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24 年被称为“寡妇年”?真的不宜结婚?
2024/4/1 科学辟谣

    

    

     作者:孙正凡 天文博士 科普作者

     审核:王弘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院副教授

    

     流言

     今天,热搜上冲上一条古老的民间传言:2024 年龙年是“无春年”、“寡妇年”,不适宜结婚。

    

    图源:微博截图

    

     分析

     先说结论:这当然是个荒诞的说法,古人绝望地想从一切迹象里预言未来,包括天文历法,从而诞生了“寡妇年”这种荒诞的说法。

     不过虽滑稽却可稽查——所谓“无春年”,是指农历一年里没有立春节气,就像公历 2 月有没有 29 日一样,只是一种历法法则决定的一种现象,跟其他事情没有什么关联。

     “无春年”只是

     农历和阴历的巧合

     翻开日历,大家会清楚地看到公历 2024 年明明是有立春节气的,怎么说“无春年”呢?

     注意,所谓“无春年”指的是农历下一年,即甲辰年没有立春。公历 2024 年的立春是 2 月 4 日,仍处在农历的今年,癸卯年。

    

     这里我们要区分公历年份和农历年份。先翻开日历看看几个决定性的时间吧:

     2024 年 1 月 1 日(元旦),癸卯兔年十一月二十;2024 年 2 月4日(立春节气),癸卯兔年十二月二十五;2024 年 2 月 10 日,甲辰龙年正月初一(春节);2025 年 1 月 1 日(元旦),甲辰龙年十二月初二;2025 年 1 月 29 日,乙巳蛇年正月初一(春节);2025 年 2 月 4 日(立春节气),乙巳蛇年正月初六。

     公历 2024 年从 1 月 1 日元旦到 12 月 31 日,共计 366 天,包含立春,也包含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农历甲辰年是从正月初一(2024 年 2 月 10 日)到十二月二十九(2025 年 1 月 28 日),共计 354 天,没有了立春节气。

     每19个年头里

     就有7年是“无春年”

     首先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中国农历不是阴历,是阴阳合历。

     阴历是只用月相周期记月份,一年只有 12 个月的历法,比如伊斯兰教历。

     阳历是只使用太阳运行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是以 365 天或 366 天作为一年的历法,比如公历。

     阴阳合历要在月相周期和太阳运行周期之间取折衷,农历取月相周期为一个月(29 天或 30 天),又以闰月(多一个月)来调节年的长度。也就是说,平年 12 个月 354 天,闰年 13个 月 384 天,从而使多年平均长度等于太阳运行周期。

     所以虽然古人也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实际上中国古代从来没有用过一年 365 或 366 天。

     年年岁岁,岁在古代天文里指的太阳运行周期,精确一些数值是 365.2422 天。古人把它分成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 15 天左右,又分一气为三候,共七十二候。所以二十四节气也是阳历,农历中必不可少的阳历成分。

     这样我们手上就有了三个东西:

     1、节气——观测太阳可以得到;2、月份——观测月相变化可以得到;3、年——这时问题就来了,什么时候开始一年?

     虽然立春被视为四季第一个节气,实际上天文学家制定历法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冬至。不是别的原因,是容易观测——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尤其是正午的时候阳光投下的影子最长。为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农历规定冬至所在的月份定义为 11 月。

     冬至和立春相隔 45 天。冬至日在 11 月月初,立春一定在下一年大年初一之前;在 11 月月尾,没有闰 11 月或闰 12 月的话,立春则一定处在大年初一之后。

     以这次无春年为例,癸卯年冬至为 11 月 10 日, 45 天后的立春就只能在癸卯年腊月 25 日。而甲辰年冬至为 11 月 21 日,这就使得 45 天后的立春只能在乙巳年正月初六,造成了甲辰年的“无春年”。

     立春节气的循环周期是 365 天,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平年)或 384 天(闰年)。由于周期天数差异,其实无春年是很常见的现象,每 19 个年头里有 7 年是“无春年”,7 年是“两头春”,5 年单立春。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

     “无春年”不吉利?

     天文学家看重冬至节气,社会上却更看重立春节气,因为它是春天里的第一天,也是古代的春节,又称“开春”。

     它很重要,我们古代的元旦也就是今天的春节(正月初一),就是在立春前后。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

     可是由于农历这种“阴阳合历”双轨制里的不和谐之处,必然会导致“两头春”“无春年”的出现。为啥古人会认为“无春年”不吉利呢?

     这是基于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即渴望对未来的预测。对于古人来说,日子要比我们艰难得多。战争、饥荒、水旱灾害,甚至诡异的日食等现象,都显得神秘无解。

     所以上至朝廷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迫切地希望能够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战争能否取胜,年景收成如何,有没有什么威胁发生。在这种心理下,能够提前制定历法的天文学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外衣,被寄予了“预测”的期待——古代的占星术就是这样诞生的。

     “立春”这个节气,是春季开始的标志。“开春”之后,就该准备下一年的各项大事了,皇帝要祭祀神灵,农民要耕地。可是你说诡异不,如此重要的立春节气,在某些年份里竟然会消失,它的缺失会不会成为新的一年不幸的根源?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无春年”即被贴上了“寡妇年”“不吉利”的标签,尤其可能不利于婚姻大事,甚至一切跟生育生产相关的事务。

     但实际上,天文学给出的日历,也只能帮我们数数日子,知道年月日应该怎么计算,它不带有任何预言功能。

     假如我们把年月日的定义略作修改,那么“两头春”和“无春年”现象就可能不存在了,比如修改农历,提前一个月过年,让每年的立春都落在这一年的一月尾二月头,那每年都有“春”了。

     或者像宋代科学家沈括提议的,废除“阴历”日期,按 24 节气定为 12 个月,规定立春就是正月一日,实际上完全改为阳历,那每年第一天也就是“春”了。

     因为种种原因把某一年看作晦气不祥,实在是毫无必要。毕竟,每个新年都是值得期待的日子。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者丨孙正凡 天文博士,科普作者 审核丨王弘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院副教授策划丨林林责编丨林林 何通编辑|王缇 刘严瞳(实习)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转载引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你可能还想看▽

     补硒有助于清除HPV?

     《2023年度下半年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辟谣榜》发布

     无痛分娩影响宝宝智商?打还是不打?专家一次理清!

     关注科学辟谣,你也能给流言迎头痛击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辟谣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