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 协同内容创作主动性与创作者规模之关系
2022/3/18 科学传播人

     导 读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内容协同创作成真。在线用户自愿且无偿创作的产物可以称作是网络公共物品,例如开源软件Linux、开放内容社区Wikipedia、内容分享网络YouTube等。本文研究者多年关注:个体出于什么动机而愿意提供网络公共物品?探讨网络公共物品和私人贡献者的关系。

     在这篇发表于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文章中(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研究者通过自然实验,探究群体规模和创作主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同于经典的“搭便车”假设——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个体的贡献意愿将随之降低,研究发现:中文维基百科用户的创作主动性随着群体规模的缩小而降低,“社会效应”(social effect)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Xiaoquan Zhang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Feng Zhu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一、群体规模和贡献意愿关系

     群体规模和贡献意愿研究是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人群基数扩大的情况下,由私人提供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是否会下降?许多文献聚焦于“搭便车”假说,基于“纯粹利他主义的理论模型”支持此一假设。在“纯粹利他主义的理论模型”中,贡献者在提供公共物品和私人消费的过程中获得效用感(效用感指的是消费者能够从服务或商品中获得的实用感或愉悦感),但是随着群体规模扩大,平均贡献水平接近零点,只剩下那些付出最低成本或能够获得最高回报的个体愿意做出贡献。然而,这类模型无法解释慈善活动中的大规模捐赠行为。

     近期的研究者构建“不纯粹利他主义模型”,试图弥合理论和实际观察之间的不一致。贡献者不仅仅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获得效用感,更能获得一种相对自私的好处——例如道德上的自我满足和付出的愉悦,作者称这种个体“独享的好处”是一种“温暖的荣光 (warm glow)”。因此,个体贡献者的效用感在多大程度上看重这份“荣光”的价值,将影响群体规模效应。既有的诸多研究证实,社会效应(social effect)会影响体感受到的“荣光”。社会参考团体的捐赠水平、公益捐赠的影响力、受益者规模、声望等要素,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效应的例子。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在固定群体规模的条件下设计的,并不能有力地检验群体规模、个体的贡献意愿与这份“荣光”的关系。

     二、一场自然实验的设计巧思

     既有的实证研究往往使用实验室数据,探究群体规模对个体贡献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一,同时相较于真实世界中的贡献场景而言,数据量级较小,缺乏可推广性。

     本篇研究的亮点在于,研究者们使用田野数据(field data),以中国政府的外网访问限制作为自然实验的实验刺激,探究在限制前后,中文维基百科用户的内容贡献主动性受到怎样的影响

     研究者从中文维基百科上获取文章全文和编辑记录,排除官方管理员和机器人后,逐周统计两千一百余位用户的内容参与贡献活动(为百科词条增加或删减内容)。研究采集数据时间是2005年10月19日前四周到2005年10月31日的后四周,恰好是一次最长的外网访问限制开端。

     三、讨论与反思

     本研究发现,大陆限制用户访问中文维基百科期间,中文维基百科用户的群体规模显著下降,那些未受限制的内容创作者之主动性也降低了42.8%。这说明,不同于经典的“搭便车”假说,在此情境下,在更小的群体规模中,人们的贡献意愿更低

     研究者们通过添加自变量和“社交参与度”(social participation)、“受限制的协作者占比”(percentage of blocked collaborators)的交互项,一并考虑社会效应(social effect)对群体规模和贡献意愿之间关系的影响。其中,社交参与度高的用户指更多地参与主页或留言板讨论的个体,他们被视为是与其他用户互动更多、更看重社会效应者。研究者们认为,在政策实施后,他们感知到的社会效应水平将大为降低;此外,如果用户的协作者中受到外网访问限制的人数占比更高,在限制政策实施后,其社会效应水平遭受削弱的程度更大。

     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当个体的社会效应水平被削减,他们的贡献意愿也随之下降得更为明显,印证了“不纯粹的利他主义模型”——人们在贡献公共物品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实际的效用感,更受一种相对自私的“荣光”驱使。这份荣光虽然由个人独享,但在实际场景中扩大了贡献者规模、为社会带来更多益处。

     在研究方法上,这篇研究提供一条开展自然实验的设计思路,为应用田野数据开展因果推论呈现一则范例。

     在实际应用中,该研究也为促进网络公共物品(例如开源软件、知识百科、多媒体内容等)的协同贡献水平提供启发——在用户规模较大的平台或环境中,帮助创作者感知到社区互动、创作的影响力和声望,藉此提升用户在内容贡献过程中的个体获得感,将能够激励他们克服“搭便车”的动机,更积极地开展内容创作

     原文链接

     Zhang, X. M., & Zhu, F. (2011). 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4), 1601-15.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林微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李晨雨 张萌萌 朱姿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