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译介|做科普的科学家难道不是正经的科学家吗?
2023/3/30 22:00:00 科学传播人

     导读

     上个世纪,天文学家及科普明星卡尔·萨根(Carl Sagan)由于热衷于参与科普活动,他的公众影响日益增长,然而萨根却遭到了科学同行们的排挤和耻笑,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在20世纪60年代没能得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职,又在90年代被美国科学院拒之门外。之后,科学家由于参加科普活动而得到同行负面评价或者污名化的现象被命名为“萨根效应”(Sagan Effect)。

     近年来,国家和科学界呼吁科学家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传播,放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效应。然而,“萨根效应”仍广泛存在于科学家群体,他们担忧花太多时间参与科学传播可能会对自己的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不利。相较于西方,尽管中国政府和科学界广泛呼吁科学家参与,但是中国科学家仍被认为是“不热情”的。我们想了解:在中国,“萨根效应”是否以及如何阻碍了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如何破解“萨根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发表在Science Communication上的The Sagan Effect and Scientists’ Public Outreach Participation in China: Multilayered Roles of Social Norms and Rewards一文,通过一个多重中介模型,揭示了中国科学家参与公众科学传播的意愿及其多重影响因素,为理解科学家与公众沟通动机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分析,同时也为促进中国科学家更积极地参与公众科学传播提供了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

    

     陈安繁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特任副研究员。

     研究兴趣:计算社会科学、政治传播、科学传播。

    

     张幸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

     研究兴趣:危机传播、科学传播。

    

     金兼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兴趣:(新)媒介使用和效果研究;科学传播;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编辑出版。

     1

     研究缘起

     (一) 什么因素影响了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

     公众科学传播(Public Outreach),也称为公众触达,通常是指科学家将他们的科学研究或更广泛的科学概念转化给科学界以外的公众,被认为是化解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质疑和担忧、增进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和支持、促使科学被纳入政策制定的关键举措。

     影响科学家参与公共科学传播的重要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过往参与经历以及行为理论中的社会和心理变量等。研究发现男性、年长和学术地位较高的科学家更有可能参与公共科学传播。其次,曾经参加公共传播活动的经历也是一个有效预测未来行为的指标。此外,当科学家对参与科学传播具有效能感和积极态度,或持有积极的社会规范时,他们更有可能参与其中。其他相关的心理因素还包括对公众的责任感、缺乏公共知识有害论以及萨根效应。最后,缺乏时间、资金、培训和机构支持等实际因素也可能影响科学家的参与。

     (二) “萨根效应”是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阻碍

     “萨根效应”是科学家群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假设,该假设认为参与科学传播不利于科学家自身的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其命名来源于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他在国家科学院的提名和在哈佛大学的终身职位申请均因他广泛参与科普活动而被拒绝。实际上,萨根的学术成就与那些很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科学家相当甚至更为杰出。实际上有不少研究已经证明了经常参与科普的科学家与鲜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科学家,在学术成就上并不存在差异。因此,“萨根效应”被用来指花太多时间向广泛的公众介绍科学研究所导致的“污名化”。“萨根效应”可能会引发科学家的担忧,并被内化为消极的个人规范,进而阻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换言之,那些曾因参与科学传播而损失学术名誉和同行污名化的科学家未来会更少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影响最近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社会所共享。

     (三) 积极的社会规范和奖励可能缓解“萨根效应”

     根据规范激活理论,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可以被整合到个人规范中进而影响个人行为。早期研究表明,描述性规范(Descriptive Norms, 即科学家是否相信他们的同事会参与科学传播)能够正向预测科学家的参加意图。而在近期的研究中,描述性规范和主观性规范(Subjective Norms,即科学家是否相信他们的同事支持自己参与)对科学家参与行为的促进作用说法不一。

