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纪要 | 第三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
2019/9/28 10:15:26杨婧 科学传播人

     2019年 9 月 20 日,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报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共同主办了以“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科学传播”为主题的第三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中国科学报社编委、前副总编辑李占军主持了本次沙龙。

    

     本次沙龙就如何做好社会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科学传播,降低传播风险、提高传播效果,如何使公众更好理解、更易接受有社会争议性的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如何促进科技经济健康发展进行了讨论。

     主讲嘉宾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胡瑞法,食品工程、心理学双博士,上海交大兼职教授崔凯先后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崔凯博士

     崔凯博士结合自己生活、成长、学习、工作的经历,分享了他对转基因议题科学传播的见解。他认为进行科学传播,撰写科普文章要能够跨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在面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时,在守好议题的科学性以外,可以借鉴传播学、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来指导传播技巧和方式。科普文章要善于针对不同利益群体,抓住人性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科普。他希望通过科学家、政府、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专业媒体、大众媒体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使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都能健康发展,造福公众。

    

     自由讨论环节,中国科学报社李占军将争议性科技议题归为两类:一类是科学界和公众之间的争议,其中,转基因争论是最具代表性的。还有一类存在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目前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争议呈现出的舆论结构是非常清晰的,很多舆情表现出公众的担忧不是理性的,“赛先生”传到中国大约100年的时间,公众接受到的科学教育还是不太多,中国在向现代化深度发展过程中,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心理造成的社会背景和对公众科学教育的欠缺,会增加科普工作的难度

     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杜鹏认为转基因科普工作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个是从技术层面讲,什么是基因、什么是转基因;另一个层面是介绍我国的法律是怎样的;第三个层面是把公众作为核心成员,加强沟通,建立共同的知识基础,让公众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知识,然后协调双方利益,把很多东西阳光性、透明化。渐渐地公众会理解政府的政策监管,也包括对科学家的理解,当然科学家也要理解公众,尊重公众的选择。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郑念谈到,科技争议议题的跨界传播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管理上,要对跨界传播有一定的限制,科学共同体内部首先是要做到自律,不是所涉及领域的科学家尽量不要发声。另外,在发布前要有审查制度,核实发声的科学家是否是该领域权威性的专家。在传播方面,科普是有政治性、有标准的,在追求流量至上的前提下需要加以兼顾,不要使公众对科学失去信任,损害科学家形象,影响科学发展。因此有争议和跨界传播还是要分开来说,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正常争论,是否要扩散到社会上去,需要探讨

     在是否扩散这个问题上,李占军提到“不扩散”有两个难度:一是科学共同体自身建设能否做到。内部需要建立制度防止争议性话题扩散到社会上;另外,从媒体角度,新闻媒体代表公众作为瞭望者,争论是最好的新闻素材。以流量为王,坏事传千里,只要被媒体捕捉到了,扩散是不可避免的。媒体人和科学家所处的立场是不同的,在科学传播的技术操作问题等很多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当然,媒体人报道科技议题的热情是值得鼓励的。

    

     果壳网副总编 吴欧

     果壳网副总编吴欧认为科学家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否矛盾有待商榷。吴欧认为,在做科学传播时,无论是向社会方向延伸,还是向价值观方向延伸,要先把科学的部分做对了,再去考虑政治和经济。吴欧也表示,果壳网在做转基因科普的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反思,由激烈到平和,不断变换方式,做到润物细无声。与此同时,果壳网也一直坚持辟谣工作,但是不再以针锋相对的方式,而是更加讲策略,与更多的科学家配合。吴欧认为,媒体自身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科学家就会希望利用媒体平台把自己的需求散播出去。

     基因农业网编辑孙滔分享了自己在做转基因科普时的一些观察和感想。他认为,目前,转基因科普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反转舆论失去焦点,只能泛泛地说不吃转基因食品;二是目前舆情管控非常有力;三是基因编辑科普已经是很热的科普话题。面对这三个特点,孙滔认为,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以从技术层面借鉴欧美国家的一些做法,发明新的算法,识别谣言,让谣言不要在头条位置出现,降低其出现的概率;反之,如果是正能量的信息,可以安排在头条位置。科学共同体方面,科学家要建立科普通道,发布科学成果。目前,中国缺少成熟的科学发布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尝试成立自己的科学发布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从四个方面对该话题做了补充。一是重视社交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二是正确看待争议、应对争议。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因此,模糊性很高的事件,容易引起争议;三是认识到商业利益对科学传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四是政府决策过程不透明,会引起更大猜疑。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道路还很漫长,敏感问题的科普工作还有很多路要走,形势还比较严峻。科学传播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杨婧

     审阅 | 金兼斌 徐雅倩

     编辑 | 袁 洁 尚雪芬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