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 社交媒体平台与新冠疫情阴谋论的盛衰:一项基于欧洲17国的实
2021/10/28 22:00:00 科学传播人

     导读

     社交媒体在阴谋论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始终是热议话题,此研究探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与新冠肺炎病毒阴谋论可信度的关系。对欧洲17个国家进行两轮调查(panel)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Twitter对阴谋论的可信度有抑制作用;而其他社交平台,都使人更加相信阴谋论。

     作者信息

     Theocharis Yannis等19人。①

     内容摘要

     本研究重点关注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等五个社交媒体平台。根据技术功能可供性的概念,研究者认为关键特征差异,会使一些社交平台比其他平台更容易强化阴谋论的可信度。此外,研究者调查不同国家用户使用不同社交平台的稳定性,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比较范围。

     (一)社交媒体与阴谋论的扩散

     “阴谋论(conspiracy theories)”是一种虚假信念,通常被理解为“有恶势力参与策划重大事件,或提供事件的细节错误信息给不知情公众,以遂其阴险”。此前阴谋论相关研究,通常将之与社会压力或人格类型相联系,但研究表明,阴谋论可以由情境触发或微妙地出现于上下文变量中,阴谋论的采用也可能取决于阴谋信息自身的可用性及人们使用信息获取信念的方式。本研究关注实地调查时那些被视为虚假、毫无根据、可能对公共健康有害的信念,同时关注其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如抵制戴口罩)以及对人们为抗击病毒而做出的科学性努力的影响(如疫苗接种)

     阴谋论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不同平台间的技术可供性,存在显着差异,因而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技术可供性(technological affordances)”对阴谋论传播的作用。社交媒体对阴谋信念的“统一效应”是极不可能存在的。

     本研究推测:平台的内置属性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用户对平台的期望(这反过来又导致平台相应地优化其服务),能够抑制或促成用户的特定行为,在阴谋信念的传播和消费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否与新冠肺炎相关)。关键问题是:平台的哪些特点,会使其比其他平台更适合承载阴谋论?

     01

     网络连接特点及影响

     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采用“对称连接模式”,用户在其中建立小型、密集的相互关系网络;而Twitter采用“不对称连接模式”,用户在其中搭建起更大、开放的单向网络。其中连接模式的对称性,会影响用户对平台的内容期望、内容来源同质性以及传播环境个人性、私密性和安全性,从而影响阴谋论的扩散。

     02

     作为特例的YouTube

     就网络连接特点而言,YouTube与Twitter都存在不对称性(用户可以“订阅”他人,但其他人可能不会订阅该用户),但YouTube是个特例。首先,YouTube的核心服务是为用户提供视听材料,这会影响该平台的连接模式;其次,YouTube用户接收的视频内容来自平台算法推荐,而非朋友的最新消息;此外,YouTube支持一种“微名人”文化,鼓励培养特定社群的意见领袖;最后,平台支持用户匿名(或是与邻近社群的分离),上述因素对阴谋论在YouTube的传播扩散产生重要影响。

     03

     内容审核机制及影响

     各平台一直努力阻止错误信息和骚扰。研究发现,在Facebook、Twitter与Reddit中,Facebook审核了最少数量的新冠病毒相关阴谋论帖子。而与Facebook及YouTube相比,Twitter对错误信息预先采取严格的内容审核规则。

     内容审核不仅因社交媒体平台而异,且是区分社交媒体与即时通讯服务的重要标准。内容审核和干预措施,对遏制阴谋论的传播至关重要。在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等即时通讯服务中,仍缺乏内容审核机制,可能影响阴谋论传播。

     04

     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四个研究假设:

     H1.使用Twitter获取新闻与对新冠病毒阴谋论信念呈负相关。

     H2.使用Facebook获取新闻与持新冠病毒阴谋论信念呈正相关。

     H3.使用YouTube获取新闻与持新冠病毒阴谋信念呈正相关。

     H4.使用即时通讯服务(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获取新闻与持新冠病毒阴谋信念呈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17个欧洲国家进行两轮在线调查(panel survey):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第一轮调查于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爆发前)展开,共28317名受访完成,每个国家的样本量为1600至1723不等,平均年龄42岁;第二轮调查于2020年5月和6月(新冠肺炎爆发后)展开,共14218名受访完成,每个国家样本量为641至1002不等,受访者平均年龄45岁。两轮调查的样本留存率介于39.9%至60.6%间。

