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速递|金兼斌教授参加“公共卫生:传播的力量”科学传播研讨活动
2020/10/24 7:59:00 科学传播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导语

    

     COVID-19疫情作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国际合作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将本次疫情称为“第一个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流行病”,空前复杂与活跃的媒体环境对媒体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建立与完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和提高社会整合风险传播能力提出了挑战。

     2020年10月17日,“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公共卫生:传播的力量”活动在北京医师协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科普所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医师协会、中国数字科技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活动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科学家武桂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段淑红作为主讲嘉宾,分别就新冠疫情的防控进程、媒体在社会应急响应系统中所应所能发挥的功能、秋冬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展开讨论。

     金兼斌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传播:以新冠疫情为例》,围绕新冠疫情期间媒体传播对健康传播、科学传播的实务与相关研究展开,引发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活动的最后,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徐殿祥为三位专家颁发“科学普及使者”荣誉证书,以表彰其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图|金兼斌教授就新冠疫情期间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传播

     进行主题演讲

    

     图|金兼斌教授等专家获赠“科学传播使者”荣誉证书

     金兼斌教授首先以近期引发热议的“最美援鄂女护士”翻车事件作为本次演讲的切入点,引发与会者对媒体报道时效性、主流价值观塑造、媒体公信力等问题的思考,接着金兼斌教授介绍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社会放大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等重要概念。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角度出发,金兼斌教授详细介绍了作为行动者的中国媒体在新冠疫情社会应急响应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及其与行动者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的“转义互动”现象。

     在国内外媒体的实例报道方面,金兼斌教授以点面结合的方法整体介绍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卫报》对新冠疫情相关报道的整体呈现情况、新闻报道的“高-中-低”三层次框架与策略,并以三家媒体在疫情期间有关中药的报道为例讨论其具体的报道框架与策略,并通过对读者评论进行聚类分析讨论不同框架下的报道如何影响读者的态度与认知。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金兼斌教授认为“评价媒体框架与策略的得失应该在多重维度下进行”,并分别在媒体、政府、公众、市场、科学团体的不同视角下对三家报纸的报道进行评价。另外,金兼斌教授提出“社会整合风险传播能力”的概念,并强调媒体应该“对权力结构对媒体的影响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建立全社会范围的内容和观点生产-传播统一战线和生态系统”。在演讲的最后,金教授提出国家科学传播和危机传播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家科学传播和危机传播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公众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以及社会整合危机响应系统的建立、社会治理的整体生态的优化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而“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事务中的应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现场听众在向金兼斌教授提问

    

     图|金兼斌教授针对听众的提问进行解答

     提问环节

    

     在提问环节,与会者围绕演讲内容、个人科学传播实践等问题与金兼斌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现将现场听众与金兼斌教授互动讨论的部分问题摘录如下:

     Q1:作为中学生媒体,除了记录疫情中身边的小事,还可以做哪些对中学生群体乃至全社会更有意义的新闻活动呢?

     A1:对中学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而言,传播实践更应该注重分类传播与精准传播。作为中学生记者,在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传播实践中应该结合中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作为中学生也可以适当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服务等,注重社会弱势群体声音的表达。

     Q2:在新冠疫情的信息传播中,“信息疫情”和“信息流行病”较SARS期间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

     A2:关于“信息疫情”即“infodemic”的讨论,包括谣言、虚假信息等是学界讨论的热点。相较于SARS期间,新冠疫情期间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表现在媒体环境和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比如说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包括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可以说,科学传播和谣言之间的博弈永无止境。

     Q3:如果现在研制一种新的疫情监测方法或者疫苗,媒体应该如何进行推广?如何让人们接受新的筛查方法?

     A3:这个问题属于创新扩散研究的范畴。首先要明确想要推广的东西是什么,目标人群是什么,根据以上要素的不同,传播者要做的工作也会不一样。首先我们要注意分级传播,重视包括但不仅限于决策者、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等人的作用。第二,还要注意协调考虑科学性和通俗性的平衡,注意灵活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不能片面强调其优点,但也不能过分去追求平衡报道。面对不同的人群,科学素养比较高的可以采用平衡报道,但是科学素养比较差的人群,可能要考虑抓大放小,以正面宣传为主。

     Q4:现在自媒体平台也有很多科普类博主,请问一下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如何做好科学传播?

     A4:自媒体平台的科普博主不一定要去追求原创性,可以作高明的转译者,但是必须要有版权意识。科普博主可以关注科学期刊上具有潜在现实影响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研究进展,对期刊上的文章进行译介,或者邀请专家解读点评等,重在选题设计和科学内容质量把关。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自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对象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另外自媒体具有“接地气”的优势,可以扮演好“公民记者”的角色,对一些基层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进行关注、追踪和报道。

    

    作者 |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朱励瑶审阅 | 金兼斌 杨 恒编辑 | 于北辰 刘思婧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点击 阅读原文 观看活动回放视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