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志业: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金兼斌教授与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座谈分享
2022/9/8 22:00:00 科学传播人

     一、

     博士阶段是学术人生的奠基

     本次学术座谈中,金兼斌教授结合其自身学术经历,并以传播学者李金铨教授《传播纵横:学术生涯五十年》一文的相关内容,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今年是金兼斌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二十年,也是在清华大学工作的第三十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建院50年庆典时,金兼斌教授曾写道,“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不仅完成了从一个工科生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转变,还收获了对今后持续成长至关重要的信心和力量。”他又引用李金铨教授在文章中讲述其博士阶段生活时曾提到的话,“密歇根大学是我毕生最感恩的学府,我的学术基础、风格和方向都奠基于此”,来勉励同学们好好利用博士阶段的宝贵时光,为自己一生的学术人生打下扎实基础。

     金兼斌教授分享道,在博士阶段,有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一是学术维度,即在学术方面的准备。博士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走向学者职业过程中的一个最系统的训练与规划阶段。二是社会化维度,即作为一个学者如何在学术圈层中安身立命。

    

     图1 金兼斌与其博士导师朱立教授的毕业合影

    

     图2 李金铨教授文章《传播纵横:学术生涯五十年》

     二、

     学术圈层:

     师门、学院、大学、学术共同体

     提及学术圈层,金兼斌教授指出,一方面,学者的生活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自主性,可以自由设计、掌控与规划。但另一方面,每位独立学者的背后仍然是社会化的学界网络,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学术网络之中相互影响,如申请课题、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发表文章乃至学界评价。因此对于处于学术圈层中的博士生们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学术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也是博士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学术圈层,金兼斌教授以李金铨教授在博士生活中的科研交流为例。在李金铨教授的读书生涯中,对他影响非常深远的是克莱恩建立的人际网络,每年春假他们都会自带睡袋,轮流到家住学校当地的各个同学家打地铺。“通过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化’交往,与前后五六年的未来学者共同成长,待进入职业生涯时,能够不怯生,因为许多师友已成熟人”。因此,除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开拓视野外,金兼斌教授也希望博士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各个学校举办的以博士生为主体的各种论文交流会当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收获老师与同学的详细点评与反馈,走出师门这个较为狭窄的圈层,在更广阔的学术圈中去锻炼。

    

     图3 金兼斌教授文章《作为一种传播圈层的师承网络》节选

     三、

     日常与惯习:

     上课、学习、讨论、写作与发表

     提及博士生的生活日常与学习、研究,金兼斌教授引用李金铨教授的一句话:“走出传播研究的那道窄门”。上课是对某一课程方向形成系统了解的一种最高效的方式。因此,金兼斌教授建议学生在博士阶段不应拘泥于培养计划中的院设课程,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丰富且优质的课程资源,更多地关注跨学科课程,通过修读或旁听与自身研究方向关联性较强的课程,更好地支撑未来的研究。此外,讨论作为学术网络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兼斌教授希望博士生能够珍惜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讨论机会,将每一次讨论视为提炼自己学术思想、锻炼自身学术表达能力的契机,通过不断输出以促进自身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的提升。

     写作是学术生涯锻炼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金兼斌教授指出,许多学生在博士阶段博览群书,但只有保持不断的输出才能够完成学术成长和生产的闭环。对于博士生来说,发表文章仅仅是学术写作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写作积累应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即便是最无聊的课程论文也可以是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而进入写作状态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此拥有写作的执行力非常重要,尤其在最后的博士论文创作阶段,学生需要找到合适的写作节奏和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磨练心智品质,攻坚克难。

     关于文章发表,金兼斌教授建议学生降低对每年发表文章数量的期待,发表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有积累的阶段和爆发的阶段,因此对于文章发表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其次,学生应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个人学术版图。博士阶段是学生学术兴趣逐步确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应注意自身的研究领域方向是否相对稳定和有延展性。而对于会议论文与期刊论文间的关系,金兼斌教授建议学生能够秉持着将事情做到底的决心,不断打磨会议论文推动其转化为期刊论文,将半成品经过多稿修改锻造转化为期刊论文“成品”。

     最后,金兼斌教授与学生分享了李金铨教授在博士阶段的学习方式。李金铨教授通过坚持做读书笔记卡片进行了大量的文献书籍阅读,并最终积累了满满两大箱读书卡片。金兼斌教授认为,在学者的整个学术生涯中,很难再有机会拥有像读博阶段这样一段高密度、高强度、系统地阅读文献,提升理论素养的阶段,因此多数学者的知识积累都奠基于博士期间,甚至仅仅是博士阶段中的某一年。但这段时期的知识积累将对其今后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人真正内在成长,学养提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不同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导致每一代人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如今已不再需要做读书卡片来整理文献,有更高效的文献管理和摘录工具可以利用,但文献积累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只有对某一领域的逻辑和概念有系统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才能够在开启新的研究选题时更快速准确地切入。

     四、

     学与术

     在学与术这一部分,金兼斌教授从理论/方法及研究范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知识树,而支撑这棵知识树的主干通常是由为数不多的核心文献组成的,每个人都要找到冥冥之中为自己打造的这些核心文献并精读之,以形成自己理解问题、看待问题的基本框架。在研究范式方面,金兼斌教授强调研究方法素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学术素养与技能这两个维度是相互促进的。金兼斌教授鼓励学生在博士准备阶段,不要过早地确定研究框架与方法,而是尽可能多地对主流且重要的理论方法多加涉猎,广泛了解,再将与自身研究相关的重要理论方法参透,如此才能更加自如地应对今后学术生涯中所面临的要求与挑战。

     五、

     学术规范与伦理

     在学术规范与伦理方面,金兼斌教授为博士生介绍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以及《清华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方法》。他强调,学术规范是博士生在其整个学者生涯都需要加以了解并保持敬畏的。

     博士的时代印记

     座谈最后,金兼斌教授从博士的时代印记角度出发,对博士生们给予了深切的厚望。他说,人无法超越所处的时空坐标,每位学者所撰写的东西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而一代人有一代人面临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所能依赖和利用的数据、资源和方法,这也是每一代学者的使命和机遇。因此如何树立问题意识,如何研究真问题,了解什么是时代给这一代博士生提供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是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持续反问自己的问题。最后,金兼斌教授以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上篆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鼓励大家在这个大时代,确立自己的学术抱负,去追求和开创属于自己的荣光。

    

     图4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记录整理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邓依林

     审阅 | 金兼斌 朱姿伊

     编辑 | 张萌萌 李晨雨 朱姿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