     本研究调查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情况、新闻消费、政治知识及新冠肺炎阴谋论相关信念。为排除新冠肺炎阴谋论相关信念在疫情前后的动态变化、平台在动态变化中的影响,同时了解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情况在疫情前如何影响其信念,两轮调查都测量了社交媒体平台及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情况,而新冠肺炎阴谋论相关信念仅在第二轮调查测量。(研究第一波本非为了调查新冠病毒阴谋论但恰好可以对照研究)。

     (三)研究发现

     比较各国的阴谋信念指数平均值,结果显示,罗马尼亚、波兰、希腊、匈牙利、以色列高于平均水平;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恰好处于平均水平;而奥地利、丹麦、德国、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英国则低于平均水平。东欧国家具最高水平的阴谋信念,北欧国家最低,地中海国家居中。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文化差异和历史经验对受访者的阴谋信念不存在显著影响,这再次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人们可以认可互不相容的阴谋论。就平台的相对受欢迎程度而言,Facebook是最受欢迎平台,YouTube、WhatsApp、Twitter等平台位列其后,最后是Messenger。且阴谋信念和国家/地区内平台的流行度排名,没有明确关联。

     研究结果也证实了Twitter对阴谋信念的消极影响、其他四个平台都对阴谋信念有积极影响,假设H1-H4都得到验证。但只有在不考虑国家差异情况下,Facebook、Messenger对阴谋信念的积极影响才显著。

     社交媒体已成未经证实信息和阴谋传播的热点。本研究发现回应可供性理论的核心原则:技术工具和用户间存在多方面的关系结构,可能启动或限制特定背景下的行为结果。不同的平台治理方法可能会影响阴谋论信念,这还意味着某些平台需要比其他平台采取更多的监督措施。社交媒体平台应反思媒介环境与信息质量及其可能对公民态度、信仰甚至是公众选择产生的影响。

     (四)启示与反思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会对用户的阴谋论信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使我们看到社交媒体平台间存在差异性,也让管理者意识到应对不同平台实施区别化的监控与管理。

     此外,我们需要对平台背后的技术可供性保持警惕。技术拥有强大的力量,它能够通过设定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行动的可能性、改变用户的兴趣结构改变用户使用的符号、甚至改变社群性质。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说:“我们的语言创造了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具有改变或创造文化的力量。

     每一种技术工具都能够或已经嵌入某种意识形态偏向,引导用户以某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看问题,而这种价值倾向体现了利益主体的偏好。但多数人对这一现象认知较为模糊,甚至毫无察觉。在享受社交媒体平台带来的福利时,我们也需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它,警惕它对我们意识的吞噬、对文化的掠夺。

     备注①作者信息

     Yannis Theocharis(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Germany)

     Ana Cardenal(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Spain)

     Soyeon Jin(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Germany)

     Toril Aalberg(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way)

     David Nicolas Hopmann(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Denmark)

     Jesper Str?mb?ck(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Sweden)

     Laia Castro(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and Universitat Internacional de Catalunya, Spain)

     Frank Esser(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Peter Van Aelst(University of Antwerp)

     Claes de Vreese(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 Faculteit der Maatschappij- en Gedragswetenschappen)

     Nicoleta Corbu(National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Karolina Koc-Michalska(Audencia Business School)

     Joerg Matthes(University of Vienna)

     Christian Schemer(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in Mainz, Germany)

     Tamir Sheafer(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Sergio Splendore(University of Milan)

     James Stanyer(Loughborough University)

     Agnieszka St?pińska(Poznań University)

     Václav ?tětka(Loughborough University)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朱姿伊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张萌萌 朱姿伊 李晨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