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丨气候变化观点极化:气候变化博客评论的互动
2020/10/12 7:59:00 科学传播人

    

     导读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人们如何重构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框架,但对于人们如何应对面临与自己的框架不相兼容的框架的情况,相关研究却知之甚少

     本期推介的研究应用互动框架构建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在气候变化博客评论中,用户如何以互动的方式构建关于议题、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互动过程框架的具体意义。结果表明,多数的框架构建差异都始于议题的框架构建,但继而转向用户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构建,最终大多会运用极化的互动策略来应对他们面临的框架构建差异。

     通讯作者简介

    

     Christel W. van Eck

     瓦格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传播技术与哲学系,战略传播小组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为气候变化传播、气候心理学、两极分化和新媒体。

     一、引言

     尽管至少已有97%的科学共识认为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变化,但在某些西方社会中仍然持续存在对气候变化的现实性和严重性的怀疑,由此产生了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论。

     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对话中反映了两极分化的立场,争议双方各自运用的框架也能够反映这些争论。例如,主流科学立场的支持者会强调不同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框架,而反对者则会强调其成本框架。

     关于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支持一个框架而拒绝另一个,一种解释是身份保护认知理论(identity-protective cognition thesis)。概括而言,人们通常面临许多竞争性的框架,并且倾向于选择性地接受那些能够加深确认其现有观点的框架。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气候变化博客评论数据,探究人们会如何应对与自己的框架不相兼容的框架的情况。用户是否以及如何运用互动策略来应对框架构建差异?是将存在差异的框架调整一致?又或是将其差异进一步极化?

     二、理论背景

     互动框架构建理论(Interactional Framing Theory),聚焦于从持续互动的视角动态地构建框架。将其称为“框架构建”(framing),而不仅仅是“框架”(frame),是因为 “框架构建”可以更恰当地描述动态过程。该理论的核心关注点是,在框架构建过程中,一致型、背离型或反转型的观点是如何出现的。

     Dewulf et al. (2009) 将该理论中的互动框架构建分为三个大类:议题的框架(issue frames)、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identity and relationship frames)、以及互动过程的框架(process frames)。在本研究中,将“框架构建类别策略”(framing category strategy)定义为用户对于运用三种框架中的一种框架的具体选择

     当两个不同用户的“框架构建类别策略”不兼容时,就会出现“框架构建差异”(framing difference)。在本研究中,每条单独的评论将被理解为一个互动步骤。将用户A的第一个行为称为“动作”(act),用户B对用户A的初始“动作”的反应称为“互动”(interact)。两个用户之间的后续互动行为,通常能够反映用户的应对方式。因此,进一步引入“双重互动”(double interact)的概念,以定义用户A对用户B的互动的反应。在第一次“双重互动”之后进行的所有互动步骤,也统称为“双重互动”。

     基于“双重互动”的概念,Dewulf and Bouwen (2012) 又将“应对差异”的互动策略分为五类:框架的合并(incorporation)、适应(accommodation)、分离(disconnecting)、极化(polarization)和重新连接(reconnection)。在本研究中,将框架构建互动策略(framing interaction strategy)定义为用户对于运用五种策略中的一种策略的具体选择。

     以上提及的相关概念的具体含义可参见表1中的解释。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聚焦于气候变化博客评论中观点极化的形成过程,应用互动框架构建理论,分析用户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博客评论中的框架构建差异,并探究在互动结束时,该差异是否解决,或用户是否调整了其框架构建。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1、气候变化博客的用户间发生的“双重互动”频率如何?

     2、当框架构建差异出现并持续时,用户会运用哪种“框架构建类别策略”?

     3、当用户应对框架构建差异时,他们会运用哪种框架构建互动策略?

