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学子丨王辉:城市社区老年人数字融入影响机制研究
2021/7/7 22:00:00 科学传播人

     导言

     7月毕业季如约而至,清华园又走出一批开启人生新征程的优秀青年。本期开始,“科学传播人”公众号将陆续呈现团队中毕业成员的学位论文,以最终的学术成果纪念他们的清华时光。本期呈现王辉同学的研究,关注社区科普的王辉博士,在新冠疫情暴发后,面对生活环境的加速数字化给老年人带来挑战的社会实况,通过扎根理论与问卷调研,层层剖析城市社区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影响机制,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提出数字融入应对策略的四大着力点。

     作者介绍

    

     王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选题背后的故事

     城市社区老年人数字融入选题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

     最初,在金老师的启发下,我想做科学传播中的“社区科普”方向。2020年1月新冠疫情在武汉迅速蔓延。此时,老年人有一部分会使用智能手机,但还有很多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我想到老年人的媒介素养,因为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周边亲朋同学反馈与查阅文献,老年人似乎都是 “健康养生类谣言”“疫情有关虚假信息”“电信诈骗”的易感人群。

     但这尚不足以构成一篇博士论文的理论高度,金老师点拨我要确定“因变量”——论文的核心关切,这个因变量要具有理论性和包容性,并对之有兴趣和动力持续做下去,这对我非常受用。

     读文献结合观察身边老年人在疫情中遇到扫健康码、买菜手机支付、就医手机预约挂号等高频数字困境,想到“代际数字鸿沟”,尤其发现“数字融入”( digital inclusion)这样一个核心概念。我把这个想法跟金老师商量,并得到金老师的肯定,确立起这样一个核心的因变量。

     研究的背景、意义是什么?

     城市数字化生活日趋常态化,居民的日常生活常常依托于数字基础设施架构或“底座”之上,尤其是疫情加速移动互联网、智能化设备和应用,在全社会各类场景普及,数字技术成为开展日常活动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阶段的身体机能逐渐老化衰退、记忆力和视力下降、学习速度减缓,数字融入问题很自然浮现乃至凸显,“数字适老”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包括延迟退休年龄、尤其是近期的三胎政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均足以说明我国已充分意识到老龄化议题的重要性。

     数字融入关乎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数字融入的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弥合代际数字鸿沟的现实关切,有利于为社会代际之间在信息资源、数字素养方面的不平等、不平衡状况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健康老龄化”。

    

     图:王辉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为何研究老年人,且聚焦于城市社区的老年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身边老人,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数字融入这一概念,本身蕴含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老年人群体即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个类别,且在深度老龄化的趋势下,其规模将越来越大,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从人的生命历程(life course)轨迹来看,年轻人未来也会变老,因此从老年人群体着手探讨数字融入问题,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从长远看这也是一个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的研究议题。当然不可置否,农村老年人也非常值得大家关注。但当下,数字化对于城市的影响相对更加广泛和深入。

     聚焦于城市社区的老年人是基于:一是城市老人空巢率高。据国家老龄委数据,2015年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半数,大中城市达70% 。二是城市社区不仅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而且老年人的构成也日益复杂化。除了当地户籍老年人外,城市“老漂族”或“随迁老人” 规模不断壮大。他们最实际的问题便是如何融入子女家庭以及子女所在城市。从生活空间上看,老年人主要居住在社区范围内 ,而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和基本单元,是认知和了解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窗口和基点,当然也包括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社区,比如不少老年人也有各种微信群等,便于多层次分析数字融入问题。

     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方法是什么?

     本文主要有三个研究问题:

     其一,“数字融入”的定义。数字融入的本质和判定标准是什么?

     其二,老年人的数字融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变量间的关系或路径)是怎样的?

     其三,在前述两个问题基础上,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应对策略应是怎样的?

    

     图:城市社区老年人数字融入影响因素、机制研究框架

     研究方法,是结合质化和量化方法。

     前期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探寻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在疫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情境下,其数字融入的新变量及路径,以便生成具有新意的理论框架。该阶段共访谈36人,被访老年人年龄跨度在60-97岁之间;涵盖工人、教师、工程师、家庭主妇、个体商户等多种职业;受教育程度,从文盲到博士均有涉及。访谈方式主要是面对面访谈,少数是通过微信语音或电话访谈。

     后期基于扎根理论初步构建的理论假设模型,进行检验并完善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影响机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覆盖北京海淀、朝阳、东城、西城四个城区30个社区的504位老人的反馈数据。

     有哪些有趣或有价值的结论?

     论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数字融入的相关研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数字融入是行为主体在特定数字化场景下有意愿通过对数字技术或ICTs的有效使用而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并对网络文化逐渐了解和产生网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将质化和量化方法有机结合,通过质化方法发现了一些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及影响路径,构建起数字融入影响机制的假设模型,并通过量化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

     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社区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呈现出群体分化景象

     数字融入影响机制除包括多条直接路径外,还存在若干间接影响路径:感知有用性感知疫情胁迫均通过使用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增强老年人对自身网民身份认同的影响;感知风险通过负向影响使用意愿而抑制网民身份认同;感知易用性在感知疫情胁迫和老年人数字融入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最后,本文以实证资料和理论分析为基础,提出数字融入应对策略的四大着力点:数字素养教育技术驯化改造网络空间治理媒体科普传播。其中,数字素养教育是核心,对应的是本研究中的“网络知识”这一维度;技术驯化改造是必要条件,对应的是本研究中的“感知易用性”;网络空间治理是环境保障,对应的是本研究中的“感知风险”;媒体科普宣传是信息意识唤醒,对应的是本研究中的“感知有用性”这一指标。这四点对于数字融入均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这是理论分析得出的重要结果,对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实践,具有理论参考和指导意义。

     论文写完后,想说些什么?

     一是感谢。我要特别感谢金老师,还要衷心感谢在论文开题、中期、预答辩、送审、答辩每个阶段的各位老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院长范敬宜先生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学界前辈甘惜分教授也说:“拜人民为师,而后师于人民。”揣着这两句话,我扎进北京社区的“田野”,去向老人们学习,聆听他们的心声。在论文的成稿过程中,脑海中时而浮现出我在街巷、社区所访谈过的长者们、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身影,与他们坦诚交流,让我对老年人的数字生活有了更切实的了解,收集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老人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智慧经验,值得我尊敬和学习。

     二是反思。“数字融入”这一概念本身隐含着一种价值预设,似乎是在反映结构宰制的力量,没有体现个体的能动性,然而论文的本义是老年人既可以融入,也可断连,尊重老年人的多样化选择。人的能动性与结构制约间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存在“顺从/融入、反制/拒绝、部分接受/部分拒绝”等多种可能,是动态、多样化的。在数字化潮流下,社会治理现代化也要融进人文精神。

     三是感想。不应把新闻传播学仅仅看作是自我设限的专业领地。一直以来,我是把它作为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和承载学习的“道场”,应该拥有更宽广的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视野,立足于新闻传播学但千万不能局限于新闻传播学。在清华这所世界级的学府,要珍惜机会吸取多学科精华,否则白来一趟,岂不可惜?清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我是非常认同和赞赏的。就我个人而言,虽然远远达不到这样崇高的目标,但是心向往之,这种风格气质具有持久的文化魅力。

    

     图:金兼斌教授与王辉博士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王辉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编辑 | 宋琳娜 于北辰 刘思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