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 | 《科技想要什么 》——生命、科技的双螺旋
2021/4/21 22:24:11 科学传播人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What technology wants

     译者: 熊祥

     出版年: 2011-11

     页数: 365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西文库

     ISBN: 9787508630373

     (编注:这本书还有其它中译本,书介作者以此版本为介)

     导读

     全书从宏观视角,探索人与科技的关系。作者试图凭借“信息”的融合力量,以生命的视角看待科技、以科技的视角看待生命。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共性,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当下科技出现的问题,以及畅想未来科技与生命合流的诸多可能。

     起源:科技元素从哪里来

     作者从人类的起源说起,引出技术元素的发展。人类制造工具、增长能力以走向文明。当语言解放了思维,人类才真正拥有超越自然界束缚的能力;而科学家们认为,是科技激发了语言。在狩猎中,人类投掷石质或木质武器杀死猎物,激发大脑想象投掷场景能力。“大脑用投掷语言替代了投掷木棍。因此,技术被赋予的新用途就是创造原始但有益的语言。”

     以信息的视角看待生命进化与科技进化的历程,我们可以将语言当成一颗纽结。“文字、观念与概念是社会动物(例如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事物,也是任何类型科技的基础。”凯文·凯利认为,语言好比一道桥梁,从远古架入文明,使科技的创造与演进以有组织的、高效率的形式进行。一个更复杂的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科技重大转变的开端正是生物转变停止的地方。”自然界的最后一次重大转变在这一刻停止了,而人类文明的跃迁才刚刚开始。技术元素以其规模优势和自我放大的特性 (例如电话的发明基于电能的发现,大众书刊的发行基于字母表的构建等),化身为社会进程的加速器。

     规则:生命与科技有何共性

     凯文·凯利尝试论证生命和科技同样具有趋势必然性与事件偶然性。

     在生命的发展历程中,似乎存在某些“固定序列”。从进化学家对“眼睛”的争论说起 ,作者认为,进化极有可能会表现出向普适性解决方案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地球生命发展历程中,在哺乳动物、章鱼、蜗牛、海洋环节动物、水母和蜘蛛身上都发现了“眼睛”这一非凡的光学构造。也就是说,如果进化基于偶然,这样的偶然,竟然在这6种无关联生物中,独立进化了6次。因此,跨物种的“趋同进化”,极有可能暗示:进化是一个可重演、甚至可复制的过程。

     无独有偶,技术元素也有其发展的“固有趋势”。电话的发明专利由贝尔和格雷在同一天申请。英美两国都有若干发明家同时制造出打字机。两位科学家于1846年分别预测出第八颗行星海王星的存在。氧的液化、铝的电解和碳的立体化学分别被多人发现,这3个例子中每一项同步发现的时间相差大约不到1个月。这种“同步性”似乎意味着,在特定的时候,某个点子闪烁在多人的思维里。

     “科技进步是必然的”这一理念似乎蕴含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否定,而对一些科学家造成了打击。但作者认为,大趋势的形成是必然的,具体事件的发生则充满偶然性。白炽灯的发明展现出23种灯泡形式(在其发明者看来都是原创发明)。“不同的发明者采用了不同外形的灯丝、电线材料、电量、底座。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以一种典型设计为蓝本。”这表明人类的自主性仍然受到承认——在合适的时刻,具备一定的知识、意识和意志准备的人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将浮现在多人脑海中的抽象概念付诸于具体形态。

     选择:我们如何面对、使用科技?

     作为一个坚定的技术乐观主义者,凯文·凯利对技术进步的虔信并不是盲目的技术崇拜,而是直面科技带来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应对方案,他总结了社会的三种选择——“禁令原则”、“预防原则”、“警醒原则”。其中,作者最认同“警醒原则”。

     “禁令原则”出现在历史上的众多行政命令中,比如幕府时代的日本禁止使用枪支,中国的明朝禁止海上探险,绢纺在意大利遭禁200年之久。“禁令本质上是延期令”。该出现的一定会出现,该流行的一定会流行。

     “预防原则”要求技术的使用,要“洞悉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证明无害”。然而,这种原则实际上则行不通。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人们对待DDT的态度产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巨大转变,从视之为消灭疟疾的“功臣”到侵蚀水土的“毒害”。随着DDT的停用,非洲的疟疾卷土重来。此时,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在家中少量喷洒DDT对环境和人存在危害;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减少疟疾病例,但人们已经不愿意重新考虑DDT的规范使用了。由于没有人能预见技术的负面效应,预防原则往往成为“保持现状”的借口,“它的全部价值就是让我们原地不动”。

     作者认为“警醒原则”最可能发挥其效用,让不确定性为人类服务:主动地预测和评估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就如同对待生物后代一样。面对有时不服管教的孩子,我们不应抛弃他,而是可以加以引导,让科技的善多于恶,“即使多得只是一点点,也将足够造成令人欣慰的局面。”

     方向:科技的未来走向何处?

