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光9万积蓄充话费,疯狂攀比啥心理?
2021/10/8 19:40:58 科学辟谣

     划重点

     ★“攀比”是人类的本能,是人们认识自我的基本方式。★青春期孩子通过外界评价认识自己,所以更易攀比;随着自我成长,人的攀比心态会普遍降低。★适度“攀比”能给我们带来动力,提升自信心,并增强相关认知能力。★建立“自评”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外界评价,消除负面影响。

    

     最近,河北邯郸的李先生加入一个群聊,群友晒话费余额,他也忍不住加入其中,结果控制不住自己,把几年打工的积蓄都充了话费,“怒”充话费九万多。只因攀比心态作祟,就闹得自己倾家荡产,让人唏嘘。

     那么我们为什么难以控制攀比的冲动呢?攀比行为有正向意义吗?我们该如何与攀比心态良好相处?这篇文章将告诉你答案。

     01

     为什么攀比是人类的本能?

     你也许认为攀比仅源于内心的虚荣,但是,社会比较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助力自我认知

     伦敦商学院的行为组织学教授托马斯·穆斯维勒提到:“社交比较,也就是和别人做对比,是我们用来认识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不擅长什么。”社交比较并不是刻意进行的,只要我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会自发进行。 社会攀比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是当我们还年轻或脆弱的时候。研究发现,我们所有人每天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社会比较。这种技能自儿童期开始出现,于青春期达到顶峰。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人的大脑里有一组和奖赏有关的神经元,这组神经元在青少年时特别活跃。所以当青春期的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关注,得到肯定和认同的时候,大脑里负责社交奖励的区域就会释放多巴胺,他们就更快乐。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所以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理论上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比较造成的影响应该是越来越低的,但是也有较多的成年人仍处在“永恒青少年”的状态,依赖于借助攀比获得自我定位,前文中充9万话费濒临破产的李先生就存在着这种认知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攀比心态蔚然成风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出现。信息化社会带来的高度互联加剧了人们之间的比较。过去信息流通没那么方便,就算有人取得了很厉害的成绩,传播也是有限的。但现在只要打开社交媒体,立刻就能得到各种信息。

     此外,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刚和男朋友吵完架,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人秀恩爱;刚被解雇,就看到别人发微博说换了个好工作,这些信息都不是针对你发的,却给你带来了不必要的“自尊损伤”,激活了内在的攀比动机。 02

     攀比也有价值?社会比较的正向作用

     常言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就像适度的压力是好事一样,社会比较也是有价值的。

     以“上行社会比较”为例,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可以产生良性压力,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让人紧张、积极起来,进入战斗姿态,从而让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只有当 “上行社会比较”引发的是持续的焦虑和挫折感,那就需要小心了。

     相反,与表现不如自己的人开展“下行社会比较”则成为了我们寻求自信的常见方法,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就是使用了向下比较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于“下行社会比较”获得的自信并不稳定,且常会诱发“达克效应”——也就是产生了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则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

    

     攀比还可以反向增强内侧前额叶功能。科学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认知和自我归因的过程。它是包括自我了解在内的元认知功能的核心大脑结构,负责与风险和恐惧处理有关的功能,还负责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和决策的产生,衡量某件事情的利弊并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做。

     由于开展社会比较需要对自己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并且能够客观地评估周遭的情况,社会比较可以激活内侧前额叶的网状通路,达到增强大脑相关功能的效果。

     03

     建立“自评”路径,对冲攀比心态

     新闻中,头脑冷静之后的李先生对自己的攀比行为后悔不已,可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却很难弥补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做好哪些心理建设,以免成为“攀比心态”的受害者呢? 也许,你可以考虑建立“自评”路径。受制于攀比心态的人须不断通过和他人比较,以及在他人那里获得肯定和积极评价——如评分、排名体系、老师家长的夸奖等——来获得稳定的自尊。我们把它叫做“他评”途径。一个看重“他评”的人,外界的负面评价,对他就会成为挫折和伤害,引发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启动本能中大的“战”或“逃”反应进行自我保护,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更加容易为了得到外部认可陷入攀比的陷阱。

    

     获得自尊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即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想实现什么。我们把它叫做“自评”途径。一个看重自评的人,比较在意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人的看法和跟他人的比较,在“我”的评价体系中相对不那么重要。例如,我学习知识的满足感来自学到知识本身,并不来自他人的赞扬,也不在于赢过他人。

     对这种人来说,“我”的人生目标是重要的,别人对我的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提给我的意见和建议说得对不对,对我的人生进步有没有益处?明确“你自己”的目标,是赶走你脑海中的虚拟观众和虚拟评论员的最有效方法。 试想,如果我们在面临竞争性的场景时,多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比较能让我进步吗?”也许就可以保持冷静,避免充值9万话费一类冲动攀比行为了。

     作者 | 唐义诚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编辑 | 丁崝责编 | 高佩雯

     参考文献

     [1] Helmut, Appel, Alexander, L, Gerlach, & Jan, etal. (2016). The interplay between facebook use, social comparison, envy, anddepression.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 Cramer, E. M. , Song, H. , & Drent, A. M. .(2016). Social comparison on facebook: motivation, affective consequences,self-esteem, and facebook fatigu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4(nov.),739-746.

     [3] Richard, H., Smith, Chester, A., & Insko.(2016). Social comparison choice during ability evaluation.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本文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你可能还想看

     ▽

    

     狂犬病一旦发作,真的必死无疑吗?

     拍一张和野生动物的亲密合照,究竟有多危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辟谣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