     此外,奖励(Rewards)被认为是另一组驱动行为(及意图)的重要因素。其中,内在奖励(Intrinsic Rewards)是基于个人能力的心理奖励,例如“个人满足”、“自我发展”和认为科普工作是“兼具有趣性和挑战性的工作”。而外在奖励(Extrinsic Rewards)是有形的激励,包括“薪酬、晋升、福利”等。组织行为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内在奖励是更为基本和恒久的动力,通常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并且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而外在奖励相对而言缺乏这种持续的动力,并且有的时候会产生“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例如外部奖励的减少会产生惩罚性效果。已有研究检验了两种奖励和科学家参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很少有研究检验消极的个人规范在这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四) 中国科学家的科学传播

     尽管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学传播,但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的参与率仍相对较低,他们也因此被描述为“不热情的科学家”。他们更重视科学出版、同行认可,却不将科学传播视为他们的职责。虽然在某些研究中中国科学家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科学传播参与意愿,但他们的实际参与率较低,并且更倾向于在草根和私人活动中进行非正式传播。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工作者和更复杂的社会环境,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调查研究。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大都是描述性的,未能考虑各类障碍和驱动因素影响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复杂机制,因此本文在西方主导的研究领域中可作一些重要补充。

     2

     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讨论,该研究提出7组假设和研究模型(如下图所示):

     研究假设1(H1):负面经历与参与意向呈负相关。

     研究假设2 (H2):负面经历与负面的个人规范正相关。

     研究假设3 (H3):负面的个人规范与参与意愿呈负相关。

     研究假设4(H4):积极的描述性规范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呈负相关(a),与参与意向呈正相关(b)。

     研究假设5(H5):积极的主观规范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呈负相关(a),与参与意向呈正相关(b)。

     研究假设6(H6):内在奖励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呈负相关(a),与参与意向呈正相关(b)。

     研究假设7(H7):外在奖励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呈正相关(a),与参与意向呈负相关(b)。

    

     图1 研究模型

     基于以上模型,其机制中可能存在间接影响。因此,该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1(RQ1):消极经历是否会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对中国科学家的科学传播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研究问题2(RQ2):(a)积极的描述性规范和(b)积极的主观规范是否会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对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研究问题3(RQ3):(a)内在奖励和(b)外在奖励是否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对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3

     研究过程与结果

     本次收集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最大的非政府科学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在2019年7月组织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在剔除无效样本后共保留8533个有效样本。除了因变量和自变量,本研究还测量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即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并将资历、行政职位、专业和过去参与情况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研究发现,消极经历与参与意图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消极经历和消极的个人规范、消极的个人规范与参与意图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因此拒绝H1,但支持H2和H3。此外,积极的描述性规范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参与意图之间无显著相关,因此,H4a得到支持而H4b被拒绝。同样,积极的主观性规范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呈显著负相关,但其与参与意图之间无显著相关,H5a得到支持而H5b被拒绝。内在奖励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参与意图呈显著正相关。因此,H6a和H6b都得到了支持。而外在奖励与消极的个人规范和参与意图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H7a得到支持而H7b被拒绝。

    

     图2 经路径分析后的研究模型

     中介分析的结果表明,消极经历会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对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负向间接影响(RQ1)。而两种积极的社会规范会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对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RQ2)。此外,内在奖励会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对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而外在奖励则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对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负向间接影响(RQ3)。

     4

     结语

     本研究阐释了科学传播中一个长期存在但未得到充分探索的假设:“萨根效应”是如何通过消极的个人规范间接抑制科学家的科学传播参与行为。研究证实了中国背景下存在于科学家之中的萨根效应,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本研究中,“萨根效应”阻碍科学传播并非是受到科学家消极经历的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激活相关的消极个人规范而间接降低了其参与意图。此外,本研究还证实了积极的社会规范和奖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萨根效应”的破坏性作用,提升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在奖励过去被认为会强化消极的个人规范,但是在推动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方面却被证实有积极作用,这说明外部奖励作为中国科学传播的制度性设计构件,有其存在的必要。

     原文信息

     Chen, A., Zhang, X., & Jin, J. (2023). The Sagan Effect and Scientists’ Public Outreach Participation in China: Multilayered Roles of Social Norms and Rewards. Science Communication, 45(1), 12-38.

     译介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张萌萌

     审阅 | 金兼斌 朱姿伊

     编辑 | 林毓菁 贺雨璇 罗心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传播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