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学子丨徐雅倩:网络科普达人的科普行为和影响因素研究
2020/7/6 8:30:00 科学传播人

     导读

     7月毕业季如约而至,清华园又走出一批开启人生新征程的优秀青年。从本期开始,“科学传播人”公众号将陆续呈现团队中2020年毕业成员的学位论文,以最终的学术成果纪念他们的清华时光。本期所呈现的第一篇徐雅倩同学的研究关注了“网红”科学家这一科普新现象,通过平台间对比发现了各平台科普行为和科普内容存在的差异,以及有深度地访谈发现了影响科学家们参与网络科普的具体因素。

    

     徐雅倩本科、硕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科学传播人”公众号前任执行主编,硕士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为什么选择《网络科普达人的科普行为和影响因素研究》这个题目作为学位论文选题?

     最初关注到网络科普达人是在一次和陈安繁师兄的聊天中,当时我正苦于毕业论文的开题,在向师兄请教的过程中了解到“网红”科学家和网络科普,才开始逐渐关注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当我看了大量科学家做的科普作品和媒体报道后,了解到科学家从事网络科普是科学传播领域时新的现象,但在我查阅了有关科学家从事网络科普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学界的研究似乎还未捕捉到这一现象。之前有大量研究关注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活动的行为机制和影响因素,但主要集中在科学家参与一些线下的科学传播活动,比如讲座、电视节目等,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学传播从依托传统的线下平台发展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科普短视频、科普问答等。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的网络科普达人。这些网络达人的网络科普行为和影响因素是我很感兴趣的,因此最终确定了这一研究选题。

     具体的研究思路

     我希望通过分析微博和抖音科普达人的科普行为来构建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科普的行为图景,并选择网络科普达人中的科学家作为自己的访谈对象,了解这些“网红”科学家从事网络科普的影响因素,并从访谈中提炼总结出网络科普行为产生的机制。

     为什么重点关注网络科普达人中的科学家群体?

     以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的考虑是:首先,科普和科研的矛盾长期以来存在于科研人员群体中,“萨根效应”影响深远。相较于非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参与科普面对的阻碍和挑战可能更多,科研人员科普行为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其次,先前的研究也重点探讨影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因素,在网络科普逐渐发展的当下,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网络科普的因素可能也会随着科普平台的发展发生改变。

     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方法

     这项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结合的方式对网络科普达人的科普行为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针对研究问题1,网络科普达人的科普行为,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根据先前相关研究,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总结出分析类目,对网络科普达人的微博和抖音科普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科普行为的特点。针对研究问题2,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围绕“网红”科学家的网络科普动机、影响因素、遇到的阻碍和挑战展开对话。

     有哪些有趣的结论?

     我认为值得分享的一个结论是网络科普达人在抖音和微博上的科普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的表现是微博科普达人会更加频繁地进行“蹭”热点式科普。在我选择的研究时段内,热点事件主要有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基因编辑婴儿案一审宣判、“胖五”点火升空等,微博科普达人往往会针对热点事件展开科普,而抖音科普达人几乎不会追逐热点事件。下面这两张图展示的是微博和抖音科普达人在2019年12月发布的微博和短视频中,“蹭”热点科普的占比情况。

    

     图1 微博“蹭”热点科普情况

    

     图2 抖音“蹭”热点科普情况

     除此之外,微博科普达人发布的微博内容中科普内容占比远低于抖音科普达人的科普短视频占比。微博科普达人往往还会发布一些个人生活分享、观点评论和广告类的微博,而抖音科普达人的短视频几乎都是科普相关。下面两张图展示的是2019年12月,24位微博科普达人和20位抖音科普达人发布的科普内容占比情况,在24位微博科普达人12月的7612条微博中,有2349条是科普微博,即大约三成的微博和科普相关。在20位抖音科普达人12月发布的436条短视频中,科普短视频有426条,占比高达97%。

    

     图3 微博科普内容占比情况

    

     图4 抖音科普内容占比情况

     另外,在对科学家进行访谈后我发现,这些善于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科普的科学家们对于社交媒体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积极的。一方面他们肯定社交媒体为科普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社交媒体的科普效果不明显,同时自己的身份和社交媒体定位之间存在矛盾。科学思维的养成需要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的输入,但现在的科普其实都是短平快的形式。即使科研人员有意设计几个有内在逻辑的科普短视频或者科普动画,但公众不会主动进行关联,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只有知识的获取,没有逻辑推理、科学思维的养成。

     论文写完后想说些什么?

     最想说的依然是众多的感谢,首先非常感谢金老师从论文开题到写作完稿整个过程中对我的指导和帮助,给予我信心又不断鞭策我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和打磨。另外还非常感谢金门的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的线上组会上依然热心地帮我完善论文。还很感谢接受采访的科研人员,和你们的对谈不仅让我了解到各个学科的魅力也感受到你们对于自己学科的认真和专注,这也成为了我今后的工作原则。

     写论文的过程并不快乐,要与懒惰、与焦虑、与客观阻碍对抗,要在这一过程中承认自己学艺不精,承认自己确实在某个时刻虚度了光阴,这些降落在内心上的不适与痛苦的确让我有些招架不住,但却又那么真实地让我感受到万事靠自己的绝对正确。

     写下这些文字时已经离开清华园,离开给予我机会、包容和温暖,庇佑我成长的小天地了,希望未来能够始终践行在清华学到的一切,永远善良、真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与转基因研究的感受?

     在本科阶段我对转基因的相关研究并不了解,这也不是我自己主动会去探索的领域。研究生阶段跟随金老师开始接触转基因的相关研究,逐渐发现这是一个研究富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食品的态度和认知、公众的科学素养、各国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差异等主题既有社会关切也有研究价值。也正是参与转基因的相关研究,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科学素养,主动地获取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和逻辑。参与科学传播的相关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能力和知识层面的提升,于我而言,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它让我开始关注自己兴趣和偏好之外的议题,这种需要一定知识门槛,十分重要的领域。

     作为“科学传播人”的前任执行主编,有什么感受想要分享吗?

     担任“科学传播人”公众号执行主编的时期是我和金门师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时段,我现在依然很怀念和大家一起完善、精进稿子的时光,也很感谢大家能包容我在工作中的不完美。尽管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公众号,管理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但只要用心经营、确立标准、及时沟通、保持弹性,就会游刃有余,并且小小的公众号也能焕发巨大的价值和活力。希望“科学传播人”能在金门以及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同学的关怀中茁壮成长,能够创造更多优质的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科学传播,也帮助大家不断拓展自身的认知边界。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徐雅倩

     审阅 | 金兼斌 杨 恒

     编辑 | 尚雪芬 袁 洁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