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学子丨林微:建设性新闻视角下文本框架与图片情绪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022/8/11 22:00:00 科学传播人

    

     图1:金兼斌教授与本文作者林微

     选题缘起?

     2020年初,我从《新闻与传播研究》的一期专题中了解到“建设性新闻”这一名词。建设性新闻强调媒体应在不背离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等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为读者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更高的新闻参与感。我对这一新闻理念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这一怀抱着美好愿景的新闻理念是否能够达成它所期待的媒介效果?在本土新闻实践中,这一源自欧洲的新闻理念又能够带来怎样的启发?

     带着这些问题,我申请了一项中国科协的研究课题,并在此课题项目支持下完成了后续的调查研究工作,我的硕士论文也在此过程中逐步成型,并成为课题成果之一。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在这篇硕士论文中,我选取实验法探究建设性新闻的传播效果,希望以此作为切口反思这一理念在理论化中尚且存在问题,并对新闻实践提供启发。

     通过文献回顾,我注意到建设性新闻效果研究多数着眼于论证个体在阅读报道后积极情感的促进,而较少地对个人特点或信息特质做更为细节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感知差异和应对外界刺激的主观能动性,也很少对文字以外媒介类型的新闻开展单一或组合的效果研究。

     因此,本研究同时关注图片、文字两种媒介类型,考察积极情绪刺激和策略框架在其中应用和配合的效果,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

     问题一:包含积极情绪刺激的图片是否能对个体的新闻阅读体验产生正向效果?

     问题二:包含策略框架的文本是否能对个体的新闻阅读体验产生正向效果?

     问题三:新闻文本框架与图片情绪刺激是否会产生交互作用?

     以上问题中所述的正向效果具体包括a)情绪效价、b)情感体验、c)新闻参与意愿和d)亲社会行动意愿。在探究图文传播效果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之外,本研究进一步结合个体自我效能感和情感体验的感知差异,探究个体对策略框架的感知如何作用于他们的行动意愿,提出研究问题四:个体的策略框架感知如何影响个体的新闻参与意愿和亲社会行动意愿?

     本研究采用在线实验的方法,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设计新闻阅读平台“今天读点什么”,较好地模拟了移动端新闻阅读场景。本研究选用有关止咳水滥用问题的新闻作为实验素材,设置两则研究组,分别设置6 个实验组,采用3(图片情绪类型:积极、消极、中性)×2(文本框架类型:策略框架、冲突框架)的二因素组间实验设计。两则研究唯一的差异在于,在研究一中,积极图片采用行动积极图片,在研究二中,积极图片采用形式积极图片。

     作出“形式积极”和“行动积极”两组图片细分的原因在于,我意识到积极新闻与建设性新闻有所不同,单纯依据积极心理学策略界定建设性新闻,有可能因这一操作方式的过分简化而忽视新闻的基础原则,例如报道的问题意识。建设性新闻和单纯的“好消息”或是“暖新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回应了重要的现实问题。

     已有研究者提示,要警惕以建设性新闻为名的滥情化报道,以及借建设性新闻名义回避问题,进行公关和营销宣传的行为。本研究所设计的“形式积极”图片在策略方案的感知上较弱,仅仅侧重于读者情感体验的刺激;而“行动积极”图片则能够回应报道问题,在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情感刺激的同时,帮助他们形象化地了解应对举措。

     研究发现?

     ?

     01

     包含建设性元素的图文

     对个体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无论是图片还是文本,包含积极元素或是包含解决问题框架,总体看来都能够对个体的情绪价效或是情感体验产生正向影响。图片由于其表意的清晰程度低于文本,仅对于情绪的极性有直观的影响,而不能在具体的情感类型上产生作用。文本框架对被试在情绪极性方面的影响不明显,但在具体情感的诱发上存在的更大影响。

