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导读 |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概览
2022/3/24 22:00:00 科学传播人

     导读

     中国首部科学传播报告《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于去年12月底出版,针对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影视作品、网络、科普活动、科普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于2020年的科学传播,进行全面的综述和评价。《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重点支持的专项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未来将每年编撰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科学传播报告,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传播人》公众号特别摘要以飨读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科学传播呈现出新特征:应急科普紧扣时代之变,主流媒体彰显权威本色,构建高效精准的疫情传播矩阵,成为科学传播的中流砥柱。新兴媒体则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与主流媒体合作协调形成科学传播的新格局。应急科普中政府、科学共同体及媒体的联动机制也受到研究者关注。

     报告摘要

     1

     中国报纸科学传播

     2020年,科技类纸质媒体和出版物发行量回升,但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科技综合性报纸仍是科学传播的主体力量,但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中,科技新闻版面不足,得不到充分重视和报道。疫情使得公众对科学报道的关注空前提升。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兼具权威性和深度性,在科学传递、解读疫情信息、普及防疫知识、科学辟谣、讲述抗疫先进人物、正面引导舆论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播内容上,疫情报道、科学家人物报道、国际科技报道得到重视;在传播形式上,70%的信息通过图片进行视觉呈现。

     2

     中国期刊科学传播

     该报告关注的是面向公众的科普期刊,2020年共发行1.31亿册。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指示以来,中国科普期刊数量大幅上升,2020年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其中科普期刊258种。

     在258种科普期刊中,《家庭医生》、《中国国家地理》、《科学大众》等13种期刊的平均期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头部效应显著。

     3

     中国图书科学传播

     2020年中国科普图书迅速发展,共出版科普图书9853.6万册,市场竞争激烈,各出版社制定了差异化的选题规划,形成特色化的产品线。以疫情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流行病学科普书销量也明显增长,成为疫情期间特殊的文化现象。此外,大量精美配图的博物百科类读物,广受读者欢迎。

     出版社着力推进跨界合作,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乃至科学家和院士进行科普创造,提升出版物的科学内涵。融媒体出版项目也成科技类出版的重点选题,如《新昆虫记》充分融合 “图文+视频+AR增强现实”技术场景,获得国内多项荣誉。

     4

     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

     互联网的兴起带来新媒体发展,但广播电视仍是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重要渠道。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科技内容数量和品质近年有明显提升,出现了《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正大综艺·动物来啦》等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技类节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及各大卫视,多时段推出抗疫直播新闻节目或相关专题,在新闻报道、新闻专题、特别节目中,增加大量抗疫相关内容,在及时传播权威信息,指导民众科学抗疫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5

     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

     影视作品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晶,与科学传播紧密相关的影视作品,可分为“科幻电影”和“科学纪录片”两大类。2020年全年上线的疫情纪录片共44部。自然地理科学影片异军突起,中国科学纪录片聚焦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英国BBC合作的《中国:大自然的古老王国》,首次向世界呈现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美。B站与美国国家地理联合出品的《未至之境》,选择了雪豹、熊猫等中国典型动物符号作为拍摄对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就内容而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领域、基因编辑等生物合成领域、科幻太空是最常见主题;在表现手法上,科幻电影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运用科技化手段,吸引观众。科学纪录片的生产总值虽呈负增长态势,但聚焦抗疫、脱贫等多项重大主题,产生大量题材丰富的优秀作品。

     6

     中国网络科学传播

     网络是中国科学传播的新生力量,2020年,中国新建科普网站2732个,创办科普类微博3282个,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632个。由于具有即时报道、立体传播、交流互动等优势,网络成为当代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许多相关主体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直播等账号,形成科学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动画、视频、网游、网络社区中。

     其中科普短视频的发展令人瞩目,呈现娱乐化、碎片化和多元化特点,具有显著的娱乐属性,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受众在不同场景下即时学习、吸收新知识的需求;视频内容、风格、平台、创作者身份的多元,为短视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

     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

     科普活动是公众参与科技活动,学习科技知识最直观、有效的方式之一。科普场馆、科技展览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群众性科技活动,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咖啡沙龙等形式丰富的活动,使得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方法的热情日益高涨。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主办单位结合线上线下推进活动,带给公众特殊的体验。

     8

     中国科普教育人才培养

     科普教育及人才储备,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报告明确了三个概念: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希望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科学传播是使用恰当的方法、媒介、活动和对话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意识、愉悦或其他情感、兴趣、观点、理解科学内容、过程及社会要素等反应。科学普及则是一种社会教育的推动实施过程。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报告提出要培养“科普人”的互联网理念,同时也要创新培养理念,构建并完善科学传播人才的评价体系,以构建系统的“科普人”培养模式。

     9

     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是中国科学传播的基石,是科学传播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召开了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等五次大型科学传播理论学术会议,产出“科学传播”、“科普”相关论文3000余篇,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别出版的科学传播理论著作系列也结集呈现。

     当年度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聚焦在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科学传播与数字文化、疫情下应急科学传播、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等4个领域。在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方面,各类文献不乏真知灼见,例如清华大学金兼斌教授将传播学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转基因科学知识沟的实证研究中。在科学传播与数字文化方面,科学传播的各类新媒体形式,如科普影视节目、科学纪录片、科学类节目、科普短视频、科普游戏等均被纳入研究视野。

     总结与反思

     2020年,中国科学传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全面进展。受疫情影响,科学传播这一原本小众的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科学传播的主题范围得到扩展且聚焦于防疫知识等应急科普领域,网络科学内容也日趋生动多样。

     但是中国科学传播仍有几大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其归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科技工作者缺位,未来应建立政府、科学共同体及媒体的联动机制,通过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产出科学性专业内容;二是缺乏兼具自然科学基础和媒介素养的创新人才,应专注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打通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增进事业认同感,为科普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三是媒体融合发展不足,未来应更新生产理念,创新流程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从向受众传播知识,到提高用户体验,再到与用户深度互动,引导公众从“理解科学”走向“参与科学”。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朱姿伊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李晨雨 张萌萌 朱姿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