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柳叶刀:新冠疫情给未来的教训
2022/10/27 22:00:00 科学传播人

    

     - 引言 -

     9月14日,《柳叶刀》新冠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新冠疫情的重磅回顾报告,对各种新冠防控策略的区别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新冠病毒起源问题也进行了阐述①。

     报告的第一节为理解流行病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第二节回顾了全球各国对新冠疫情的反应,第三节对世卫组织、各国政府的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本文节选报告的部分内容,对四种防控策略及其结果、公众对流行病控制的态度、新冠后遗症与社会损失、主要建议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四种防控策略及其结果

     在报告中,委员会的流行病学家根据新冠肺炎传染数R(reproduction number)值的大小区分了四种新冠防控策略,分别为群体免疫策略(herd-immunity strategy)、拉平疫情曲线策略(flatten-the-curve strategy)、抑制策略(suppression strategy)和“零新冠”策略(zero-COVID strategy)。

     1

     群体免疫策略

     群体免疫策略下的R值约为2.4,此时社会民众基本完全暴露在病毒的传染中。报告指出,群体免疫不仅淡化了因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更是轻视了“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疾病负担

     2

     拉平疫情曲线策略

     由于医疗卫健系统容量有限、成本和压力过高,一些由政府或医院系统主导流行病应对措施的国家,可能会倾向于采取拉平疫情曲线策略,此时的R值介于1到2.4之间,低于群体免疫策略下完全不受控制的感染率。这种策略主要见于欧美国家,疫情初期的欧洲采用“拉平曲线策略”进行疫情防控,但是在2020年6月、2021年7月放宽了防疫政策,造成了这两年秋季的第二、三波疫情。

     3

     抑制策略

     抑制策略主要通过广泛检测、限制人群聚集、接触者追踪隔离、口罩佩戴等分层控制措施,将累积病例和死亡病例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R值也相应地下降直到低于1。抑制策略并不是为了在当下成功控制住病毒的传播,而是为大规模疫苗接种、治疗方法的改进完善争取时间。报告指出,在奥密克戎变体出现前,西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国家普遍采取了抑制策略并取得广泛成功。但2022年初出现奥密克戎变体后,抑制策略难度提升,除中国以外的大多数西太平洋国家放松了抑制策略,导致其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的迅速上涨,但这些国家的死亡率仍低于世界其他地区。

     4

     “零新冠”策略

     “零新冠”策略强调积极的新冠检测、接触者追踪隔离乃至特定地域的人口封锁,原则上可以将R的数值保持在0附近。中国上海在疫情爆发时采取的严格封锁体现了“零新冠”的防疫要求。当前国内仍有不少如何权衡防疫政策和社会成本之间的辩论,上期佳作译介《中国严格的抗疫政策对非新冠死亡的短、中期影响》探讨了中国的严格防疫政策(strict anti-contagion policies,SAP),指出SAP在中短期内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死亡,对国民卫生状况总体呈现积极影响。

     当下奥密克戎变体病毒的传播对疫情防控施加了压力,新冠委员会对多国政府作出警示,如若过早取消公共卫生和社会防疫措施,可能会导致弱势群体永远无法获得有效免疫、疫苗接种覆盖只能提供有限的保护、病毒的进一步变异并引发新的感染浪潮,以及长期的高新冠感染比例对教育、经济造成的负担。报告对新冠病毒最终发展为死亡率低的季节性流感这一预测持保守态度。

     公众对流行病控制的态度

     _

     世界各地公众对新冠疫情的态度明显不同。公众态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社交媒体以及国家领导人的行动和声明,同时也受到情绪、过往习惯、能力、便利性和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对政府的信任能够促进公众的亲社会行为。2021年发表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那些被认为组织良好、公平并且正在传播有关新冠疫情的明确信息的政府,获得了公众更高的信任②。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国家的举措以及公众的行为。松散文化下公众对社会规范较为松懈,而在紧密的文化下,公众更加遵守社交距离的社会规范,并在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时坚持隔离,从而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更大成功。社交媒体的诱导式标题和简短评论对许多社群产生了观点两极分化的影响。

     此外,人群接触流行性病毒的过往经历、对个人自由的重视、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等因素均有可能让公众对新冠疫情的措施持有不同的态度。例如西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居民于2003年经历了非典大流行,他们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积极采取了戴口罩、加强卫生和避免大型公共集会等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美洲和欧洲地区高收入国家的居民,声称新冠疫情导致的个人限制侵犯了他们的自由,由此爆发抗议活动。全球证据也表明,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较低的人群具有较高的疫苗犹豫。

     新冠后遗症与社会损失

     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的负面影响

     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指患者在感染病毒至少3个月后出现的持续症状或新症状。世卫组织提供的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的临床病例定义是:从发病后3个月出现,至少持续2个月,并且不能用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新冠后遗症可能持续、复发或缓解,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导致包括精神疾病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却不为人所知。

    

     表1 新冠后遗症具体症状

     媒体中的虚假信息

     在疫情期间,信息的高速传播、政治领导人对错误、虚假信息的故意传播,缺乏真相和适当监督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卫生部门缺乏信任的社会环境,并助长了个人意见与现有最佳科学证据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社会观念。