     四、研究方法

     1.数据采集

     研究选择的数据是气候变化博客Watts Up With That和RealClimate的评论内容。选取的数据为2019年4月30日以来,每个收到25~250条评论的博客中,最后五篇发布的博客文章。仅选择具有25~250条评论的博客文章,是用以确保互动过程包括“双重互动”,并避免数据集由单类别的大规模用户主导。五篇选定的博客文章总共收到436条评论,而五篇选定的RealClimate的博客文章总共收到531条评论,整个样本数据包括10篇博客文章和967条评论

     2.数据分析

     首先,对于每篇博客文章,创建一个包含所有不同互动序列的语料库。通过选择一个评论序列,在其中明确指出先前的用户,来划分互动序列。例如,某些评论是以答复评论的形式发布的,或者明确提及了先前的评论编号或先前用户的名称。此外,每个单篇的博客文章也被视为互动步骤。

     因为借鉴互动框架构建理论,我们首要研究的是框架的具体意义是如何在用户之间的互动中被构建的,故而选择包含至少一个“双重互动”的互动序列。最终的数据集在ATLAS.ti中进行了分析。为了讨论理论和方法上的挑战以及一些模棱两可的互动序列,所有作者都独立地对模棱两可的互动序列进行了编码并讨论。这些过程保证了代码的可靠性和一致的应用性。

     五、研究结果

     1、“双重互动”的发生频率

     最终的数据集包含30个互动序列。互动序列的长度范围为3~6个互动步骤,除了一个较长的互动序列包含23个互动步骤。

     Watts Up With That的评论样本中仅识别出六个互动序列。实际上,它们都是在一篇博客文章的用户评论中标识的。在RealClimate的所有五个博客文章的用户评论中确定了其他24个互动序列。在RealClimate的评论样本中,大多数框架构建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由于用户更多使用两者择一型的观点,该博客上的讨论更多。

     表2和表3根据互动序列的长度以及每个博客的各种“框架构建类别策略”和框架构建互动策略的频率,呈现了整个分析的结果。请参阅在线补充材料以获取整个分析的概述。

    

    

     2、框架构建类别策略1)框架构建差异的出现所有的互动序列都始于议题的框架构建,在两种情况下,还始于用户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构建。我们发现,互动中出现的大多数框架构建差异(20/30)是议题的框架构建中的差异。而议题的框架构建中的大多数差异都与气候科学的分析和结果有关,某些差异还涉及良好的科学行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科学传播以及RealClimate的调节政策。摘录1是源自RealClimate的互动序列一部分的示例,该示例说明了在议题的框架构建中如何出现涉及气候科学分析和结果的差异。

     在摘录1中,Paul Pukite认为,“过去100年来,地球的轨道对全球平均温度有轻微但明显的影响”。Gordon M通过利用科学数据挑战了Paul Pukite的议题框架并表达不同意见,而不是明确或公开地挑战原始议题框架。通过这种方式,在没有直接和明显分歧的情况下,框架构建差异得以巧妙出现。

     2)框架构建类别策略的转换

     在30个互动中,有27个包含议题框架构建。但是,在30个实例中,有9个行为者B在互动中也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或过程框架来响应或排他性地响应(请参见表2和表3)。因此,我们发现,当用户转变其框架构建类别策略时,框架构建差异可能会出现并继续存在。这一发现验证了早期的研究,即当框架在框架构建类别内不兼容时,框架构建差异就会出现。

     实际上,在30个互动序列中的22个中,用户在序列中转换了其框架构建类别策略。有关互动序列的示例,请参见表4,该互动序列显示了用户如何连续转换其框架构建类别策略。

    

     用户最常在两种情况下转变引入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框架构建:首先,用户将专业知识或缺乏专业知识归功于自己或他人;其次,用户指责对方是“否认主义者”或“危言耸听者”。通常,用户比另一个人或他们的相互关系更频繁地将意义赋予另一个用户,而且,这些意义大多是消极的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在15个实例中,当有10个实例中引入了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时,互动序列最终仍留存未被解决。

     摘录2是源自RealClimate的互动序列,说明了在框架构建差异期间,用户如何从议题的框架构建转变到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构建,以及为何因此框架构建差异留存未被解决。

    

