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宝藏“法师”
2019/3/10 11:49:56徐雅倩 科学传播人

     本文是《人物吴苡婷:”老法师“的”顶天立地“》的作者采访完吴老师之后的手记。

     3月1号晚7点,吴老师如约从上海打来了电话。考虑到作为学生的我没有什么收入,吴老师主动承担了近一小时的话费花销。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吴老师很健谈,聊了很多我没有准备到的问题;吴老师也很坦诚,不需要我委婉或曲折地提问,就能把我想知道的尽可能地讲出来。

     采访过程中,吴老师那爽朗的大笑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上海口音使整个采访很平实,很朴素,也使我更加放得开,当时我就觉得这会是一次很和谐深入的采访。我们聊得很通透,没有一座山阻挡彼此,吴老师帮助我在很有限的采访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去走近她的人生。

     在我看来,这是采访对象对采访者的极大信任使然,她相信我能对我们的聊天内容进行合适的报道。作为采访者,应该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信任。

     电话线串联起的采访,带给我很多关于这个人的遐想和好奇。不知道吴老师是爱穿bling bling的高跟鞋和套装,还是行动自如的休闲装;有着什么风格的美甲,做着什么样的发型。这种好奇不得解只能通过声音来自行想象。

     前段时间,“宝藏”男孩和女孩们很火,大意是指那些颜值和才艺都在线,一直有很多新的技能被发现的明星们。在我采访完吴老师后,“宝藏”成为了我心中形容她最恰当的词汇。

     翻看她在今日头条上回答的问题,会发现题目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带着好奇我问了一个不太礼貌的问题“这些回答都是您自己回答的嘛?”,吴老师当即回答“当然是啊”。

     她就像一个在不断扩充的宝藏库,逐渐满足大家层出不穷的好奇和疑问。

     吴老师是一位对自己在科技新闻领域的实践充满自信的人。这一部分没有直接地体现在稿件中,但从一些直接引语中,应该能够感受出那种“老法师”的胸有成竹和游刃有余。

     整理完采访录音后,我自己慢慢回味和吴老师的谈话,还是很感慨的。吴老师从业的这14年,越来越多的纸媒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科技新闻一直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能一直坚持做新闻,并乐在其中,还是很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采访接近尾声时,吴老师说这段时间真的很忙,很希望有更多的科技记者来担当重任。由于科技和科学信息有一定的认知门槛,科技记者在沟通专业领域和公众之间的作用尤为重要。借用吴老师的一句话表达科学界的期盼: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传播工作者更加奋发地投身到科学传播一线工作中去,为我国的科学发展、科技进步做出科学传播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徐雅倩

     审阅 | 金兼斌

     编辑 | 袁洁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