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 中国知识共享网络中公民科学传播者的研究
2022/2/28 科学传播人

     //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通过在线民族志和话语分析,探讨中国最大的知识共享社交网络平台——知乎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科学交流与探讨。研究发现一个新群体“公民科学传播者(citizen science communicators ,CSCs)”,凭借其话语和行为特征,正在消解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边界,模糊科学话语和非科学家话语的界限及科学家在网络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专属合法性”,挑战、解构科学家的网络科学传播权威。

    

     作者简介

     Zheng Yang 杨正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研究兴趣为科学传播

     一、引言

     科学家的话语权,是在和社会群体互动过程中,采用各种话语、修辞策略构建出来的,但科学家的话语权和科学权威,被认为阻碍了科学家与公众间的平等对话、公众有效参与科学。随着数字媒体赋予公共话语权及网络科学传播兴起,科学家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本研究考察科学家话语权威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专属合法性”,利用CSCs及其网络话语和行为特征,分析中国的科学家权威在网络科学传播过程中的解构。

     二、文献综述

     科学家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公众无条件信任”和“专属合法性”两个层面:一方面,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无条件信任,造就“科学的文化权威”,但是当公众不再无条件地信任科学或科学家的话语时,表明科学家的权威受到挑战或解构;另一方面,科学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合法解释现实的知识类型,科学家依靠以下三种方式维持自身的“专属合法性”:首先,科学和科学家倾向于将问题构建为一个科学问题,以确保科学话语是解释问题的唯一合法话语。其次,只有具备专业背景的科学家,才被构建为是科学信息或知识的唯一合法传播者;没有专业科学背景的沟通者,在数字媒体环境中,往往会被贴上“民科”标签,降低公众对其的信任度。第三,只有专业的科学表达、学术话语,才是合法和可信的传播内容。排除非科学家的参与、确保科学家的话语权,就是所谓“科学工作的边界”,但这个边界不是固有的,而是通过各种话语、修辞策略及互动构建出来的,因此本质上也是可以被解构的。过去关于科学家权威解构的研究,大多围绕 “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信任的条件”或“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减少”两个层面。本研究探讨科学家话语权威的解构和削弱,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知乎上的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讨论为研究对象。知乎作为中国最全面、最流行的科学传播数字平台之一,容纳近150万个科学相关问题及300多万个答案,是探索中国语境下科学话语权变化的合适场所。GMF是中国最热门的科学话题之一,缺乏明确的“答案”,科学家和公众的态度差异很大,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辩。知乎的GMF版块是最活跃的科学版块之一,吸引30多万名粉丝,可以提供足够的数据探索中国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此外,相较于传统的“硬科学”如量子物理,公众对GMF兴趣更大,很适合探索科学家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的科学家话语权。

     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探索网络环境中群体行为的集体特征,厘清社区中不同群体间的互动和交流。

     作者于2017年12月注册知乎账户,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间,对GMF话题进行参与性观察,几乎每隔一天登录观察并撰写日志,每次观察时间为30分钟到1小时,共观察219个小时。期间,研究者提出了2个GMF相关问题、4个答案。前6个月的观察重点是记录用户及其行为,如问题、答案和评论和赞的数量;6个月后,观察的重点转移到日常变化,如引入新问题、提供新答案、赞和评论数量的变化以及用户对某个答案态度的变化。研究者根据主页上的自我描述、提供的答案和问题内容及私信,将用户区分为科学家、非科学家和NULL(非个人用户或身份难以澄清者)

     研究同时对前述记录数据,辅以话语分析,分析其语言特征、语言结构、呈现风格、语言规范、语言类型等。

     四、研究发现

     1

     公民科学传播者及其在知乎上的受欢迎程度

     研究发现“公民科学传播者(CSCs)”的新群体,此概念来自公民科学家——那些在研究项目外,收集或处理科学调查数据的公众或志愿者。本研究将不具传统科学背景或目前不从事科学工作但在知乎上积极传播科学知识或科学相关信息的公民,定义为CSCs。

     例:知乎用户A的主页上写着“保险专业人士”。但用户A在观察期间回答了39个GMF问题,其粉丝从1万人增加到3.6万人,成为知乎GMF区最活跃的非科学背景的传播者之一。在回答“转基因食品真的能解决世界上的饥饿问题吗?”问题时,使用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报告数据和其他证据来证明他的观点。用户A没有科学背景,但他的答案提供丰富信息并从其他用户获得了许多“赞”。

     知乎GMF专区回答最多问题的第一活跃回答者也是CSCs。在知乎GMF课题上,CSCs受欢迎程度和收到的大量点赞,说明CSCs对科学传播过程的参与广被网民接受。GMF话题的CSCs作为优秀答案提供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图:CSCs优秀答案提供者比例的历时性变化

     2

     话语特点:使用幽默——科学交流不必是认真的

     CSCs与传统科学家主导的科学传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CSCs提供的内容具明显的幽默倾向,这在传统科学传播中很罕见。中国科学家和学者通常认为不适合以夸张语气、戏谑方式进行科学交流,也不太会采用俚语或歇后语、类比、抖机灵等方式做科普,但研究发现,CSCs对GMF讨论的贡献,大多是以非严肃方式给出的,例如:

     “转基因食品太便宜了,本宫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哦,我亲爱的阿姨,你听说过太空繁殖吗?什么?你以前从来没听说过吗?它在十多年前真的很受欢迎。把植物的种子放在飞船上,去太空散个步再回来。猜猜看,天哪,胡椒粉是以前的两倍大。你认为这项技术好吗?”

     “危害就是:暴露了很多人的智商,影响了有机食品供应商的钱袋子。”

     CSCs幽默、非正式的话语,将非常严肃的内容转化为可接受的科学传播,挑战科学家作为在线科学传播中的“专属合法性”。

     3

     话语和行为特征:多角度的讨论——GMF不仅是关于科学的

     在传统科普、科学讨论中,只有“科学”才有权解释与科学有关问题, GMF除了科学,还涉及人们生计、食品文化、经济和政治等。中国GMF的传统媒体、新媒体报道,大多从科学角度解释GMF的科学原理。但研究发现,CSCs对GMF的问题的回答,除了涉及科学内容,还从政策、历史、文化、哲学逻辑角度扩大了GMF的讨论维度。

     五、结论与讨论

     知乎上科学家话语权威的解构:CSCs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学话语与非科学话语、科学家与公众间的界限。首先,科学家不仅不再是唯一合法的传播者,甚至不再是知乎GMF科学传播和讨论的主要传播者。不具专业科学背景的公众,也可以借由收集、整合和传播科学信息而被视为合法的科学传播者。CSCs的出现和流行,模糊了“科学家等同于传播者”和“公众等同于受众”的界限,挑战中国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的权威。其次,传统的科学传播被认为是严肃和纯粹的科学,构建了“正统”和“非正统”科学传播的边界。而在知乎上,非严肃、多角度的话语,被其他用户接受为科学传播的合理组成部分。

     CSCs的出现和普及,可能会引起更多公众参与网络科学传播和互动。但CSCs不能保证其所收集、理解和传播的信息的准确性,有其潜在误传播危险。许多GMF的谣言或误解,不少来自于这些公民科学传播者。因此,必须清楚地了解CSCs可能对科学传播产生的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张萌萌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朱姿伊 张萌萌 李晨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