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学子(二)丨李爽:转基因争议在社交媒体中的对比研究——议题、态度与话
2020/8/1 9:00:00 科学传播人

     //引言

     ///

     近年,“科学传播人”研究团队在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的支撑下,培养了一批专注于科学传播尤其是转基因相关研究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公号为此开辟系列专栏,对参与研究课题的团队成员的转基因相关学位论文进行呈现,主要回顾他们的论文研究以及参与研究课题的经历、感想。本期呈现的第2篇研究团队成员的学位论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爽,他研究了转基因争论在不同平台间的表现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平台具有的属性差异需要有针对性的转基因议题内容生产。

    

     李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020届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周荣庭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新媒体研究。

     为什么选择《转基因争议在社交媒体中的对比研究》这个题目作为学位论文选题?

     第一次接触到转基因这个学术议题,起源于研一的时候参与到金老师与我们实验室合作的转基因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项目。由于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科学传播,而转基因作为一个各方论战经久不息的科学议题,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蕴含着丰富的传播学理论与现象。

     随着社交媒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在线社交网络成为了转基因争议的主战场。社交媒体的分众化与话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来自不同社会场域的人们汇聚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形成新的线上场域。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样的话题,在不同网络空间中的讨论常常表现出一种异常的割裂,比如说,以我们日常频繁使用的新浪微博和国内最大的线上问答网站知乎为例,同样是一篇持反转态度的文本,在微博中可能会获得为数众多的点赞、转发或共鸣,而置之于知乎中,则可能会备受冷落、被反对,甚至引起驳斥或指责。这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从宏观视角看,不同的网络空间中对转基因这一话题的争议是否有差异?这两者之中的转基因争议各自呈现为怎样的特征?继而细化到人们如何设置其中的议题,如何输出态度与立场、如何建构其争议话语等方面的思考。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不同线上场域之间对转基因议题讨论的割裂显然为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与态度形成带来了障碍,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往往会受到所在社区的影响,因此如何消除隔阂、建立有效的科学对话显然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研究思路与方法

     选定微博与知乎这两个不同的社交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后,我们需要采集其中与转基因相关的文本和用户信息,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对于论文整体而言,微博与知乎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实证研究,而后再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与反思。对于微博而言,主要围绕微博用户在转基因争议中的议题建构、用户身份与态度表达之间的关系展开,而由于知乎中的转基因争议主要通过问答的形式呈现,因此选择观察其中话语建构、修辞使用与态度形成的特征。

     研究方法层面,对于用户规模更大的微博而言,其中与转基因相关的微博文本高达上千万条,因此需要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对微博用户进行类型上的划分,按照对转基因的不同态度阵营(挺转、反转与中立)、不同的微博认证信息(认证机构、认证用户与普通用户)分为六种类型。利用python爬虫程序抓取了大量的微博样本及用户信息,采取LDA主题模型的方式对总体样本中转基因议题属性类别进行初步界定,进而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总体样本进行抽样,并采用人工编码的方式对抽样后的微博文本进行编码与内容分析,将议题属性进一步细化。利用QAP对6种类型微博用户议题的点中心度进行测量,以此提炼出出各类型微博用户的议题属性特征。

     对于知乎而言,由于单篇回答的篇幅较长,其中的态度构成也更加复杂,因此采用话语分析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为了保证样本质量以及对应问题在社区中的讨论价值,选择了知乎社区中“转基因”话题标签下的“精华”回答中获得1000个以上赞同(like)的回答文本用于话语分析的样本,主要目的是对文本背后的态度立场、修辞策略与话语建构的方式进行剖析。

     在对两者分别进行深入的剖析后,再试图寻找其中的问题所在、解释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对如何在社交媒体中建构有效的科学对话进行思考。

     一些有趣的发现

     在微博部分主要有三点比较突出的发现。

     首先是挺转阵营的式微,我们发现在态度呈现方面,挺转的声音仅仅占样本总体的7%,这说明在微博中参与到转基因讨论的用户大部分很难表露对转基因的积极态度,也与我们浏览微博相关内容时产生的印象大体吻合。然而,在微博的转基因舆论场中也并非我们所感性理解的、针锋相对的二元对立,持中立态度的微博用户也占据了相当比例,但总体而言并非积极。

     第二是微博中转基因争议的情绪化。在议题层面,个人情绪的表达占据了最高比例,其次是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对典型人物(如崔永元、方舟子等)的议论;在这三者之外,对于不同态度阵营的微博用户而言,反转阵营对转基因的个体风险感知、伦理道德等方面议题更为关注,而挺转阵营则对典型企业机构、农业种植与生产等方面议题比较关注,这说明挺转与反转双方围绕转基因的微博争议在议题上并未重合,意见的交锋并未聚焦在同一属性的议题之上(图1、图2);对于不同身份的微博用户而言,认证个人用户与普通个人用户所关注的议题有所重合,但机构用户与个人用户的议题偏好并不重合,这说明官方与公众对转基因的议题关注有所脱钩,存在着沟通的障碍(图3、图4)。

    

     图1 微博挺转阵营的议题偏好

    