     凯文·凯利总结影响科技发展的三股力量,分别是科技自身的需求、旧事物的引力、人类社会的集体自由意志。 前两种呼应前文章节中的“必然趋势”,以及历史长河中的进化作用;而“人类社会的集体自由意志”则意味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紧密联结。例如,精巧的“摩尔定律[1]曲线”严苛地有如最严谨的人所描绘的那样,这似乎是科技“既有趋势”的暗示。实际上,这一曲线背后也蕴含着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人们对进步不及预期的担忧带来了自驱力。“摩尔定律事实上和人们的理念体系有关,它不是自然法则,是人类理念的体现,当人们信仰某种事物时,他们会付出精力让美梦成真。”换言之,摩尔定律并非“自然法则”,而与人类对前景的预期、选择的理念和行动有关。

     科技元素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书中最为谨慎地采纳(甚至有些排斥占有)新技术的阿米什人为了保有自己传统的耕作方式,亦拥抱了转基因玉米。当技术元素的复杂度不断提高,它的自主性(可复制能力)也在增强。我们无法摆脱科技,也就无法摆脱科技隐含的困境。

     后记

     科技想要的,正是生命在参与的。

     出于生命与科技在诸种要素上的趋同性,凯文·凯利称:“科技想要的东西就是生命想要的东西;科技的发展方向就是生命进化的方向。”这12种方向包括复杂性、多样性、专门化、普遍性、自主性、共生性、美感等等。未来,人类将创造更多选择、更多机会,以更高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来增加科技的美感,同时也可能制造更多的问题。而理解科技——这一“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人类有望获得它更加丰厚的馈赠。

     技术从未如今日这样在人类社会中全面发挥作用,人类也从未如今日这样担忧技术是否会反噬人类。“人类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生命和制造品中间。”这些话乍听起来让人怀疑:人不是目的,却成了技术自我实现的工具?读毕全书,再来反思这句话,凯文·凯利超人类主义者的倾向愈发鲜明。

     超人类主义者认为,科技将使人超越自身局限性,他们发展或使用人类增强技术以及其他以此为目的的新兴技术,思考并关注这类技术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在超人类主义的视角下看待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凯文·凯利关乎理性、科技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视野。

     且不论这一立场及背后的争议,凯文·凯利在书中提供的宇宙(而非人类)中心的视角、对科技拟人化的畅想、对科技善与恶的分析都使得阅读体验生动、有趣、充满思维启迪。

     作者简介

     Kevin Kelly(凯文·凯利,常被称为“KK”),1952年出生,曾是一名自由摄影记者。27岁在耶路撒冷成为一名基督徒后,他尝试以仅存6个月生命的状态生活:孝顺父母、走访亲友、匿名捐赠,在万圣节夜回到家中“死去”。此后,这个在精神上赴死一次的人,创办《连线(Wired Magazine)》杂志、担任首任主编。另著有《失控》、《新经济新法则》、《必然》等书。

     书籍简介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预测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他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书摘

     时钟将连续的时间流分割成可计量的单位,而时间一经拥有面孔,就露出专横嘴脸,指挥你的生活。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越过了这样一个临界点: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超过了地球改造我们的能力。这个门槛就是技术元素的起点。当技术元素改造我们的能力超过我们改变技术元素的能力时 ,第二个临界点出现了。

     与其说生命是物质和能量产生的奇迹,不如说是必然产物。与其说技术元素是生命的对立面,不如说是他的延伸。

     科技是人类的“第二自我”。它既是“他者”,也是“我们”。

     谈到风险厌恶时,我们会变得不理智。我们关注我们想要抗拒的风险。我们也许注意乘坐飞机的风险,却忽视驾车的风险;也许担心看牙医时照射X光的小风险,却无视未检查到龋齿的大风险;也许关心接种疫苗的风险,却不注意患上流行病的风险;也许被杀虫剂带来的风险所困扰,而忘记有机食品的风险。

    

     [1] 摩尔定律也被称为计算机第一定律,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 (lntel) 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 (Gordon Moore) 经过长期观察总结的经验。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林微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编辑 | 宋琳娜 于北辰 刘思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