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总结|告别2022,迈进2023
2023/1/5 22:00:00 科学传播人

    

     《科学传播人》在2022年一共发表39篇文章。这一年,我们介绍了金兼斌教授课题组在国内外发表的4篇论文及研究报告;译介科学传播前沿论文22篇;报道了2篇年轻学子的硕士论文摘要;2篇书籍导读;另有5篇学术活动报道;1篇暑期实践一线见闻。值得一提的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以“科学传播的十年探索”为主题对金兼斌教授进行专访,回顾了科学传播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历程。

     一、合作与奋进

     在过去一年中,《科学传播人》精选了金兼斌教授课题组发表的4篇研究报告及论文,与公众分享。

     包括在《科学学研究》中发表的论文《科学资本:概念、测量与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发表的论文《知识缺失还是知识自负?》;另有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中发表的英文论文《Shared Destiny in the Digital Era: Sensation Seeking, Loneliness, and Excessive Internet Us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Mainland of China》;此外,金兼斌教授也受邀在第七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启动会暨公众沟通专题研讨会上就《公众的核想象及其影响因素》一题作报告。

     这些研究对科学传播中的关键概念作了介绍,同时也描画出不同议题中传播效果的作用机制。

     点击图片跳转至相关链接

    

     《论文推介|科学资本:概念、测量与公众参与科学研究》

    

     《论文推介|海克斯科技面前,知识能提升食品安全消费信心吗》

    

     《佳作译介 | 数字时代的共同宿命:中国大陆中老年人的感觉寻求、孤独和网络过度使用》

    

     《活动速递 | 金兼斌教授在第七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启动会暨“核与公众沟通”专题讨论会上作专题报告》

     二、变革与挑战

     2022年也是深刻变革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与国内的政策转向,使得科学传播被置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舞台中央。我们紧扣时代命题,持续关注新冠疫情中的科学传播,撷取海外研究之精粹,推出爆款译介。

     我们关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人们的信任、态度与行为,译介了众多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在线焦点小组等方法展开的海外研究,验证了信息框架、信源、受众心理等因素对公众风险感知、疫苗接种等行为的影响。

    

     《佳作译介 | 推广Covid-19疫苗:信息框架、心理不确定性与公共机构作为信息来源的交互作用》

    

     《佳作译介 | 绘制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图谱》

     在中国,2022年也是新冠疫情发展的转折点,一直被激烈讨论的“清零”和“共存”最终有了结论。“后疫情时代”,我们在多篇海外权威期刊文章的启发下,总结新冠疫情的经验与教训。在中短期内,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并不会危害国民卫生状况,反而在无意中带来了巨大健康收益,而倡导个人卫生等措施也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在长期内影响人口健康。

    

     《佳作译介|中国“封城”措施对非新冠死亡的影响》

     9月14日,《柳叶刀》新冠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新冠疫情的回顾报告,对各种新冠防控策略的区别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新冠病毒起源问题也进行了阐述。在梳理了全球各国对新冠疫情的反应之后,报告呼吁全球人民需要通力合作,在快速和公平的基础上结束新冠疫情。

    

     《佳作译介|柳叶刀:新冠疫情给未来的教训》

     三、经典与前沿

     这一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科学传播的经典与前沿话题,译介了20余篇主题多元、方法创新的海外研究。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核能议题、气候变化等作为“大科学传播”方向的经典议题被持续关注。此外,应用计算传播范式、实验法的研究被大量引介,以期对研究设计的创新有所助益。

    

     《佳作译介 | 科学可视化:信息图如何影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新闻的回忆、阐释及态度转变》

    

     《佳作译介 | 比较美国和新加坡的知沟假说:以纳米技术为例》

    

     《佳作译介|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因驱动报道(2015-2019):对责任的新关注如何塑造科学传播

    

     《佳作译介 | 新闻与娱乐并非零和竞争关系:今日头条用户数据研究》

    

     《佳作译介|我是科学家,请向我提问:男性和女性科学家参与Reddit问答板块的差异研究》

    

     《佳作译介|无论性别、种族或资历,幽默对科学传播者都有助力作用》

     四、守正与创新

     金兼斌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科学传播,迄今已近30年。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科学传播将科研的理论性和传播的人民性紧密结合,为促进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发挥独特的社会功能。

     2022年10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金兼斌教授回顾了学院和团队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十年探索与发展。金兼斌教授指出,“中国学者在科学传播领域想要做出真正有意义的研究,一定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真问题,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中国本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推进科学传播的理论创新。”

    

     《“这十年”专访|金兼斌:清华科学传播的十年探索》

     时代之潮浩浩汤汤,若要落于日常学习的实处,金兼斌教授在与博士新生进行学术座谈分享时提到,当今的研究生需要持续反思如何树立问题意识,如何研究真问题,了解什么是时代给这一代博士生提供的研究工具和方法。金兼斌教授以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上篆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勉励,鼓励学生们在这个大时代,确立自己的学术抱负,去追求和开创属于自己的荣光。

    

     《以学术为志业: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金兼斌教授与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座谈分享》

     金兼斌教授课题组在今年也做出了饶有新意的尝试,与胡钰教授课题组开展联合组会,就“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进行分享与交流,以期推进深度交叉融合,在此基础上促成学术合作、促进文化及情感交流。

    

     《清新共研·联合组会回顾|第一期: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我们也在公众号中融入实践元素,课题组成员通过暑期实践这一契机,深度探访科学传播在基层的应用。生活在基层的广大农民是可靠科学知识的践行者,只有让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感知,树立正确认识,并应用于提高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那才是科学知识的最佳归宿。

    

     《一线视角|农业科技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五、让明天的科学传播更美好

     2022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在不确定性极强的大环境中,科学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也更觉身上肩负的使命重任。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见证历史的2022也终将成为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说到,“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这激励了每一个人,在已经到来的2023年中,《科学传播人》也会牢记自身的初心与使命,关注科研前线,传播科学知识,彰显社会情怀,让明天的科学传播更加美好。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陪伴与支持,《科学传播人》祝大家新年快乐!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朱姿伊

     审阅 | 金兼斌

     编辑 | 罗心怡 林毓菁 贺雨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