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概览|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
2023/3/23 22:00:00 科学传播人

    

     - 引言 -

     自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于2021年12月出版首部中国科学传播年度报告以来,国内科学传播又添新态势,《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在今年2月应运发布。该报告总结并分析了2021年中国的报刊图书、影视广电、互联网、展览科普、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政策与理论等方面情况,对中国科学传播工作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概括与评述。《科学传播人》对该报告进行摘录总结,以供读者概览2021年的中国科学传播状况。

     2021年,在抗疫常态化工作平稳展开的背景下,中国科学传播界在科学防疫中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广焦度的科学传播网络体系;媒体融合趋势造就了传统媒体先网络后报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式,全民短视频使得科普类短视频异军突起,网络科学内容供给优化、国家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相应地,传统报刊经营挑战、网络作品稂莠不齐、科学影视市场平淡等问题,对媒体、政府提出了革新技术观念、坚持科学导向、推动素质教育等要求。

     1 中国报纸与科普期刊科学传播

     2021年,中国全国报纸总印刷量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回升势头。各类报纸也各自新增和发展科学技术相关的专题专栏,坚守科学传播主流价值、助力重大科学事件传播,创新科学内容传播形式、进一步探索“报、网、号、端”多元协同的报网融合,报纸的科学传播依托报业趋势稳步发展。然而,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站或软件的头部集聚态势已是必然,部分报纸通过传播科学内容增长了影响力,但人才流失、生存空间积压等难题仍是报纸科学传播做大做深的阻力。

     2021年,科普期刊的总量较上年增加了5%,人员规模与发行量也呈现显著的规模效益分化。围绕着冬奥会等丰富的主题,不少科普期刊在栏目选题、内容发行等方面都表现出创新与优化、发挥其社会效益,代表性较强的科普期刊《农村新技术》、《少年科学画报》则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科普期刊与报纸一样,面临着新媒体发展格局下传统纸媒的经营困难。

     2 中国图书科学传播

     国民对少儿教育的关注度与要求不断提升,少儿科普百科图书成了科普图书的主力军,也是2021年少儿图书细分市场码洋比最大的门类。就科普图书整体而言,航空航天、中国地理、百科等均是畅销书聚焦的热门领域,利用短视频软件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图书直播带货的“图书直播化”也成了科普图书营销的新常态。根据抖音电商2021年报告,每天平台售出图书超过45万本,其中科普书籍成为销量同比增长最快的类目。

     3 中国广电科学传播

     2021年,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较上年提高0.10%,有声APP、微信公众号有声频道等在线音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在广播科学传播主体方面,无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云听”APP、中国科学院的“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还是果壳网的科普博客电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普有声读物,从主流媒体、科学组织到出版机构都在积极尝试有声科学读物,把握了广播科学传播的连接性、口语性、对话性特征。未来,结合H5、AR/VR等全媒体技术的广播深度融合也能进一步发挥广播科学传播的优势。

     2021年的电视科学传播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近4000期、超过2000小时的科普类电视节目扮演着绝对主力的角色,积极“出镜”、“发声”的科技工作者的增加也促进了各广电机构与科普主管部门在科普节目上的合作与创新。困于广告资金由广电媒体转向网络的现状,很难见到2016~2018年的《加油!向未来》为代表的大型科普节目,市场发育相对薄弱。

     4 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

     作为最便捷的科学传播方式之一,互联网科学传播在我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短视频通俗化促进了网民参与并传播科学相关作品,专业机构进驻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科学内容权威性,知识类视频实用化、大众化趋势显著,科普品牌多渠道打通科学传播新媒体矩阵。针对互联网固有的原创作品受侵权、作品科学性稂莠不齐的问题,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还需在科学审核、保护版权、精品项目打造方面谋求进步。

     5 中国电影科学传播

     在2021年中国影视行业回温的大背景下,鼓励科幻影视作品的政策对中国电影科学传播起到指导与促进作用,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科教片、纪录片的跨平台展映极大提升了作品的传播效果。代表作品方面,《三体》电视剧、《流浪地球2》等根据知名IP拍摄的影视作品的工业化制作也是科幻影视投入上涨的体现,其在2023年的票房、口碑表现也是近两年国内科学影视市场的一大亮点

     6 中国展览与科普活动科学传播

     受疫情的影响,2021年的中国展览科学传播由线下展览转向线上,多馆联动展览也成为常态,部分科技馆开发出结合音视频、游戏、慕课等形式的复合型展览,在bilibili、微信等第三方平台进行内容投放。量子科学、碳中和、航空航天等2021年时新热点也是许多展览的主题。在科普活动方面,不同政府部门与科学组织于2021年首创或发展了“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院士专家巡讲、香山科学会议等群众性或专题性科普活动,形式多样的交互体验方式也深受公众欢迎。

     由于我国科学展览和科普活动起步较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原因,展览资源东西失衡、城乡落差大、“重展轻教”的问题仍客观存在。

     7 中国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政策

     随着2021年“双减”政策的提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实现了“十三五”阶段义务教育建设要求的科学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科竞赛活动发育稳定。在高等教育方面,不管是科普硕士的就业还是科学传播人才的职称评审,在高校、企业、政府各方的实际情况限制下仍有探索与上升空间。

     中国科学传播的政策工具通常可分为供给型、环境型与需求型三类,分别对应政府对科学传播的物质或信息资源、软硬环境建设与政府或市场需求的支持或协调规划。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订、“十四五”期间的税收通知均添加了对科学传播活动和科普设施的税收优惠,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在四川、天津等地相继落地。未来,科学传播政策须在法律法规、协同生态、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等方面力求完善。

     8 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

     科学传播理论是中国科学传播的重要基础。2021年的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可概括为5大研究主题,分别是新媒体与健康传播、哲学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科学传播学、科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建设、科普场馆、科普游戏。报告指出,新媒体兴起下,科学传播理论应正视科学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向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分化,同样也需要关注到新媒体平台上的科普网红现象,在发挥平台的大众性特点的同时,不要忽视互联网舆论和不规范内容分发可能造成的影响。

     - 总结与反思 -

     回望2021年,中国科学传播的以下三个趋势或现象愈加明显:一是报刊、电视节目等传统新闻媒体传播效用的弱化难以逆转,在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科学传播逐渐转向融合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二是社会整体科学普及内容的生产规模扩大与形式丰富,虽达成了面向更大群体的科学传播效用,但内容稂莠不齐的现象仍客观存在;三是持续高效推动科学传播事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完善STEM教育体系、出台相应的职称政策或其他制度非一蹴而就,其结果仍需未来若干年的检验。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孙奇

     审阅 | 金兼斌 朱姿伊

     编辑 | 罗心怡 贺雨璇 林毓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