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 | 科学派系主义:群体认同语言如何影响公众参与虚假信息和揭穿叙事
2022/4/21 22:00:00 科学传播人

     导 读 ?

     “虚假信息(misinformation)”和“群体间的偏见(intergroup bias)”是挑战公民知情权(informed citizenship)的两大阻碍。本研究(Science Factionalism: How Group Identity Language Affects Public Engagement With Misinformation and Debunking Narratives on a Popular Q&A Platform in China)收集知乎平台上有关“转基因”的讨论文本,探讨公众讨论争议性科学话题时,使用“群体认同语言(group identity language)”传播虚假信息与揭穿信息(debunking messages)的情况以及群体认同语言是如何影响公众参与科学。

     研究发现,讨论转基因问题时,不论是传播虚假信息或揭穿信息,都使用了大量的群体认同语言,本研究将其定义为“科学派系主义(science factionalism)”——意即科学讨论由科学态度形成的派系所划分,科学派系主义增加了公共话语中的负面性。

     通讯作者简介

     Kaiping Chen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生命科学传播系计算传播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用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及访谈来研究数字媒体和技术如何影响政治家对公众福祉的责任,以及如何提高公众对争议性新兴技术的讨论质量、同时减少虚假信息和误解的传播。

     1

     文献综述

     ”

     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以来,虚假信息成为政治传播的一大研究焦点。新冠疫情带来新一波跨学科的虚假信息研究浪潮。此外,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认同语言越来越流行,群体认同语言和虚假信息,阻碍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挑战了公民知情权、加剧不同种族和国家群体间的暴力与仇恨。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群体认同语言,会如何影响公众参与及讨论科学,仍有待研究。

     群体认同与虚假信息

     目前研究群体认同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由参与者自己划分群体,但是用户通常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身份信息。第二种是对话语进行内容分析、来检验群体认同语言被提及的频率,这也是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认为,认同某一群体的人倾向于对群体内进行积极评价、对群体内成员更友好;而对外群体的评价,则往往是敌意或负面的。这种与群体认同相关的偏见,为传播虚假信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人们在公开辩论中,将群体身份置于事实之上。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第一个研究问题:

     RQ1. 与揭穿信息和其他信息相比,虚假信息是否更可能使用群体认同语言?

     群体认同语言

     与公众的科学参与

     大量的文献表明,拥有强烈身份认同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和身份相关的讨论。人们倾向于凭直觉思考,并试图利用一些线索来降低决策的复杂性,群体认同语言就是线索之一。信息中显著的群体认同语言,会导致个人不去仔细检查信息是否正确,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假设为:

     H1. 与没有身份暗示的信息相比,使用群体认同语言的信息,会获得更多的公众参与。

     虚假信息和揭穿信息的

     身份暗示和公共话语

     (1)负面消息

     人们认同群体内的固有信念,导致他们讨论问题时,会格外关注群体外的负面消息。在虚假信息的传播语境下,虚假信息本身便会被当做攻击外群体的武器,例如对“假新闻”的指控,通常是针对外群体的。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

     H2. 传播虚假信息的消息,使用越多群体认同语言时,其负面性也越强。

     RQ2. 在揭穿虚假信息的语境下,群体认同语言与负面语言的使用关系是什么?

     (2)缺乏逻辑的消息

     群内人的交谈常是同质性很强的对话,人们很少批判性地检查与群内信念相一致信息,缺乏“真正的深思熟虑”。群内人妄图使用缺乏“深思熟虑”的观点去说服群外人是极其困难的,甚至会加深群与群之间的沟壑。本研究提出:

     H3. 传播虚假信息时,使用更多的群体认同语言,其逻辑性往往越弱。

     RQ3. 揭穿虚假信息时,使用群体认同语言的是否会更有逻辑性?

