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2021/5/12 22:00:00 科学传播人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原作名: Metaphors We Live By

     译者: 何文忠

     出版年: 2015-4

     页数: 237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

     ISBN: 9787308143172

     导读

     何为隐喻?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正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撒盐空中差可拟。”隐喻,普遍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用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很多人认为没有隐喻,一样可以自如地生活。但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机制。

     #1

     如何理解隐喻构建人类概念系统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描述“争论”时,常会这样说:

     “和他争论,我从来没有赢过。”

     “你不同意?好啊,‘反击’吧。”

     “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

     这里使用的“输赢”“攻击”“反击”等词汇,大多是战争术语,由此不难看出就我们当前的文化而言,“争论即是战争”,这个隐喻构建了我们在争论中的表达和行动。我们会把与之争论的人当成对手,攻击他的立场,捍卫自己的观点,采用各种方法开展攻势。

     如果有一种文化认为“争论是舞蹈”,争论者就是舞蹈演员,他们的目的是以平衡、愉悦、协作的方式,进行“争论”这种表演,就没有人会再开展攻击和防御,输赢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借助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争论”被部分地用战争术语、舞蹈术语来进行理解和表达时,隐喻,无形中建构了我们的概念系统。与此同时,我们会依据对事物的理解来行动,隐喻也指导了我们的日常行为

     #2

     人类概念系统的根基何在

     当我们说隐喻建构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概念时,意味着,大部分的概念必须在其他基础概念的释义下才能被理解。这就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类概念系统的根基在哪里?我们通常会用界定明晰的事物,来解释界定模糊的事物。比如看见奇花异石,我们会从颜色、形状等属性,来理解、描述奇花异石。人类对世界最原始的认识,基本都来自于身体经验,而这种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人体自我感知系统,与外在相互作用,构成我们最基础的概念。

     举个例子,什么是伤心?形容伤心时,我们习惯表达为“情绪低落”。这里的“低”“落”是基于身体对方位、空间一种最淳朴的感知。开心时,人是舒展的,抬头挺胸的;悲伤时,人是蜷缩的,低头不语的。身体的真实反应,让情绪和方位这一基础概念产生关联,延展出相应的隐喻。

     但根基并不意味身体经验决定了上层经验。每一项经验,都是在一定广泛深厚的文化前提下获得的。与其说,直接的身体经验是切近经验的某种核心,不如说,所有的经验说到底都是文化,文化隐含在每一种经验之中

     #3

     隐喻是否能陈述真理?

     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是我们主要的理解手段之一,它在构建社会和政治现实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哲学领域,隐喻仅仅被看作是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表达,无法用来直接陈述客观的、绝对的现实真理。

     本书作者认为,真理固然存在,但不应和客观主义绑定。获得真理并利用真理的前提,需要充分认识我们的世界,这种认识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理解手段,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经验主义的框架下,人们依据概念系统来理解情境、进行陈述。当我们对一个陈述的理解与我们对一个情境的理解高度吻合时,我们认为在该情境下这一陈述为真,真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由陈述和情境的吻合组成。

     在这样的解释中,隐喻发挥着主要作用。我们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以隐喻来理解世界、思考、行动;隐喻不仅可以被理解,而且有意义,可以为真

     #4

     四种错误的隐喻观

     在历史沿革中,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存在四个历史障碍,最终发展成四种错误的隐喻观。

     其一:隐喻是词语的问题,而非概念的问题。

     其二:隐喻基于相似性。

     其三:所有的概念都是字面的,无一是隐喻的。

     其四:理性思维绝不是由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性质塑造的。

     本书作者否定前述四种观点。

     其一:隐喻存在于概念之中而非词语中。

     其二:隐喻通常不是基于相似性,大多基于我们经验中的跨域关联。

     其三:即使是我们最深切和最持久的概念,如时间、事件、因果关系、道德和心灵本身,也是通过多重隐喻得以理解的,并通过多重隐喻来推理的。

     其四:隐喻所主导的概念系统不是随机的,也并非历史偶然,它极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身体的共同性质和我们在日常世界中运作的共同方式所塑造。

     思考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观点。首先,任何事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隐喻去描述,每一种隐喻背后都拥有一套思考逻辑,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为我们提供更多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角度。其次,语言有尽头,隐喻为我们提供的意会却是无穷的,这有助于我们接近事物的真相。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抗疫要取得胜利”等字眼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整个世界都进入一个巨大的战争隐喻中。此时,我们一方面需要观察和识别出这些隐喻,另外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在这些隐喻背后,隐藏着的连贯性假设:因为是“在战争中”,所以我们要让渡一定的自身权益,一切以胜利为主。

     作者简介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包括认知语言学,语言的神经理论,概念系统,认知语言学在政治、文学、哲学、数学中的应用等。著述颇丰:《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道德政治》(Moral Politics)、《别想那只大象》(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等。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特聘骑士教授,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美学等。重要著述包括:《身体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Body)、《思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道德想象》(Moral Imagination)等。

     书籍简介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该书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书摘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暗喻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的本质不同,但有相似之处。

     我们的许多活动(争辩、解决问题、预算时间,等等)本质上是隐喻。

     某些概念几乎完全以隐喻的方式被构建。例如,“爱”的概念就主要用隐喻的术语被构建:“爱是一次旅行”,“爱是一个病人”,“爱是一种物理力量”,“爱是疯狂”,“爱是战争”,等等。“爱”的概念有一个核心,它通过次范畴化“爱是一种情感”以及与其他情感的联系(如“喜爱”)来最小化建构,它在我们经验中没有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清楚地界定,因此必须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亦即隐喻,来被理解。

     新隐喻有创造一个新现实的力量。当我们按照隐喻开始理解我们的经验时,这种力量开始起作用;当我们按照它开始活动时,它就会变成一个更深刻的现实。

     许多文化变革起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入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例如,全世界的文化西化其实部分就是把”时间就是金钱“隐喻引入这些文化的这么一回事。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赵彤昕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刘思婧 于北辰 宋琳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