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中国城市互联网采纳研究
2021/3/24 21:59:00 科学传播人

     引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最近在《牛津传播研究百科全书(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s, Communication)》发表《中国城市互联网采纳研究(Adopting the Internet in Urban China)》。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信息化-城市化模式(informatization - urbanization model)标志着一条独特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道路,中国城市快速且类似的互联网采纳提供了巨大机遇。研究通过深入中国信息化-城市化模式的纳逻辑结果,回顾中国发展的互联网进程,侧重中国城市化人口的互联网采纳情况。

     研究团队成员,除了金兼斌教授,还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程萧潇、杨婧与王辉。

     文章围绕“城市化(Urbanization)、现代化(Modernization)与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以及“信息不平等(Information Inequality)”,讨论中国城市的互联网采纳问题。

     作者提出的一个关键观点是,嵌入互联网相关技术集群发展的中国信息化,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展开的。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情况相反:信息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信息化塑造並促成城市化。但信息不平等造成的数字鸿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城市互联网发展:宏观分析

     文中分析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nic.net/)发布的系列半年度报告与互联网发展等专题报告。

     1.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研究以“互联网普及率(IPR, the percentage of Internet users in the population)”描述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扩散模式的关键指标。根据扩散曲线可以看出:

     第一阶段(1994年~2007年):稳步缓慢扩张模式

     第二阶段(2008年~2014年):多样化的在线活动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利基市场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高度个性化的在线服务和活动的快速增长

     2.中国城市的互联网采纳:比较视角

     文章重点比较中国城市和农村的互联网采纳情况。

     尽管自2007年以来,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但差距惊人农村地区似乎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图|中国城乡互联网采纳进化

     本文另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农村互联网发展的系列特别报告,作者对一些典型的在线活动进行具体和深入的比较。

     在四种类型的互联网活动中,“信息搜索”(以信息搜索为代表)、“娱乐”(以使用音乐服务为代表)和“通信”(以使用即时消息为代表)保持了较高的使用率,“网上购物”代表了从相对较低的水平持续发展的增值互联网服务的消费。

     特別的是,在农村互联网用户中,不同使用类型间的历史波动和横向差异大于城市用户。作者认为,这与城市用户擁有較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高的终端设施功能有关。

     二、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互联网采纳差异:微观分析

     在微观层面,研究关注中国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

     1.研究变量

     测量变量包括一般情况下的互联网采纳(IU, Internet use)与闲暇时间内的互联网采纳(LIU, leisure-time internet use);预测变量包括身份、群体、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性别、党员身份及居住地等地理因素。

     2.数据来源

     中国社会调查(http://cgss.ruc.edu.cn/)(CGSS)收集的五次数据(2010、2011、2012、2013、2015),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在内的CGSS受访者的子样本。

     3.研究结果

     证实存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采纳鸿沟,即所谓的“社会鸿沟”(Social Divides)。

     揭示社会分化的三种不同进化模式:扩张(widening)、缩小(shrinking)和混合(hybrid)模式。其中,同期子群组间的互联网采纳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而稳步增加的扩张模式,呼应了西方社会的“代际数字鸿沟”(generational digital divide)论点。而就党员身份、居住面积、地区和收入的社会分化差距,随着时间推移缩小。此外,基于身份和教育的互联网采纳差异存在多种混合模式,包括差距扩张和缩小趋势。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互联网采纳差异问题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延展思考

     通常,各种形式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多模态的,信息发展模式与社会中的其他社会系统(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采纳,尤其是互联网采纳,最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进程。

     相较于大多数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聚焦于发达经济体的互联网采纳,《Adopting the Internet in Urban China》将目光转向发展中经济体。尽管受限于辅助数据可得性的限制,作者以文献研究与二手数据分析,提供中国过去几十年互联网发展一个整体的理解。

     通过分析中国信息化-城市化模式的内在逻辑和社会结果,重新辨析城市化、现代化与信息化间的关系,提出有异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情况的关键观点。在实证调查部分,宏观层面总结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比较视角下分析的中国城市互联网采纳情况以及微观层面所探究的社会阶层与采纳差异,对于理解中国国情的互联网发展面貌,具有重要的引介与启示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acrefore/9780190228613.013.990

     编译 | 刘思婧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编辑 | 于北辰 刘思婧 宋琳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