     用户最常在两种情况下转变引入过程框架构建:首先,用户指责另一位用户仅批评其他用户;其次,用户争辩说他们的话被对方误解了。通常,用户比另一个人或他们的相互关系更频繁地将意义赋予另一个用户,而且,这些意义大多是消极的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13个实例中的6个实例中,在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构建之后,又转变引入了过程的框架构建。更具体地说,这类互动序列的转变允许用户将互动重定向到了远离人身攻击的位置,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潜在不文明对话(另请参见表4)。

     摘录3是源自RealClimate的6个步骤序列中的前3个互动步骤,说明了在框架构建差异期间,用户如何从议题的框架构建转变到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构建,再转变到过程框架构建。

    

     最后,与RealClimate的双重互动数据集相反,Watts Up With That的双重互动数据集中的所有互动步骤都包括议题的框架构建。在23个互动步骤中,只有6个包含自身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框架构建,或过程框架构建。

     3、应对框架构建差异的互动策略

     我们的结果表明,用户用于解决框架构建差异的框架构建互动策略与Dewulf and Bouwen (2012) 所确定的策略类型是一致的。通常,用户最频繁运用的互动策略,会使得框架构建差异留存未被解决(45个实例)。相比之下,也记录了25个实例,其中不兼容的框架得以调整一致。

     1)框架构建差异留存未被解决的策略

     在70个实例中,有45个用户运用了极化(polarization)和分离(disconnecting)的框架构建互动策略。总体而言,“极化”是运用最频繁的策略(70个实例中的39个)。在39个实例中的23个实例中,当用户运用框架极化以确认或升级自己的问题议题框架构建时,气候科学分析和结果成为讨论的主题。然而,框架极化也经常与身份和关系框架构建,或过程框架构建结合使用。

     框架极化主要运用在以下环境中:用户将缺乏专业知识的经验归因于另一个用户,指责另一个人是否认论者或危言耸听者,或指责另一个用户仅仅是批评他人。此外,在所有在特定点引入框架极化的序列中,最后一个互动步骤也包括框架极化。摘录2和3的双重互动是互动序列的说明性示例,其中框架极化是已运用的框架互动策略。摘录4说明了一个说明了用户如何将框架极化作为其框架构建互动策略。

    

     2)框架差异得以调整一致的策略

     框架差异得以调整一致的互动策略包括合并(incorporation)、适应(accommodation)和重新连接(reconnection)。总体而言,最常用的运用策略依次为合并(13个实例)、适应(9个实例)、重新连接(3个实例)。摘录5提供了一个源于Watts Up With That的互动序列示例,说明了用户A如何运用框架合并策略以及用户B随后如何运用框架适应策略。

    

     最后,当比较RealClimate或Watts Up With的用户的框架构建互动策略时,两个双重互动数据集中都没有发现显著差异。

     六、讨论与总结

     总体而言,大多数用户运用议题的框架构建作为其框架构建类别策略,在框架构建差异持续时,用户可以转变其框架构建类别策略。这一结果为互动框架构建理论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框架极化是用户最常使用的互动策略。因此,随着用户重申甚至更新自己的框架时,大多数的框架构建差异都进一步极化了,用户会不断增强自己的框架构建,因此框架构建差异无法得到解决。我们建议学者和从业人员应通过制定和测试旨在促进对气候变化采取集体参与观点的框架构建(framing)准则来扩大框架(frames)的范围。

     框架极化通常会与身份和关系框架构建、过程框架构建结合使用。我们建议如果用户在整个互动序列中都持续议题的框架构建,则他们更有可能解决框架构建差异。

     原文链接

     van Eck, C. W., Mulder, B. C., & Dewulf, A. (2020). Online Climate Change Polarization: Interactional Framing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Blog Comments. Science Communication, 42(4), 454–480.

    

     作者 | 瓦格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传播技术与哲学系 Christel W. van Eck

     编译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刘思婧

     审阅 | 金兼斌 杨 恒

     编辑 | 于北辰 刘思婧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