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吴苡婷:“老法师”的“顶天立地”
2019/3/10 11:49:56徐雅倩 科学传播人

     科技记者作为科学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参与主体,在联络、沟通科学家和公众之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科学传播人”为大家介绍的是这样一位游走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科学传播者——吴苡婷,她怀揣着“小女子默默地做着非营利微信公号”的希冀,致力于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提供“干净”和“纯粹”的信息。

     吴苡婷,2005年进入《上海科技报》开始采编工作,2015年创办微信公众号“科坛春秋”,现已收获5万粉丝,公号被评为2015年上海十大微信科普公众号。2017年吴苡婷入驻今日头条,除了发布优秀科学新闻和科学文章,还为公众解答了1500余条问题,涉及物理、天文、生物、健康、社会、历史等领域,总阅读量达到了1.9亿。

     01

     干净纯粹的科普

     吴苡婷在自己的微信公号“科坛春秋”的简介里写到,“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做记者的这14年,她学会了要谨慎使用形容词,要言之有物,“纯净的心灵家园”出现在这位“老法师”的笔下,还是令人眼前一亮。

     2005年进入《上海科技报》成为一位专门跑科技口的记者,在2015年创办自己的科普微信公号后,吴苡婷逐渐感觉到,科学传播和商业化一旦发生牵连,“是会出很多问题的”。

     在《上海科技报》的工作顺风顺水,吴苡婷从没想过要涉足新媒体。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新闻界的同行想一起创建一个微信公号平台,试试鲜,但这次尝试没有坚持很长时间,虽然有点遗憾,却给吴苡婷带来了创办个人微信公号的想法。

     比吴苡婷的二宝提前两个月问世,公号在2015年7月正式上线。“当时马上就要生小孩了,想着就先顺着自己的兴趣来,做一个人文类科普平台”,没有很费力的运营,公号马上迎来了一万的粉丝量。

     在预产期前,吴苡婷写好了一个月的文章的量,嘱咐丈夫在自己生产完之后按正常的发稿节奏编发。

     公号的文章多为网摘,同事和科学传播领域的“老法师”也会无偿供稿,还有自己的原创文章。“我选择编发的新闻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价值导向和广告性质的”,吴苡婷在涉足自媒体后观察到,商业化的科普类自媒体因为生存问题很容易违背科学传播的本质,以利益为导向,传播虚假信息或者去炒作一些无意义的话题。

     “科普如果和商业化联系得太紧密,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很吓人的,也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误导青少年人群。”看过很多经营不善、误入歧途的自媒体的惨状后,吴苡婷更加坚信:科普从业者还是要保持初心,要正本清源,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违背本心。

     02

     记者生涯的积累与训练

     最近一段时间,吴苡婷觉得“科技报的任务很重”。“前两年,我们科技记者和科技新闻可能不太受到重视,但现在慢慢重要起来,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上海也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3月10号前,自己和同事平均每人要操作完5篇人物稿件,吴苡婷细数要采访的科学家,在接下来的一周,采访工作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特定阶段的任务,吴苡婷的日常工作——采访上海市教委,各大高校和中小学,以及上海三个区的科技活动,仍然是在时刻进行中。

    

     吴苡婷采访孙钧院士

     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下,运营微信公号和管理今日头条账号成为了吴苡婷繁忙生活中的缓冲带和调剂。

     2017年,吴苡婷开始在今日头条上解答用户们的各类问题。如果在上海的街头、地铁闸门前的队伍中或机场候机厅看到双手拇指在手机上飞舞的吴苡婷,那可能刚好撞见她解疑释惑。

     翻看吴苡婷的回答记录,会发现,题目包罗万象。“如果把地球和太阳变得一样大,而人口数量不变,会是怎样的景象?”“小时候经常生病和不经常生病的人,长大后谁的体质更好?”“中国进行深海探测的目的是什么?”“黄鳝平时钻进水稻田的泥土里,草也不吃,它们是吃什么长大的?”,这些各领域的题目呈现出的是公众对世界的好奇,吴苡婷往往会用两三段,三百字左右的回复来点燃这些好奇。