     这种对于官方和科学的不信任具有现实后果,且所有国家都极易受到有关流行病的虚假信息和误导。在美国,政治极右派提倡反科学的言论,反对新冠疫苗和防疫措施。关于新冠疫情的反科学言论和虚假信息还被美国国会的一些当选议员宣传。据估计,有10万至20万美国人因拒绝接种新冠疫苗并公开反抗而丧生。这场反科学运动已经全球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社会经济鸿沟

     自疫情爆发以来,社会经济鸿沟已经扩大。首先,线下工作的工人大多为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低于那些线上办公的群体。服务业工人也受到了停业的负面影响,美国38%的失业发生在休闲和酒店行业,这一差距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第二,女性在疫情期间承担了过多的社会经济负担,劳动、收入、人身安全、教育等方面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加剧。第三,18岁以下的儿童受到疫情的间接影响。在疫情期间,有195个国家的学校停课,影响了超过15亿儿童和年轻人。学校停课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如教育倒退、辍学率上升、虐待和忽视问题增加。家庭经济支持和学校保护的缺乏对女孩的影响更为尤甚,她们由此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遭受暴力、童婚的风险。第四,尽管全球有数亿工人失业,富裕家庭的净资产却有所增加,世界上最富有的10个人拥有的财富是最穷的3.1亿人的六倍多。当疫情开始时,全球主要的中央银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货币扩张,这种扩张导致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巨大增长。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新冠疫情导致了2020年2月至4月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不确定性导致了金融市场急需现金和普遍的功能失调;各国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流动性限制,造成了所谓的“大封锁”(Great Lockdown),2020年的全球产出收缩了3.1%。到2020年第三季度,随着对病毒了解不断深入,全球产出开始复苏。但是,2019年至2022年期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GDP实际年化增长低于IMF在疫情前预测的值(表2),其中,西太平洋区域、东地中海区域和美洲区域的下降幅度小于世界其他地区,美国的增长虽没有放缓,但每百万人口的累计死亡人数很高

    

     表2 IMF在疫情前对2019年至2022年年增长预测与2019年至2022年实际GDP增长率对比

     2020年,由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伴随着大量的就业损失(图1)。这些损失在新兴市场尤为严重,并且受影响的工人在年龄和教育水平方面也各不相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受就业损失的影响最小。

    

     图1 G20国家就业人口比率的变化

     为了解释超额死亡和疾病造成的社会损失,美国联邦机构设计了生命统计价值指标(VSL),以确定拯救生命措施的社会效益或未能拯救生命的代价。2020年美国每损失一条生命的VSL为450万美元,截至2022年5月底,美国每百万人中约有3900人死于新冠,VSL相当于人均GDP的70倍,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70x0.39%的GDP。VSL用货币计算的方式表现出由新冠疫情带来的社会生命损失是巨大的,而降低死亡率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同样巨大。

     这场疫情造成的长期经济损失尚不明晰。2021年,高收入国家反弹增长的力度远大于低收入国家,这表明发达经济体将回到疫情前的产出路径,而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则可能面临永久性的负产出打击。对此IMF认为,“疫苗政策就是经济政策”,世界能够越快地采取行动为其人口接种疫苗,就越有可能摆脱疫情,实现长期的经济复苏。

     主要建议

     _

     全球人民需要通力合作,在快速和公平的基础上结束新冠疫情。世卫组织、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应加紧寻找SARS-CoV-2的起源。各国应在人权和性别平等的公共卫生和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卫生系统的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与当地社区建立牢固的关系、建立强大的医疗供应链、加大对行为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投入等。除了加强卫生系统外,每个国家都应确定和完善国家大流行病防备计划,以预防和应对新出现的传染病。从全球视野出发,有必要新建一个与世卫组织保持一致的全球卫生基金,以保证每个国家(地区)在反馈需求和处理优先事项上都有强大自主权。联合国会员国,尤其是由20国集团成员国,应采用新的金融架构,扩大对LMIC的融资,以应对大流行病防备、《巴黎气候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紧迫挑战。

     - 原文信息 -

     Sachs, J. D., Karim, S. S. A., Aknin, L., Allen, J., Brosb?l, K., Colombo, F., Barron, G. C., Espinosa, M. F., Gaspar, V., Gaviria, A., Haines, A., Hotez, P. J., Koundouri, P., Bascu?án, F. L., Lee, J.-K., Pate, M. A., Ramos, G., Reddy, K. S., Serageldin, I., . . . Michie, S. (2022). 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lessons for the future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ancet, 400(10359), 1224-1280.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1585-9

     - 注释 -

     ①《柳叶刀》新冠疫情委员会成立于2020年7月,成员包括28名来自公共政策、国际合作、流行病学、疫苗学、经济学、精神卫生等领域的全球专家

     ②Han, Q., Zheng, B., Cristea, M., Agostini, M., Bélanger, J., Gützkow, B., . . . Leander, N. (2021). Trust in government regarding COVID-19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ur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during the pandemic: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11. doi:10.1017/S0033291721001306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孙奇 孙辰宁 林毓菁 罗心怡 贺雨璇

     审阅 | 金兼斌 朱姿伊

     编辑 | 罗心怡 贺雨璇 林毓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