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 科幻电影科学通俗化的话语趋势
2022/2/28 科学传播人

     近日,奈飞和腾讯分别放出了《三体》预告片,《三体》中的科学元素在影视中的呈现成为关注焦点。本期公众号分享发表在《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21年第7期上的文章“If a black hole is an oyster, then .?.?.”: The discoursal trends of popularization in science fiction movies(“如果黑洞是颗牡蛎…..,科幻电影科学通俗化的话语趋势”),探讨关于科幻电影中科学通俗化的话语趋势问题

     作者简介

    

     描边文字-5

     Esmat Babaii

     卡拉奇大学外国语言系应用语言学方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主流语篇分析和批评性话语分析)。她也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曾出版短篇小说集《文学犯罪纪事(The Chronicle of a Literary Crime)》和中篇小说《扔出的套索(The Lasso Thrown)》。

    

     Fatemeh Asadnia

     应用语言学博士,卡拉奇大学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课程讲师。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和特定用途英语。

     研究简介

     科幻电影有助于帮助公众得知科学发现。研究者对2010-2019年间10部获奖的科幻电影作品中提及科学内容的对话进行质性分析,发现电影呈现科学内容有9个特征伪科学暗示、问题导向、可能性想象、统计估计、科学助推器、悖论线索、比较描述、现实例证、比喻性语言。上述特征影响了观众的思维模式和对科学的反思态度,但是它们主要呈现的是科学片面和扭曲的版本,具有不一致、不精确和怀疑态度的特征。本研究为科学传播者维护科学的合法性提出了建议。

     研究背景

     科幻电影为表现科学提供平台,相关学者试图了解科学在电影中是如何被表现的。“科学-媒介”的关系可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生产(电影如何表现科学知识)、内容分析(电影如何表现科学的分量和种类)、文化意义(电影如何解释科学技术)、媒介影响(电影对观众的科学素养和态度有何影响)。

     科幻电影演示了科学知识生产的复杂过程,通过演示科学观点、塑造科学家和公众的看法,影响公众的科学信仰。电影中呈现的科学和技术,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观念,这也是电影使复杂的科学变得易于被大众接受且具吸引力的原因所在。要通俗的描述科学,需要将科学从学术修辞偏离到对大众有吸引力的结构,这些修辞转变通常包括以下具体特征:问题、隐喻、被标记的词汇、幽默、个性、吸引读者、偶然性。科幻电影可以通过传播新的科学发现,更新观众的科学背景并引导观众将科学发现与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是科幻电影可能不仅依赖科学结果来传达其科学洞见。本研究试图探究科幻电影为了使科学易于被公众接受,使用了怎样的话语策略。

     研究设计

     1、语料库。2010-2019年间IMDB中最受好评的10部科幻电影:《盗梦空间》(2010年)、《人猿星球的崛起》(2011年)、《普罗米修斯》(2012年)、《地心引力》(2013年)、《星际穿越》(2014年)、《火星救援》(2015年)、《降临》(2016年)、《银翼杀手2049》(2017年)、《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2018年)、《利达:战斗天使》(2019年)。这些电影都基于三个主题:医学进步、太空探险和技术突破,每一个都对公众有潜在的吸引力。

     2、步骤。关注上述10部科幻电影中提及科学现象对话的场景,启用三个阶段编码:初始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为了保证编码的信度,除两位作者外,研究者另外引入一位研究者作为编码员并对其进行培训进行编码的多源互证工作。

     研究发现

     通过对科幻电影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得出9个通俗化特征:伪科学暗示、问题导向、可能性信号、统计估计、科学助推器、悖论线索、比较描述、现实例证、比喻性语言。具体而言,这9个通俗化特征表现如下:

     1.伪科学暗示(Pseudoscientific hints):科幻电影为了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易于理解,使用简单的词汇语法和简短结构的句子,这会使观众在心里形成对科学的模糊印象,但同时也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科学的界限。

     2.问题导向(Question markers):科幻电影试图以互动方式传播科学发现,激励观众寻找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并反思对当前挑战的回应。这有助于观众从不同角度探讨宏观科学问题,但这些答案的科学呈现却表现出不可信的特征。

     3.可能性信号(Probability signals):科学话语是一种模糊的话语。以未来为背景的科幻电影预测未来,展示潜在的技术进步将如何改变生活,结合当前的科学与想象的可能性,让观众思考不同的选择。从科学理论到现实生活的实践是非线性和多维的,科幻电影以想象的方式联系现在与未来,投射出目前不可能的东西。

     4.统计估计(Statistical estimates):科幻电影通过统计估计和数学计算,突出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并简化复杂的科学知识。使用数字会引起观众关注科学的真实性,加速观众对科学的理解,但过多地使用数字,可能会导致观众认为科学仅仅是一种定量现象。

     5.科学助推器(Science boosters):科学助推器是通过宏大的主张向观众宣传科学发现的话语工具,增强观众对科学发现的规模、重要性或益处的强烈信心。但电影将科学突破描述为戏剧性和自发的现象,类似于“炒作”,夸大了科学发现的速度和益处,观众可能会无法区分科学现实和科幻虚构。

     6.悖论线索(Paradox clues):在科幻电影中,悖论有时候被用来迷惑观众,悖论线索被用来测验科学概念或者破坏观众已有的科学知识。悖论话语引发矛盾并使观众选择立场。悖论线索可能突出假设验证的必要性,但也可能对观众已有的科学积累产生不良影响。

     7.比较标记(Comparison markers):通过借用公众熟悉概念的共有属性,让公众易于接受复杂的理论。但利用比较标记简化科学事实,会模糊而非增强科学事实,观众在评估科学可信度时,可能忽视专家观点。

     8.现实例证(Exemplification):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进一步阐明科学的不同维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与半科学概念,有利于观众理解复杂的科学思想,但这只能传递片面的科学事实。

     9.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科幻电影使用比喻性语言等文学手法,唤起观众的情绪,试图从情感吸引观众,从形象化视角让观众和科学产生潜在的情感关联。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电影能够培养观众的科学思维方式,鼓励观众的批判态度,反思单一问题的多种选择,将科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电影对话凭藉类比和比喻性语言,通过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标记是些不一致、不准确和怀疑的伪科学暗示,是不完整的、扭曲的科学版本。

     电影将科学事实和直觉故事融合在一起,可能会对科学传播产生反效果,因为观众可能无法分辨科学与非科学。如果科幻电影过于具有说服力地呈现虚构的科学,观众可能会把真实和幻想混为一谈。

     电影制作者扭曲真实的科学,冒着让观众混淆事实和虚构的风险,夸张地把伪科学描绘成能够解决任何问题的灵丹妙药。为了解决这一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人呼吁让科学家参与科幻电影的制作。

     因为伪科学、科学文盲和假新闻,科学家越来越担心伪科学信仰问题。需要提高观众的意识,让他们在电影中区分事实和虚构。这项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相关者考量如何在小说或电影中表现科学,探索有效传播科学的替代方案,使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科学传播者需要提高公众对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模糊界限的认识。此外,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向公众强调科学的重点,不鼓励公众毫无疑问地接受所有被称为“科学”的东西。

     原文链接:

     Babaii, E., & Asadnia, F. (2021). “If a black hole is an oyster, then .?.?.”: The discoursal trends of popularization in science fiction movie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30(7), 868–880.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211038117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朱励瑶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朱姿伊 张萌萌 李晨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