     图2 微博反转阵营的议题偏好

    

     图3 微博认证机构用户的议题偏好

    

     图4 微博普通用户的议题偏好

     第三点是伦理道德的捆绑——对于为数众多的反转群体与普通个人用户,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微博用户,他们对伦理道德议题的偏好较为突出,而伦理道德议题在编码时主要由养生文化、民族主义等话语构成,如转基因“违反天道”、“亡国灭种”等言论,实际上与科学话语是相对立的,这似乎透露出微博转基因争议中的反智气息。

     在知乎部分,我们最突出的发现来自于态度层面。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态度构成比微博更加复杂,难以简单判定为挺转或反转,因此将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态度细化为8种,分别由三个考量态度的视角细分而来,这三个视角分别为(1)转基因本身是否有害(2)转基因技术是否应该推广(3)对挺转或反转立场的态度。经过对样本的深度阅读我们发现,在态度层面,首先没有发现持有反转态度的回答,对转基因持有客观态度的回答占据了主流,此外,在样本中发现了大量持有“反对反转”态度的回答(占比44.6%),如知乎用户所言,在这里,“反对反转”是知乎中的“政治正确”。这似乎体现了知乎用户中某种客观中立与科学至上的身份联结——首先,在同一话题之下的个体聚集形成了第一层身份联结,而获得更多认同(即高赞回答)更易获得话题关注者群体内的注视,形成了第二层身份联结,此外,由于知乎回答中通常会呈现作者的身份,因此身份更贴近专业、内容更加深度、话语更加科学、态度更加客观的回答者也会受到更多的赞同,其观点也更加易于传播或被其他回答者引用,形成了第三层身份联结。由于这种身份联结所带来的意见气候,持有反转立场的回答在知乎中难以获得赞同,在推送机制的作用下,更加难以被推送到用户眼前,甚至得到质疑、讽刺乃至批驳,因此反转音声在其中逐渐沉没。在我们将知乎中的样本分为三种话语类型:一是以知识科普或谣言澄清为主体的科学话语,二是以立场切割或观点辩驳为主体的立场话语,三是以事件参与或现象评论为主体的事件话语,微博中的情绪宣泄在这里以就事论事与客观分析的方式所取代。

     在对比与反思部分,我们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原因,首先差异源自微博与知乎两者信息传播机制的不同——微博中的信息传播呈现为网状,格式短小精悍,转发与评论易于操作,也为观点的交锋带来便利;而知乎中呈现为树状的问题-回答-评论机制则使用户之间的互动受到局限,用户之间难以以点对点的方式完成观点与态度的公开交流或表达,在相对单一的“赞同”或“反对”按键之外,只能通过回答或评论的方式表达意见,因此我们所见到的情绪表达相对内敛、冲突相对缓和,也更易于态度的形成。其次在于两者之间的功能定位不同,因此意见主体的结构也存在区别,这就必然造成两者间在态度结构、舆论环境、话语生产、情绪表达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参照布尔迪厄在其著作《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曾提出过的两种社会场域的概念,微博与知乎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话语生产场域——前者是“大规模的生产场域”,其特点是专业程度低、场域边界相对模糊、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对其有着更高程度的渗透或参与,因此这一场域相对开放、易于进入,而知乎是相对“限定的生产场域”,有着较高的自主性,相对清晰的边界,场域中的话语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场域的自主性越强,其中的语言越具有科学性,因为自主性强的场域的话语生产遵循“是非”逻辑,而自主性较弱的场域中的话语生产则遵循着“敌友”逻辑。在中立立场之外,知乎中崇尚科学的理智精神、条分缕析的科学知识、反对极端的深层态度难以成为微博中的主流话语,而微博用户之间所争吵的议题也难以在知乎社区中延续,形成了一种更高层级的“各说各话”。

     写完论文的感受

     首先是对导师周荣庭教授和转基因课题组的感谢。感谢周老师三年以来对我的严格要求与细致指导,使得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引领我进入科学传播与新媒体研究的学术之门。也正是以参与到金老师领衔的转基因项目组为契机,使我对科学传播研究以一种较为切实的方式入门与起步,通过硕士论文的构思与撰写将研究落到实处。此外,这篇论文的完成也完全得益于我们的博士后陈安繁老师,从技术到构思都得到了他的无私帮助,我也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科研经验与学习习惯,使我获益匪浅。

     参与转基因研究的感受

     传播学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往往需要从深处审视其中的规律、从现状中提取经验、验证理论,而对于转基因这样高度综合与复杂的争议性科技议题而言,我们不仅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它背后深层的社会现实,更需以科学传播者的角色使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与精神灌注到公众之中。科学传播研究者不仅关注社会,更需关注科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使科学、媒介与公众之间达成更加和谐、高效的沟通,这正是转基因乃至科学传播研究的魅力所在,作为初学者,需对科学保持敬畏但不敬而远之的姿态、对技术保持审慎而乐观的心态、对社会保持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与兴趣。

    

     作者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 爽

     审阅 | 金兼斌 杨 恒

     编辑 | 尚雪芬 袁 洁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