     谈及为何能够准确地回答各领域的问题,吴苡婷觉得除了自己的理工科学科背景外,14年记者生涯的积累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在《上海科技报》做记者的14年,吴苡婷采访了100多个的实验室和上百名科学家,几乎所有的科技领域都有所涉足。“这些年采访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过听不懂的词汇和知识,这是做记者常年的训练和积累使然,也是我能够坚持做好自媒体的很重要的原因”。

     03

     期待“顶天立地”的后来者

     很多重要有价值的选题被搁置,直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吴苡婷认为,应该有更多的新闻学子投身到科技报道中来。

     “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记者把一些高深的内容掰碎了传递给公众;同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给政府建言献策,把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传递到国家层面”,在这个行业逐渐成长为“老法师”的吴苡婷觉得,科技记者的人数和质量需要逐步提高,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吴苡婷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在上海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期间,吴苡婷曾在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过半年,实习老师是高级记者厉正宏老师,他对她叮嘱过两段话,对其记者生涯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初进这个行业时,厉老师说,要萝卜干饭吃三年,把业务工作打扎实,不怕苦不怕累,多学习老法师的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原解放日报高级记者李文祺老师、文汇报高级记者江世亮老师、原《上海科坛》执行总编李乔老师、上海科技报高级记者阮莉珠老师等前辈也给了她大量的业务指导和帮助。

     这么多年,坚持去一线采访成为了她的底色,去科技企业采访,她会走到厂房里看企业的设备和生产流程;去农村采访,她会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们亲切交谈,深入了解科普惠农的具体情况;去高校采访,她会走进实验室,了解科技成果的来龙去脉。2014年上海的夏天酷热难耐,40度的高温下,吴苡婷花了2个月,参加多次座谈会,还一次次地上门采访那些民间创造发明者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遇到的困难,最后四易其稿。后来这组接地气的上海民间发明现状调查的系列报道获得了大量的新闻奖项。

     “操作稿件时,我想的是要扎扎实实地完成,要让稿子能反映公众的需求和呼吁”,做新闻要“顶天立地”,这是厉老师叮嘱吴苡婷的。

     “顶天是心里要装着国家战略,做科技记者就要围绕国家重大的布局,国家重要的发展和需求。立地就是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要面向公众和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服务,解决他们的需求”,这成为了吴苡婷记者生涯一直秉持的原则。

     在建设全球创新城市和长三角协同创新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吴苡婷感受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还是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有更多的科学传播人员走到科学传播的一线”,这是一位科技记者朴素的愿望,也是科学传播界宏伟的期盼。

     对话

     问答

     Q

     作为一位科技记者,您觉得科学传播的本质是什么?

     吴苡婷(以下简称“吴”):首先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让他们懂科学;另外要开启民智,让一部分学生喜欢科学,鼓励年轻人投身到科学事业中。这才是科学传播的本质,而不是为了自己出名牟利,博取关注。

     Q

     您觉得怎样促进科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吴:一线科研人员还是应该多参与科学传播活动,记者兼做科普其实是很累的。科研人员申请的科技重大专项里要应该有科普经费这一项,我们要鼓励科研人员承担科普工作。同时,在评审时,要有对重大科研项目科普工作的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科普。

     Q

     您觉得能顺利运营“科坛春秋”和今日头条问答,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吗?

     吴:一方面是记者生涯多年的积累和训练,使我能够对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报社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在自媒体风起云涌之时,报社的张玮总编鼓励我要去尝试,要开拓创新,率先领略自媒体的魅力和力量。

     Q

     在媒体行业工作14年,您有哪些经验想要分享给年轻的科技记者吗?

     吴:就像新华社厉老师所说的,做新闻要“顶天立地”,心里要装着国家和百姓,不能为了名和利,为了争夺舆论的主导权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科技记者写出来的文章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大新闻尽量能帮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接,提高国家各大产业的技术能级;对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难题进行谈论,为政府建言献策。小新闻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领域的进展告诉公众,让他们充分感受的科学的美好,体会到科学的价值。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徐雅倩

     审阅 | 金兼斌

     编辑 | 尚雪芬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