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视角|农业科技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2022/9/15 22:00:00 科学传播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海外引进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然而农民为了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大量消耗木材,“菌林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于1986年发明了菌草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了食用菌产业长足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林占熺教授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2021年,年近八旬的他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教师”等多项荣誉。

    

     图1 生机勃发的菌草

    

     图2 林占熺教授在田间地头

     2022年7月16日至7月2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菌草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支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展开实地调研,获取了关于农业科技传播的一线视角。实践支队参观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参访南平市顺昌县食用菌生产基地及菌草种植工厂,采访林占熺教授,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工厂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探访基层种植菌草农户及一线产业区产业员工等。本文将重点关注作为一项创新性农业科技的菌草技术是如何被应用、传播,又如何助益于乡村振兴。

    

     图3 林占熺教授与实践支队成员合影

     一、脱贫致富的“幸福草”:菌草技术简介

     菌草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和农业资源,用于生态治理具有效果好、投入省、见效快的优点,可“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以草代粮”作饲料发展畜业;用于生物质材料;用于发电、造纸、制板材等。

     菌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特点决定了其多元化的功用。用菌草发展的菌草新型产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潜力生态产业,产业链长且覆盖面广。它不仅能够生产和供给食(药)用菌产品,实现经济功能,还具有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生态功能,就业减贫、营养保健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的文化功能(郑金英等,2011)。

    

     图4 菌草产业链示意图

     菌草技术是我国特有的综合性生物新技术,通过改变传统的木材生产食用菌的方式,采用各种野草、农作物秸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据调研,在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以菌草为基础的循环农业颇受关注,菌草业的经济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两地已有多个基地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形成“草——菌——畜——肥——稻”耦联开发的态势。当前,菌草种植和食药用菌培育的技术较为成熟,菌草经处理后可作为原种培养基种植海鲜菇、秀珍菇、绣球菌、灵芝等食药用菌。

    

     图5 菌草培养基种植的海鲜菇

     同时,菌草也可作为猪、牛、鸡鸭等家畜家禽的喂养饲料,如顺昌县谢坊村于2017年引进巨菌草种植技术,并基于此进行菌草养殖试验,业已形成菌草种植、畜禽养殖、饲料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高效循环微生物生态农业(李晶等,2021)。

    

     图6 菌草养殖家畜

     由此可见,菌草技术能够有效结合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能源、生态安全。

     二、传播先进农技的“科特派”:菌草技术推广

     科技特派员制度(后简称为“科特派”制度)是福建省农村工作的创新机制,发源于福建省南平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行的制度。“科特派”制度是指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看病难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科特派”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本次走访的诸多调研地,科技特派员将最新近的菌草技术进村入户到企,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广大农户、企业员工传授菌草技术,帮助他们依靠先进农技增收致富。南平市顺昌县采用“高校+企业/合作社+示范农户”的形式进行菌草栽培食药用菌的示范、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种植了包括海鲜菇、竹荪、金针菇等品种,有效解决了菌菇种植的原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菌林矛盾”。

     “科特派”制度发挥创造了良好、宽松的体制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机制;迅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科技成果中间环节的重要作用,有力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当地政府也不断加大各项投入,广纳贤才,通过科技部门、科技协会和组织部门的力量引进技术人才,并注重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项目对接和思想碰撞。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支队发现菌草技术的传播扩散也存在不足。福州市闽侯县白沙镇,是闽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区,全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适合菌草生长,一年可以收割4-5茬。而当地农民李姐表示,村里只有她一户正在进行“菌草种植——养牛”的循环农业尝试,其他农户对菌草技术仍缺少了解,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此次走访暴露了菌草技术推广的一项制约因素——缺少交流平台。

    

     图7 与菌草种植户李姐合影

     根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菌草技术不失为一项创新性极强的农业技术,科技特派员是菌草技术的“创新代理人”,而像李姐这类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创新技术的农户为“早期采用者”。实践支队猜想,菌草技术的创新扩散止步于此,部分原因是其他农户思想保守,难以接纳新事物;但同时也存在信息滞后闭塞的情况,即创新代理人和早期采用者并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推广菌草技术。

     基于此,支队认为设立科技推广人员与农户的多样化交流平台尤为重要,可参考当地政府正不断推进的“科技小院”制度,即邀请科技人员进驻农村第一线,走进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民面对面地展开培训、交流与答疑。值得注意的是,需优化分散农户的组织形式,提高传播效率。大众传播在创新扩散的早期对部分先行者会产生作用,但若追求创新扩散的高速增长,仍需结合人际传播。在菌草技术的推广实践中,可以先在农民中培训一批技术带头人和推广员,再经由他们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行二级传播,将创新技术扩散至更为广大的农民群体中,以实现创新技术的普及,带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菌草技术的科学传播:绘就命运与共新蓝图

     菌草产业能够将种植业、菌业、饲养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菌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形成资源多次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深度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基于这种种优势,菌草技术与扶贫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菌草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其优良的生物特性,技术的易习得性,以及附带的生态效益,为我国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的增收致富开辟了全新的道路。食用菌产业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它产业争资源,已成为很多地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在脱贫攻坚产业帮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优势明显,目前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超半数选择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种植各类食用菌实现脱贫致富。

     菌草技术推动国际减贫,作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幸福草”,“中国菌草”目前已经通过对外援助与国际合作传播到全球106个国家,为当地发展、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和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菌草技术20余年的援外之路是中国与各国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菌草技术在其中架起了一座座播撒希望的绿色之桥、发展之桥、合作之桥、友谊之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菌草技术的科学传播无疑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直截了当的操作传授给了广大农民。也许很少有人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与科学普及联系到一起,但广大农民正是可靠科学知识的践行者。让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感知,树立正确认识,并应用于提高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那才是科学知识的最佳归宿。

     参考文献

     [1]李晶,林占熺,林冬梅,刘艳玲,林桂荣 & 严飞.(2021).菌草技术在顺昌县少数民族村落的推广应用. 中国农技推广(07),19-21.

     [2]林清智(2021-09-03).让菌草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幸福草”.福建日报,002.

     [3]马爱平. 菌草援外二十年 小小芳草变“中国神草”[N]. 科技日报,2021-09-06(002).

     [4]郑金英,陈丽凤 & 林占熺.(2011).菌草产业成长及其多功能性探析. 中国农学通报(01),304-308.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福建实践支队

     审阅 | 金兼斌 朱姿伊

     编辑 | 李晨雨 张萌萌 朱姿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