     中国“转基因作物”话语

     中的群体认同语言

     “转基因作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讨论了10年之久。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转基因讨论情况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不同。中国的转基因争议通常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纠缠在一起。在媒体人崔永元和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公开辩论后,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讨论达到高潮。研究者观察到公众将自己划分为不同的派系:卢大儒的粉丝(属于支持转基因的派系即挺转派)与崔永元的粉丝(属于反对转基因派系即反转派)。

     2

     研究方法

     ”

     数据收集

     研究使用知乎网络爬虫API收集关于“转基因”的所有答案,截至2019年9月,共有21,422名用户、发布了40,101个回答,研究选择出发布超过10个回答的221位用户,对这221位用户所写的6039个回答进行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图:内容分析的变量

     研究者将回答编码为:“提到组”和“提到虚假信息组”。“提到组” 中的回答提到了反对或支持转基因的观点。

     对于被编码为“提到虚假信息组” 的回答,本研究进一步区分了用户对虚假信息的态度以及他们在错误回答中使用语言的逻辑性。用户对虚假信息的态度被分为:传播虚假信息;揭穿虚假信息;态度模糊。至于语言的逻辑性,首先判定是否使用论据,如果有,再进一步区分论据类型:个人故事或外部信息源。

     词典分析公共话语的负面性

     作者使用《中文情感词汇本体库(Chinese Affective Lexicon Ontology Dictionary)》来计算知乎答案中愤怒和厌恶情绪的百分比。

     3

     研究结果

     ”

     群体认同语言在虚假信息

     传播和揭穿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讨论转基因作物虚假信息相关问题的回答,与虚假信息无关的回答相比,使用了更高比例的群体认同语言;当回答是传播或揭穿虚假信息时,与没有谈论虚假信息的回答相比,使用群体认同语言的数量增加了3倍。

     对于传播虚假信息的回答,由于这些用户更有可能是反对转基因的,他们在传播虚假信息时,经常提到他们的外群体,即挺转组,反之亦然。

     群体认同语言对

     公众参与科学的影响

     回归分析发现,在回答中使用群体认同语言与获得更多的赞同和评论(也就是公众参与)有关。

     使用群体认同语言和使用负面语言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但作者发现,在揭穿虚假信息的回答中,使用更多群体认同语言更多的回答中,有更多的负面语言。

     研究发现,对于传播虚假信息的回答,群体认同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逻辑性之间没有显著关联。而对于揭穿虚假信息的回答,使用的群体认同语言越多,和语言的逻辑性越强。

     分解群内和群外语言使用

     对公众科学参与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一个回答传播或揭穿虚假信息时,提及外群体会导致评论数量增加。这表明,对一个派系表达反对意见,可能会促进公众参与。

     其次,对于揭穿虚假信息的回答提及外群体时,不仅会增加公众参与,同时也增加了使用负面情绪。

     4

     讨论

     ”

     从政治到科学问题,虚假信息普遍使用群体认同语言,但人们对群体认同语言在社交媒体上如何影响公众参与科学,却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展示虚假信息和揭穿信息如何利用群体身份认同的暗示,以及群体认同语言对公众科学参与的影响,填补了这一空白。

     科学派系主义与科学极化的文献相呼应,但又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不仅呼应了科学的两极分化,也捕捉到科学传播更多地被“派系”和“群体身分认同”所分化。这种使用派系语言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做法,不是基于党派偏见或政治意识形态,而是基于科学态度或对科学问题中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态度。

     研究者强调,特意用“派系”一词代替“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是因为知乎平台上的用户是中国人,根据他们对转基因的态度差异,他们将自己分为不同的派系。派系是公众提出和使用的身份语言,这种以公众态度分歧形式出现的身份语言,对于研究争议科学至关重要,学者们在科学讨论中使用态度来指代某些群体,例如气候变迁否认者和反疫苗者。

     此外,本研究发现与通常假设虚假信息会使用更多群体冲突语言的文献不同,揭穿叙事在社交媒体上也使用了相当数量的群体认同语言,此一发现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揭穿无法说服对方?也许是群体差异被过度强化,并没有寻求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这为未来的科学传播研究,开辟了新议程。

     原文链接

     Chen, K., Jin, Y., & Shao, A. (2022). Science Factionalism: How Group Identity Language Affects Public Engagement With Misinformation and Debunking Narratives on a Popular Q&A Platform in China. Social Media + Society.

     https://doi.org/10.1177/20563051221077019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李如皓

     审阅 | 金兼斌 章倩萍

     编辑 | 朱姿伊 张萌萌 李晨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