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便利之间:中德英美公民眼中的人脸识别技术
2022/2/28 科学传播人

     导 言

     近年来,各类新的数字技术运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种种隐忧。一些国家、地区出台相关法律与政策回应这些问题,如欧盟的GDPR法案、中国的《个人数据保护法》等。这表明,数字技术相关问题,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Between security and convenience: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the eyes of citizens in China, 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使用网络调查数据(模拟人口结构),比较中国、德国、英国、美国四国公民对于“人脸识别技术(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FRT)”的接受度,研究发现中国最高、德国最低。作者们还分析了各种因素在不同国家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便捷度(convenience)、安全性(security)和感知可靠性(perceived reliability)是最重要的三个影响因素。

     作 者 简 介

    

     Genia Kostka

     柏林自由大学中国政治学教授。她研究和教学兴趣在于中国的能源管理,环境政治和政治经济。

    

     Léa Steinacker

     记者、研究者与企业家,圣加仑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脸识别、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科技维度。

    

     Miriam Meckel

     圣加仑大学传播学教授。其研究主要关注传播管理、国际传播、媒介经济学和企业传播。

     引 言

     人脸识别技术广泛运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场合,其所造成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探究不同国家的民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接受度,本文将四个人均监控(closed-circuit television,CCTV)摄像头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中国、英国和德国——纳入研究范围。

     除了四国民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接受情况,本研究还希望探索其影响因素。现有关于技术的使用与采纳模型(如TAM、TAM1、TAM2、UTAUT等),主要是关于职业中的技术接受,其中涉及的某些方面对于人脸识别技术而言显得无关紧要。本研究借鉴“隐私与安全权衡(privacy-security trade-off)”方面文献建立模型,纳入考量的变量包括:

     社会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民族、是否居住于城市;

     使用经验:使用场合、私人目的使用频率、公共目的使用频率;

     感知:结果(包括便捷、隐私侵犯、高效等六种)、有用性(包括在智能手机、智能设备、公共街道等十种场景下是否有用)、可靠性(这项技术是否比其他身份识别技术更为可靠)。

    

     图为研究分析框架

     研 究 方 法

     作者们于2019年8月至9月间,在中美英德4个国家开展在线调查。调查使用“河流抽样”(river sampling),即在用户浏览其它内容时通过横幅广告或弹窗等方式邀请其接受调查,有点类似网络空间随机截访)”,共获得6633个有效样本(其中6099个“听说过人脸识别技术”),随后根据人口数据和互联网接入数据进行配额调整。由于因变量(接受度)的测量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研究移除没有听说过人脸识别技术的样本后,对每个国家分别采用定序逻辑回归(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数据。

     研 究 结 果

     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出于公共目的还是私人目的,中国公民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接受度,都高于其他国家。

     此外,中国公民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感知收益较高、感知风险较低。影响因素分析部分,由于变量繁多而各国情况不同,我们挑选了一些主要结果在此介绍:

     在中德两国,性别和收入都和人脸识别的技术接受度相关,但关联方向恰好相反。在中国,女性的接受度比男性高,高收入与高接受度正相关;在德国,男性的接受度比女性高,高收入与高接受度负相关。至于英美,性别和收入不是接受度的重要关联因素。

     教育程度对接受度的影响,只存在于德国。在德国,这一影响是仅次于安全性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民族因素在四个国家都与接受度没有显著关联。

     先前使用经验对于四国公众接受度的影响不一,但总体而言,这些影响即便存在也普遍较小。

     结果感知对于技术的接受度有重要作用。感知便捷、高效和安全,都对接受度有正向提升作用(但在德国便捷性与接受度无关),而隐私侵犯和歧视都与接受度呈负相关。感知监视作用与接受度的关系,在中国为负向;在德国为正向;而在英美则不显著。

     感知有用性对于英美公众的接受度都有提升作用;对于德国人,只有机场海关和安检这一场景下的有用性对于其接受度有着较大的提升;中国人则显得较为保守,在公共街道、财务身份验证和私人住宅三个场景下的有用性会降低其接受度,而其它各种场景下的有用性则与接受度没有显著关联。

     感知可靠性在四个国家都与人脸识别技术的接受度呈正相关。

     讨 论

     本研究揭示人脸识别技术接受程度的国际差异。概括而言,中国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但与先前的相关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接受度的影响即便显著也较小;对于各国而言,对结果、有用性和可靠性的感知都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原文链接

     Kostka, G., Steinacker, L., & Meckel, M. (2021). Between security and convenience: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the eyes of citizens in China, 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30(6), 671–690.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211001555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朱泽宇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张萌萌 李晨雨 朱姿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