲,我们要给科学家开培训班,教他们怎么做科普。我们整个课程会设计成“怎么做演讲”、“怎么进行科学写作”、“怎么进行新媒体运营”等部分。我们希望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让公众对科学家的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有比较具体的认识。之后的每一期我们要策划主题,去挖掘合适的科学家,为科学家包装人设、设计海报、布置会场、招募观众、后期内容推广等。我们还专门建立“我是科学家”的微信公众号,将主要信息都发布在上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年做的第二个比较大型的活动是“有意思博物馆”。10月23日,我们在天桥剧场做了一个只存在48小时的博物馆,它是个实体的博物馆,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虚拟的博物馆,因为它里面没有真实的建筑或者展出的实物,而是展示在里面发生的内容。当时天桥剧场的酒店管理找到我,他说这是天桥有史以来最爆款的一场活动。博物馆开放期间,我们设置了四五十场演讲,当时现场的火爆程度堪比“春运”。在这里面有大量的线下小视频,有很多可以看、可以玩、可以参与、可以吃、可以买的设计,而不仅仅只是坐在里面听讲座,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说完两场果壳网今年策划和执行的大型活动,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为什么现在人们热衷于参加线下活动了?果壳网其实从成立开始,就不断地在做小型的线下活动,一些活动逐渐品牌化,获得了很好的口碑。现在为什么像果壳、知乎这种以内容为主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热衷于做线下活动呢?

     一是因为它有更强的仪式感。当时我专程去了活动现场,有一个从福建来的观众在活动结束后跟我们交流说自己特地从福建过来就是为了参加这个活动。还有一个上海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找一张参观的门票实在是找不到,就来找我问还有没有多余的票。所以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大概知道,观众特意从外地来参加活动,这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果壳粉而言,这就是有价值的。

     而对我们组织方来说,它可能意味着流量。因为大家知道在互联网上流量的获取和粉丝数的增长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但线下的流量——虽然成本也很高——所带来的粉丝都是特别核心的铁杆粉,是特别忠实的用户,这个流量算下来,反倒比线上的流量增长更加容易也更加有价值。因为这些粉丝给你带来的用户黏性和互动性是更强的。

     同时,这也能提供一个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也是一种新的内容发生方式。因为当你把内容作为核心,把它当作一个内容发生方式的时候,它的策划链条就会变得不一样。从刚才我给大家简述的我们团队的执行过程,你会看到我们会先和科学家沟通,然后思考我们怎么去传播,线上和线下怎么打通,通过什么传播渠道,利用什么传播方式,如何降低传播成本。

     还有一点就是,这其中一部分会形成一个小的IP。比如我们“有意思博物馆”中有一个贝类拍卖,当时是有一个贝壳商人带着他珍藏的贝壳在博物馆里做展览,但是没想到公众参与的热情很高,现场就直接举行了一场小型拍卖。因为在现场通过讲解,公众会了解到平时看起来很普通的贝壳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会激发观众的购买欲。即使你花300元拍到了一个淘宝上仅售50元的贝壳,你也会视若珍宝,认为是值得的。

     另外就是面向圈层人群的活动,我们需要更高价值的内容。当面向的人群不同时,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就会不一样。比如BBC的科普节目,当它面临的人群有一定的科学背景,或者我们把他们称为精英人士时,这就需要很严肃的内容,而不是泛化的科普内容。

     大概来说,从果壳创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做线下活动,过去我们也做了很多蛮有意思的事,而现在我们也越来越能感受到,科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科普路上,我们的同伴也越来越多。这种高质量的活动确实能够在互联网上引起大家的关注,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所以我们说,崇尚知识的时代提供给我们很多好的机遇。

     新媒体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从早期的博客到之后的微博、微信,各种各样的视频平台、直播平台、融媒体矩阵,乃至正在发展的AR、VR技术等,为信息传播提供多种平台和渠道。专业性较高的科学知识也借由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不少科普工作者将科学知识与新媒体相结合,不断探索线上与线下联动互通的新型科学传播模式,通过短视频、微信推送、微博等多媒体手段拓展平台,并通过线下讲座、沙龙等活动加深交流,带给人们新的体验和感悟。“科学传播人”相信,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知识翻译”,会让科学知识得到更好的普及与传播。

    

     结 语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尚雪芬

     审阅 | 金兼斌、徐雅倩

     编辑 | 杨虹艳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