     在研究一中,对十种具体情感做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策略框架并不是直接通过为个体带来积极情感而发挥作用,而是显著抑制了不安、愤怒、惭愧、害怕四种负面情感的感知程度。在研究二中,策略框架带来的愤怒水平显著更低,积极活跃的情感水平则显著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一中,文本策略框架在新闻参与意愿、亲社会行动意愿上的主效应分析结果均显示差异显著。根据冲突框架和策略框架的均值差异比较,冲突框架显著提升了个体的新闻参与意愿、亲社会行动意愿。这一发现不同于建设性新闻的传统假设。研究者推测,由于建设性新闻强化积极情感的方法不仅仅是提升积极情感,还会抑制消极情感。因而带来的副作用极有可能是注意力的损失,甚至受读者的记忆深刻程度密切影响的行动倾向。从这一发现可以看出,就新闻实践层面,在建设性新闻之外,传统意义上的问题报道仍然有其价值;就理论层面,建设性新闻倡议者们构建的“情绪-参与-行动”的理论路径是值得被重新检验、甚至被挑战的,积极情绪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高的行动意愿。

     ?

     02

     “行动积极”与“形式积极”的图片

     传播效果存在差异

     当图片带有“行动积极”的意味时,图片能够以主效应的形式,较为独立地对个体的情绪效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这份受众效果也仅仅止步于情绪层面,“行动积极”的图片无法在新闻参与意愿和亲社会行为的层面上对用户产生显著的影响。此时,相较于图片而言,文本框架的作用则更为深入。当读者接受带有冲突框架的文本刺激后,个体的新闻参与意愿和亲社会行动意愿显著提高。

     在另一方面,当图片带有“形式积极”的意味时,图片在情绪效价、情感体验、新闻参与意愿和亲社会行动意愿中的主效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和文本框架的交互效应。换句话说,当图片仅仅表达积极情绪刺激的时候,它会更加依赖和文本框架的协作配合,共同对读者的新闻体验产生影响。此时,虽然文本的策略框架仍然可以显著地以主效应提高情绪体验的水平,但若要在更深层次的新闻参与、亲社会行动意愿上影响读者,则需要和图片类型的配合。

    

     图2 新闻参与意愿的均值图(+一个标准误)

    

     图3 亲社会行动意愿的均值图(+一个标准误)

     如图2和图3所展示的,文本策略框架下,行动意愿随着图片情绪积极程度的提高而提高;文本冲突框架下,行动意愿随着图片消极程度的增强而增强。这说明,图像能够和文本共同配合,通过媒体输入的一致性显著提高认知效果甚至行动意愿。在图片“形式积极”的情况下,由于图片本身缺乏解决方案的体现而仅仅传达出“欣欣向荣”的积极信号,如果此时文本缺乏解决问题策略,将会给读者带来极高的认知不协调,或让他们感到新闻不可信,或让他们感到某种矛盾的讽刺,进而挫伤他们行动意愿。

     ?

     03

     自我效能感是提升新闻参与

     和亲社会行动意愿的重要中介变量

     研究发现,对于亲社会行动意愿而言,自我效能感是显著的中介变量,而情绪体验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对于新闻参与意愿而言,自我效能感、情绪体验都是策略方案感知和新闻参与意愿的部分中介变量,前者占比更高。

     因此,个体的策略框架感知主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行动意愿。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建设性新闻的实践者,过分重视提升正面情绪不如重视增强自我效能感——让受众感到自己有能力参与解决问题。

     论文完成后的感想?

     建设性新闻是一个尚存争议的新闻理念。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过许多次自我怀疑和论证,也经历过概念操作化的不小挑战。但我最终确定方向并完成这篇论文,一则离不开导师金兼斌教授在论文框架、研究设计上提供的建议,帮助我能够找到适合硕士论文体量的切口展开研究;二则我仍期待通过观照建设性新闻理念,去探究问题报道如何更好地照顾读者情绪,同时发挥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的新闻业。

     毕业论文的完成意味着我将挥别美丽的清华园。回首三年以来的校园时光,想说的最多的还是感谢。十分感恩导师金兼斌教授在我求学期间提供了各种平台和机会助我提升自己。学术之外,金老师沉静淡泊的气度、对同仁后辈真挚的关怀也是金门学子的无价之宝。感谢师门靠谱又可爱的小伙伴们,你们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为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温暖。感谢这座园子,它带我在认识到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也带我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教会我永远怀抱信心,去面对未来未知的人生。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届硕士 林微

     审阅 | 金兼斌 朱姿伊

     编辑 | 李晨雨 张萌萌 朱姿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