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专访|金兼斌:清华科学传播的十年探索
2022/10/14 8:00:00 科学传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系列要求。科研成果的扩散转化与新闻传播密不可分,传播科学技术、推动实践创新,从而切实造福人民生活,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科学传播研究的宗旨和使命。

     新闻学院金兼斌教授指出,“中国学者在科学传播领域想要做出真正有意义的研究,一定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真问题,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中国本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推进科学传播的理论创新。”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科学传播将科研的理论性和传播的人民性紧密结合,为促进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发挥独特的社会功能。

     采访对象简介

    

     金兼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副会长,“科学传播人”公众号创始人和主编。

     建设具有清华特色的科学传播领域

     金兼斌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科学传播,迄今已近30年。1998年清华大学在当时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成立传播系,最初的几位导师包括孙宝寅教授、刘建明教授、刘惠芬副教授,以及当时的年轻教师金兼斌和胡钰老师等,研究方向和领域中,大多涉及科技传播,特别是科技出版和科技新闻。可以说,在清华大学这一以理工学科见长的大学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科学传播成为一个特色方向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自2002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新闻传播学科开始,作为一所小而精、有特色的学院,新闻学院并没有专门将科学传播设置为重点学科方向。而老师们在日常教研中,对科学传播的涉及也大多处于基于各自研究兴趣的分头、自发开展的状况。除了金兼斌教授团队一直关注科学传播研究,李希光教授领衔的健康传播研究和曾繁旭、戴佳老师大力拓展的环境传播、风险传播研究,在社会和学界都有较大影响。

     2016年以后,新闻学院逐渐将科学传播、健康传播、环境传播、风险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加以整合,初步形成“大科学传播”方向。同年,金兼斌教授作为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的总负责人,开始带领团队,并整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其他几家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起,就公众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认知情况、风险意识和态度形成机制开展系列研究。该项目不仅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也制作完成了一系列生物技术科普宣传产品,组织了大量面向社会、社区、基层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普讲座和活动,并有6名博士和近20名硕士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完成相关学位论文研究,成为国内从事科学传播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要新生力量,提升了科学传播方向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开题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

     2018年以来,新闻学院相继引入了蒋俏蕾副教授、陈梁副教授、匡恺副教授、陈爽助理教授等从事健康和风险传播研究的学者,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科学传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持续的提升和拓展

     回顾科学传播研究在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历程,金兼斌教授总结为是一个从“自发性研究”到“自觉性凝聚”的过程。如今,基于科学传播近几年强劲的发展势头,新闻学院在其“十四五”学科规划中,正式确立了“智能传播与科技应用传播”这一学科方向,科学传播日益发展成为极具清华特色的一个教研领域。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研究

     扎根中国大地,才能求得真学问。在开展科研攻关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本土问题与理论创新的充分对接?随着学科建设逐渐完善并走向体系化,新闻学院师生在科学传播研究领域也经历了研究取向上的某种转变。

     金兼斌教授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关注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所提出的新问题,要关注我国在科学传播实践层面一些卓有成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及时进行理论化总结和提炼,为国际学术界提供科学传播的中国经验和有一定普适意义的理论。

     金兼斌教授提到了今年暑假新闻学院前往福建,调研菌草技术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支队。在这个支队的暑期调研中,他们发现我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当地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就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实践,值得传播学者对其模式、制约条件、实际效果等,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总结”。科技特派员是指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为人民解答难题、解决困难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化解了抽象性技术在各地具体问题前的转化与应用难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实践赴福建支队调研科技特派员制度

     金兼斌教授认为,随着国家和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清华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也进入了新阶段,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无论是问题意识、成果类型、还是研究者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很多变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老师们越来越重视所从事的研究是否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对高水平的应用性研究也日益重视,在成果产出中兼顾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对策建议,两方面互相支撑,相得益彰。

     十年间,科学传播和清新研究者们共同获得了成长。

     发挥纽带作用,助力科技赋能

     科学的价值在于回到实践,切实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在谈及科学传播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时,金兼斌教授反复提及“科技赋能”这一关键词。

     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以科学家和专业科普人员、媒体从业者作为传播主体的科学传播,随着当今信息社会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不断提升,公众在科学传播中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具备科学素养是实现科技赋能的前提条件,科学传播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

     而媒体是连接科学界和公众的纽带与桥梁。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更好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真正地实现“科技赋能生活”,从而让整个社会更具创造力和活力。

     “我们原来一直强调‘媒介素养’,我觉得今后面向大学生甚至社会开设的公共课程里,也应该有‘科学传播素养’这样一个标配。”金兼斌教授说。从长远来看,科学传播将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合作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科学传播大有可为。

    

     视频制作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团总支 范方颖

     采访对象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金兼斌

     采访丨韩昊鹏

     文案 | 韩昊鹏 陈漫如

     编辑 | 孙盼

     审核 | 金兼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