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流感疫苗科普的窗口期
2020/12/13 10:00:00 科学传播人

     流感疫苗是人体免疫与病毒对抗的有效武器,但中国的接种情况却一直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流感疫苗批签发量为0.31亿剂,接种率不足3%。而2018-2019年美国在流感季共分发流感疫苗1.69亿剂,成人接种率约为45.30%。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处于较低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季节性流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可在高危人群中造成严重疾病和死亡,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1] 2020年秋冬季,由于担心受到流感叠加新冠的影响,社会大众接种流感疫苗的需求激增,原本“不温不火”的流感疫苗变得“一针难求”。

     后疫情时代,“流感可能致死”的观念被再次唤醒。喻国明教授在反思疫情中的传播现象时,强调“后疫情时代”关注的重点是疫情之后的社会发展,是相对于疫情时期所谓的“战时”状态而言的。新冠疫情在中国肆虐最为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但疫情对社会经济、生活日常、民众心态的影响还在持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呼吁下,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民众对流感疫苗的接种意识,理性看待疫苗的偶合反应,需要科学传播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 需求突增,一针难求

     2020年11月30日,清华大学“预防保健康”公众号释放出的流感疫苗接种名额很快被一抢而空,尽管从9月27日起,清华大学校医院已经先后8次组织在校师生及社区居民接种流感疫苗。

     “因为害怕啊!”钟女士是清华大学退休的教职工人员,她表示往年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习惯,但今年情况特殊,一旦感冒发热,就需要进医院隔离。2020级研究生郑同学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一旦感冒发烧就要被隔离,挺耽误学业的。”

    

     除老年人和学生群体以外,每天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的“打工人”们对流感疫苗的关注度和需求也明显增加。某互联网公司为需要接种疫苗的员工专门开设聊天群,以“抢红包”的形式决定疫苗接种的候补名额,聊天群中有专业人员负责回答员工们关于疫苗相关问题。

     原本不温不火的流感疫苗市场,如今变得“一针难求”。

     不同于普通感冒,流感可能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流行每年造成约300万至500万严重病例,约29万至65万例与呼吸道疾病相关的死亡[2]。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疫苗(IIV3)、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和四价灭活疫苗(IIV4),IIV3 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IIV4 为裂解疫苗,LAIV 为减毒疫苗。根据我国发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流感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即除个别地区外,实行自愿、自费接种[3]。目前国内流感疫苗的生产厂家主要包括华兰生物、深圳赛诺菲巴斯德、长春生物、北京科兴、大连雅立峰等,厂家相对较少,呈现总体供应量不足、地方分配不均衡的局面

     新冠疫情之下,流感疫苗的需求突增,全国多个城市的疫苗接种机构出现流感疫苗紧缺、居民预约排队等号的情况。面对庞大的需求量,疫苗生产厂家们动态调整疫苗产量,《财经》[4]报道显示,从2020年7月起,我国第三季度流感疫苗共计批签发约3078万剂,同比增长89.70%,而2019年全年批签发量也仅为3078万剂。

     11月27日,在首届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未来将面临流感与新冠肺炎的“双重夹击”,目前已有4例同时患有H1H3甲流和新冠肺炎的病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5],需要优先为医务人员、60岁以上老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和高风险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此外,原则上接种单位应为大于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症的人提供接种服务。

     ● 疫苗接种:疾病与风险的博弈

     而与这份高关注相伴的是,流感疫苗的安全性问题也屡屡见诸报端。

     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相继出现接种流感疫苗后的死亡病例。尽管韩国政府反复声明对疫苗安全性抱有信心,相关专家对死者生前健康状况展开调研,并认为这些死亡病例大概率属于与疫苗没有因果关系的偶合事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因潜在或新出现的疾病、或暴露于疫苗之外的其他因素所致的疾病导致死亡,便属于偶合事件)。民众的“疫苗迟疑”(vaccine hesitancy)情况仍然客观存在

     世卫组织专家战略咨询小组(WHO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n Experts,SAGE)将“疫苗迟疑”定义为:疫苗迟疑指的是在有机会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延迟接受或拒绝疫苗接种的情况。

     有媒体认为,对流感疫苗的担忧已经降低了公众对新冠病毒疫苗的信任[6]。《纽约时报》称,10月初在韩国人口大省京畿道进行的一项针对2500人的调查显示,有62%的受访者认为,在新冠病毒疫苗被证明完全安全之前,他们不会选择接种。

    

     图丨个体的疫苗接种行为模型[7]

     “疫苗迟疑”被认为是疫苗覆盖率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这使得疫苗预防疾病爆发和流行的功能大打折扣。学者们对“疫苗迟疑”进行了理论关系的建构,他们关注到知识与信息水平、过往的经验、可感知的疫苗重要性、风险程度、信任度等因素对个体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

     在此次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对流感的风险感知提升,由此带来了对流感疫苗需求的激增。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与疫苗接种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人们的知识与信息水平参差等情况仍然客观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联合报告(WHO-UNICEF Joint Reporting Form, JRF)中指出,疫苗迟疑的三大原因是:(1)信念、态度、健康与预防动机;(2)疫苗的风险与益处;(3)沟通和媒体环境。其中,主要问题是担心疫苗的副作用和对疫苗的不信任,对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缺乏风险感知,并受到媒体上关于疫苗的负面报告的影响[8]。

     ●流感疫苗普及的关键在于

     公众形成科学认知

     此前,流感疫苗接种率低,是公众对流感缺乏风险感知的表现。面对流感病毒,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屏障。但没有一副血肉之躯是可以刀枪不入的,有时流感病毒就可能成为射中阿喀琉斯之踵的那支箭,导致严重的疾病或死亡。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流感病毒,人体免疫系统需要流感疫苗的武装。

