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传播权威期刊《公众理解科学》推介金兼斌教授新近研究成果
2020/10/31 8:00:00 科学传播人

     ● 导语

     近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的专著《科学传播:争议性科技的社会认知及其改变》以书评(book review)形式被刊发在SSCI期刊《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上。该推介向国际科学传播领域研究者展示了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近成果以及中国在应对诸如转基因、核电、纳米技术等争议性科技问题时的科学传播实践。

    

     《科学传播:争议性科技的社会认知及其改变》以风险社会科学传播为理论抓手,将科学传播置于更大的学科背景中加以检视,聚焦政府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等多元互动主体,在国内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场景中探讨争议性科技的传播、公众感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可以说,在高精尖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与社会的“碰撞”也愈发激烈。如何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科学传播实践推动“公众参与科学”、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充分发挥“科技向善”的能量,是当下风险社会一个具有普适性和迫切性的现实议题。正如书评作者王国燕教授所总结的,该研究“为改变国内公众对争议性科技的态度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公众理解科学》创刊于1992年,是科学传播领域历史悠久的顶级权威期刊。该期刊主要探讨科学传播、科学的公众利益和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科学教育等议题。该刊JCR 2019年SSCI传播学排名第25位(92种,Q2),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排名第5位(48种,Q1)。

     书评通讯作者王国燕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科技传播学会(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ST)学术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committee member),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秘书长。

     据悉,金兼斌教授的研究为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重大课题项目《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成果之一。

     以下摘录部分书评内容:

    

     金兼斌教授以风险社会科学传播这两个分析框架为出发点,探索前沿技术如转基因食品、基因编辑、纳米技术如何被公众感知和接受。这些前沿科技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一过程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者,包括科学家、媒体、政府、产业、消费者和其他群体。

     尽管这种争议性的科学话题在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但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金兼斌教授从一开始就认为,争议性科技的科学传播及其公众感知需要放在科学传播实践和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来看待。这些问题是科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特定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正如金兼斌教授所说,在世界范围内,“公众参与科学”模式比“公众理解科学”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然而,鉴于中国人口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角度来讨论有争议的技术仍然是必要的,甚至是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认识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也带来了科学的媒体化(mediatisation of science)现象。

     ……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争议。金兼斌教授的实证研究为改变国内公众对争议性科技的态度提供了可能的方向:通过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而不是普通的大众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或许可以理性对待争议性科技。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程萧潇审阅 | 金兼斌 杨 恒编辑 | 刘思婧 于北辰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书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