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科学传播人”论文交流与年终总结
2022/2/28 科学传播人

     2021年1月9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课题组召开2021-2022论文交流会与年终总结会,这既是对过去一年中组员们学术与生活的一个检阅与总结,也是课题组成员对新年规划的展望。

     学术交流环节中,组内成员就数字适老、国家形象、疫苗犹豫、气候变化等社会关切议题汇报各自研究进展,本会特别邀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管传媒学院讲师方伟博士金兼斌教授及其合作博士后陈慧敏博士共同作为学术点评嘉宾,为组员的学术课题汇报提出建议。年终总结活动中,金兼斌教授为2021年学术与公共服务工作上表现卓越的6位组员颁发荣誉证书以兹鼓励,组内同学分享自己今年的学习收获与生活感悟,相互提问与答疑解惑,大家在开放、互助、共享的氛围中,共同展望2022的新气象与新目标。

    

     “科学传播人”小组活动现场

    

     “科学传播人”小组成员合影

     学术: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论文分享汇报中,七位报告人的研究聚焦于数字适老、国家形象、疫苗犹豫、气候变化等社会关切议题,关注国家与社会当下遇到的“真问题”,体现出课题组成员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用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写下生动注脚。学术研究的初衷不仅仅是学术发表,更重要的是用学术去回应社会问题,去支持国家发展。金兼斌教授建议同学们,可以将论文浓缩为专报,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本次分享中,不少论文是课题成员基于原有论文,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视角,吸纳此前组会中老师和同们的建议完善而成,本身体现了做学术研究是一个需要心理韧劲的反复打磨过程。金老师指出,很多学者和学生充其一生,半成品很多,但是常常成品少、精品少;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研究努力只有经过不断打磨淬炼,所结晶的成果才能对其他人对社会有价值,才能从低价值乃至无价值的半成品材料脱颖而出、凤凰涅槃,变成一件值得分享的作品,实现性质和类型的跃迁。从吃进去的“草”,到挤出“牛奶”,不经过一番咀嚼、消化、萃取、吸收、整合、创新,是难以完成这种创造性转变的。

    

    

    

    

    

    

    

     左右滑动可换图

     “科学传播人”小组成员进行学术报告

     反思:良好开端的敲门之砖

     岁末年初之际,回顾2021,成就与收获让我们喜悦,遗憾与不足让我们自省,但更多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本次年终总结会上,各位同学从自身学习生活出发,分享进步、感谢互助、反思不足、寄托期许

     回顾2021年,各位同学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硕一、博一的新生同学表示,虽然第一学期的日程安排紧,课业压力繁重,但也逐渐进入佳境。硕一的张萌萌认为:“通过一学期研究方法的积累,自己具备了一些回答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博一的朱励瑶也通过不断地复盘量化研究方法和相关软件,获得了一些实战经验。高年级的不少同学在过去的一年中拥有了自己的“小确幸”。硕三的林微在国际会议中发表了论文,初次尝试系统的英文写作。硕二的朱泽宇去年以当年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豪情自励,博览精读,努力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展望2022年,同学们都提出了美好的愿景与脚踏实地的规划。硕一的施韵 “要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继续精进,希望实现科研上的突破”。在学术进步的同时,硕二的于北辰表示要平衡好身心健康,以求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同学总结与展望

     表彰:开拓进取的榜样力量

     金兼斌教授并在总结会颁发“金门年度贡献奖”给陈慧敏、章倩萍、杨婧、杨恒、朱泽宇、于北辰等六位过去一年表现突出的组内成员,表彰他们过去一年在科研攻关、学术创新与组织服务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勉励课题组其他成员向优秀同门学习,在新的一年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左右滑动可换图

     金兼斌教授颁发“金门年度贡献奖”

     最后,课题组成员抽取并交换新年礼物,2022年金门新年聚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张萌萌 李晨雨 朱姿伊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朱姿伊 张萌萌 李晨雨

     图片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朱姿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