     提高公众对流感的重视,认识流感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媒体、科学共同体等共同参与,及时、主动传播科学信息,采取长期的、基于事实的科学传播策略,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比如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利用社区媒体科普流感知识,及时回应社会上流传的错误信息和误导信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等。

     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更正公众关于流感的误解,容易导致“逆火效果(the back fire effect)”(“逆火效果”指的是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的现象)。当前许多关于流感的科学传播侧重于纠正公众的错误偏见,但这一行为可能在无形中强化了公众的错误观念。因此相较于纠正错误观念,科学传播者应该强调事实情况,客观陈述疫苗预防流感的功效

    

     在疫苗研发的赛道上,中国跑在技术的前列,但从根本上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的关键不在供给侧,而在受众端。在帮助公众正确看待流感的同时,科学传播需要采取基于共情、具有针对性、基于实证研究的传播策略,解答疑惑、消解疫苗犹豫心理、树立公众关于疫苗的自信。

     ● 增加共鸣、消除误解:

     流感疫苗科普的行动策略

     基于不同人群的分类科普是疫苗科普的有效策略,“共情比说服更重要,理解比纠偏更重要。”[9]科学传播者们需要倾听公众的声音,理解公众实际关切和具体疑惑,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不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信息。

     面对医务人员、60岁以上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或高风险人群,需要重点科普流感可能带来的致命危害,并倡导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上述群体实施流感疫苗免费接种。而针对今年“一针难求”的情况,科学传播者们需要强调流感疫苗接种应该成为每年坚持的习惯,绝不仅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预防流感除接种疫苗之外,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成为流感疫苗科学传播的主要媒介,其中开设科普网站,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科普账号是主要形式。M.Vivion等学者在一项发布于《柳叶刀》的研究[10]中,通过对法国和加拿大两个疫苗科普的官方网站进行内容分析,指出了网站在科学传播层面现存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当前,科普网站依然是我国进行科学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该研究结果对于我国科普网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M.Vivion等学者指出,两家网站最常使用的沟通策略是:消解公众对于疫苗普遍误解,回答公众关于疫苗的普遍困惑。网站能够提供关于疫苗正反两面信息,但在对疫苗接种后的风险描述时,多采用定性表述(例如:疫苗是最安全的预防措施,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极低等)。网站较少使用量化的统计数据,在消除误解时普遍集中于强调原有理解的错误性而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科学传播者们需要将重点放在事实上,并在消除误解后,为受众提供替代解释——比如在澄清接种疫苗不会导致自闭症的同时,让公众了解自闭症的真实成因。此外,考虑到不同群体科学素养不同、对待疫苗的态度不同,网站应该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在陈述观点时,网站可以附加相关研究的链接,为科普信息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撑。在对接种疫苗风险的解释上,使用量化的数据、采用图表等可视化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来说,“每100人中有10人感染”比“10%的感染率”更加容易理解。作者们着重谈到,科学传播过程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以容易被公众理解的方式呈现深度、科学的信息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流感疫苗接种。这为科学传播提供了一个切入窗口。若能借此机会普及疫苗知识,让公众能够真正认识到流感疫苗的作用机制与重要意义,疫苗接种或能真正成为一种健康习惯,而不是由疫情恐慌驱动的“抢打潮”。

     当下一场春风吹拂神州大地,2020与新冠有关的一切或许也将渐渐地埋入回忆。而春风不仅消融冬雪,或许也将稍稍融化人们某些执念的坚冰。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媒体中心(2018):《季节性流感》,获取自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luenza-(seasonal)

     [2]世界卫生组织(2019):《2019至2030年流感战略》,获取自https://www.who.int/influenza/Global_Influenza_Strategy_2019_2030_Summary_Chinese.pdf?ua=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6):《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获取自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4/25/content_5067597.htm

     [4] 财新数据通(2020年11月17日):流感疫苗需求激增 华兰生物如何守住四价苗赛道?,财新,获取自http://database.caixin.com/2020-11-17/101629074.html

     [5] 中国疾控中心(2020):《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获取自http://www.chinacdc.cn/jkzt/crb/bl/lxxgm/jszl_2251/202009/W020200911453959167308.pdf

     [6] 温潇潇(2020年11月5日):韩国流感疫苗风波背后:如何理性看待疫苗偶合反应,澎湃新闻,获取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859194

     [7] Dubé, E., Laberge, C., Guay, M., Bramadat, P., Roy, R., & Bettinger, J. (2013). Vaccine hesitancy: an overview.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9(8), 1763–1773. https://doi.org/10.4161/hv.24657

     [8] Larson, H. J., Jarrett, C., Schulz, W. S., Chaudhuri, M., Zhou, Y., Dube, E., Schuster, M., MacDonald, N. E., Wilson, R., & SAGE Working Group on Vaccine Hesitancy (2015). Measuring vaccine hesitancy: The development of a survey tool. Vaccine, 33(34), 4165–4175.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5.04.037

     [9] Sarah Olson (November 5,2019): Communicating Vaccine Science with Empathy. Retrive from: https://scicomm.plos.org/2019/11/05/communicating-vaccine-science-with-empathy/

     [10] Vivion, M., Hennequin, C., Verger, P., & Dubé, E. (2020). Supporting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about vaccination: an analysis of two official websites. Public health,178,112-119.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于北辰 林微

     审阅 | 金兼斌 杨 恒

     编辑 | 于北辰 刘思婧

     图片|源自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