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国际视野下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分论坛
2019/11/18 21:30:53 科学传播人

     11月16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同天下午,七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国际视野下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分论坛邀请到来自新加坡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学者,共同探讨自身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上做出的研究与创新。分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第三届理事长、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主持。分论坛后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围绕专委会未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交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现任(第四届)理事长、中科大教授周荣庭主持。

    

     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主持论坛

     在此次分论坛上,11位分享人向与会者汇报了自身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尝试,“科学传播人”根据嘉宾的分享主题,认为有四个核心问题值得关注:科学传播与教育的海外经验,科学传播与教育的本土化尝试,哲学与科学传播,科学信息的传播。

     l 科学传播与教育的海外经验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刘益成副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文莉副教授分别介绍了新加坡现代科学传播的兴起和科学教育在新加坡的发展和创新。刘益成老师提到,新加坡从上世纪70年代的survival-driven式的教育逐渐发展成innovation-driven式的教育,从劳工社会逐渐步入依赖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在强调科技作用的当下,科学活动中心(science center)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的科学传播从基层做起,通过science center,科学可以与公众联系,与社会联系,使科学流行化。同时,在新加坡的科学传播中,庶民科学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使得新加坡的科学教育实现了正规教育、城市教育和庶民教育的结合。

    

     新加坡国立大学刘益成副教授

     南洋理工大学的陈文莉副教授介绍了新加坡在移动技术(手机)支持的无缝科学学习方面的经验。陈文莉老师和其团队认为学习不仅是“life-long learning”,强调其长度,更要注重学习的宽度,即随时随地学习。陈文莉老师与其团队设计制造出许多app和软件,帮助学生打破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之间的缝隙,做到跨越时间地点、多模态,无所不在的知识获取。这些手段和方式期望达到的目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新媒体时代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南洋理工大学陈文莉副教授

     同样介绍国外科学传播和教育经验的还有来自安徽建筑大学的翟雪松副教授。翟雪松老师在美国做博后期间,观察到美国的科学教育与国内的不同。他认为有三点值得国内教育借鉴:一是美国的科学教育注重与“美”的事物结合,比如,美国的生物课很多都是在户外完成,孩子们对于“美丽”的事物会更加感兴趣,也便于知识的理解;另外,美国社区也在公众科普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美国大学在对下一代的科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翟雪松老师希望,国内的大学能够释放更多的包容性,使科普活动常态化。

    

     安徽建筑大学翟雪松副教授

     l 科学传播与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与尝试

     中科大的周荣庭教授带来了团队在实现从科学传播到科学教育转型中的尝试,利用沉浸式学习、科学可视化等方式,实现更好的科学教育。调整后的小学课标中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据此,周荣庭教授在科学教育中引入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这一概念,在多种科学教育方式中渗透HPS概念。将沉浸式媒体技术运用到科学教育中,利用超媒介叙事的方式将科学教育的内容包裹进独立的故事碎片中,用渗透的方式与受众建立持续性的联系。

    

     中科大周荣庭教授

     提到科普作品,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国外的科普书籍和电影,很少想到我国有哪些能够影响一代代人的科普作品。苏州大学的王国燕教授将目光放到了我国的经典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身上。这是一部影响了中国一代代青少年的科普读物,王国燕教授的研究发现,这本百科全书满足了人们对于科学的无限好奇心,培养了孩子们基本的科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中国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的缺失。这一部百科全书多年一直再版,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传奇和经典。王国燕教授的这项One Hundred Thousand Whys: A Classic in Chinese Book History的研究发表在Science Communication上。

    

     苏州大学王国燕教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一直关注争议性科技在科学共同体内的共识与分歧。金兼斌教授与其研究团队在2015年针对清华大学师生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同的学科背景对于转基因的风险和收益感知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对科学的信任度越高,对收益的感知就会越高。金兼斌教授提到,转基因安全性问题是很复杂的问题,要以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此问题。

    

     清华大学金兼斌教授

     l 哲学与科学传播

     创世论是关于世界是如何创生的,它强调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即上帝的决定性力量。一般认为,创世论和进化论是矛盾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增一教授介绍了一项有关创世论思潮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研究。这项研究关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四本关于智慧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的书籍,在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知乎、微信、豆瓣)上的评论和介绍。智慧设计论是一种新的创世论,它将“智慧”取代“上帝”,成为决定性力量。这项研究分析了人们对这些书籍的评价,通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发现反对进化论、强调宗教的词语占大多数。张增一教授认为从国外引进的书籍成为反对进化论群体的证据来源,引进内容不当,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增一教授

     l 科学信息的传播

     提到科学信息的传播,我们想到的是要科学、客观、全面地进行传播。温州医科大学的朱巧燕副教授认为,网络上健康信息的传播存在滥用平衡报道的现象,即不能为了“全面”而“全面”,不能滥用平衡报道。朱巧燕老师对网络上有关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健康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网络健康信息充斥着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的轶事和见证叙述。同时,对仅有单项证据的信息不够谨慎,也没能告知读者结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对部分已经形成共识的结论传播力度不够,有滥用平衡报道的现象。朱巧燕老师认为,证据质量等级决定了我们传播时的态度,对于证据等级高的信息,应该进行正面报道。

    

     温州医科大学副教授朱巧燕

     在科学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日报社的管晶晶副主任提到了媒体在面对事实存疑的信息时的心态,在热点爆发时,要先压一压,要保证传播出去的信息的准确性。媒体应该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管晶晶提到,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也要拥抱技术、转变观念,同时要坚守情怀,守住阵地。

    

     科技日报社管晶晶副主任

    

    

     此次分论坛不仅邀请到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和业界代表,也吸引了很多致力于科学传播研究的学子们。分享会结束后,在专委会现任理事长周荣庭教授的主持下,与会者对未来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与畅想,将实现更大领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专委会的发展。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徐雅倩

     图片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杨 恒

     审阅 | 金兼斌

     编辑 | 袁 洁 尚雪芬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