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武术史上的谜团:武科考试的秘密
2022/5/31 17:00:00 时代光华出版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加★星标★
添加小助理微信:sdgh2020进群领取福利

· 本文节选自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
中国武科考试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除文试外还有武试,又称“武举”“武科”。
武举历经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共绵延了 1200 余年。武举取士,始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唐代武举仿文进士科,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只考武艺不考兵书。
宋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年一次的武举制度体系,设立了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级考试程序。考试科目有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等,其中以步射、马射为主。同时增加了程文(即文科)考试,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
自从唐代创立武举后一直时兴时废,元代及明代前期都不设武举。
明代天顺八年(1464 年),正式开武科。弘治六年(1493 年),明孝宗朱祐樘颁发《武举格》(格即条例),规定每六年举行一次武举考试;弘治十七年(1504 年),改为三年一次。此后逐渐形成明代武举的生员试、乡试、会试、殿试程序。明代武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崇祯四年(1631 年)开始行殿试,钦定一甲三人,自此始有“武状元”之称。
明代的武举,不如文举高贵。即使考取功名,能否升迁关键看军功(打仗立功)。清朝更明确规定,文科举是做官正途,科举以外为杂途。
清代武科考试级别、过程和考场规定等,都与文科相同。为区别于文科,均加“武”字,分别称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
刀马弓箭玩得再好,难敌洋枪洋炮。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隆隆枪炮声中,武举制度被宣布终结:“以武科所习硬弓、刀、石、马步射无与兵事,废之。”
成都北较场的武乡试从此成为残梦,只留下哀婉竹枝词让人凭吊:“茶瓜买向平芜坐,演武厅前话夕阳……”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延续近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寿终正寝。
武科考试的四个等级
武科各级考试同文试相同,也分四个等级进行:先在县、府考武童生、武秀才,再到省城乡试考武举人,最后上京参加皇帝主考的会试及殿试。
每年农历二三月,各州县的考生(年龄从十七八岁到四十来岁的都有),骑着骏马身背弓箭、腰佩刀剑,雄赳赳气昂昂从四乡八土进县城考武童生。各州县较场坝里,考试分三场,一、二场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
较场内设有三个木桩箭靶,第一场考骑射:考生们骑上马去跑马射箭,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两箭中靶为合格(否则不准参加第二场)。

图 1 清代典籍中武举考试“骑射图”
第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就是平地射箭,九发三中为合格。
技勇,主要是测力气,一共三项。头项是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弓为准)。
第二项舞大刀(刀分 120 斤、100 斤、80 斤三号,要高举并表演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项是拿石墩子,石墩专为考试而备,为长方形,两边有可用手指头抠的凹窝;头号300 斤,二号 250 斤,三号 200 斤。还要求考生玩些花样:将石墩提至胸腹,再将石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称为“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20 世纪 60 年代我听王师爷说:那时考场中常发生“瘟猪子”考生石墩落地,把脚背砸成“烂蹄花”之事……
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图 2 清末武科考试拿石墩子
可见那时膂力很重要,这就是武林界常说的“一重降十会,力大胜三分”。
武科考试中的奇闻趣事
闹剧般的命运——大西国武状元张大受
根据大量史料分析,大西国在四川确实可信的应有三次科考:
甲申年(1644 年)农历十月(乡试、会试联合考试);乙酉年(1645 年)农历八月(乡试、会试联合考试);同年农历十二月(增补“特科”考试)。
关于大西国首次科考情况(人数、状元人名),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计六奇(1622—?)生动地叙述了科考中的闹剧(以下除极个别字句略处理成白话文外,基本上如实照录史料):武状元张大受,成都华阳县人,年未三十;身长七尺,颇善弓马。
群臣为讨好张献忠,争先恐后进表疏称贺:“真乃奇士,古今所未有。”张献忠欢喜不胜,赏赐金币、刀马至十余种。次日,张大受入朝谢恩。次早,张大受复入朝谢恩;诸臣复再拜贺。张献忠大悦,特召画家为张大受画像,又大宴群臣尽欢。张献忠复赏赐美女四人及佳宅甲第和家丁二十人。
次日,献忠坐朝,文武两班方集,鸿胪官唱唤:“新状元午门外谢恩。”张献忠忽皱眉说:“这驴养的,咱老子爱得他紧。但一见他,就心上爱得过不得,咱老子有些怕看见他。你们快些与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来见咱老子。”
诸臣承命,即刻便将张大受绑去杀之。
张大受中状元后三天被杀,是中国武举史上最短命的一个武状元。
顾山贞在《蜀记》中,记载了科考后的另外一个悲剧:
探花熊某,是什邡县老童生,年近六十岁,对策中有:“西蜀一隅之地,游其中者如井底蛙,不足与大有为。”张献忠见了大怒,吼道:“这老狗嘲笑老子是井底之蛙。给老子剐了。”
其实,熊某的本意是祝愿张献忠一统天下,不可得蜀后就骄傲自满,不想却自寻死路。
以上记录的大西国第一次科考,在中国科举考试史上最具闹剧色彩。
这不仅说明张献忠喜怒无常,还反映出他对优秀人才既想利用又严加防范的矛盾态度。

清代109次武会试及武官品级
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1646 年)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截止,一共进行了 109 次,比文科少了 3 次。也就是说,武科应当总共产生 109 名武状元、109 名榜眼和 109 名探花,总计武科前三名(鼎甲)应是 327 名。但现在有记载可考的武科三鼎甲是 293 人,其中有籍贯可考者 267 人。109 名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确知其籍贯者只有 95 人。这 95 个籍贯清楚的武状元中,直隶最多,共 28 名,山东 13名,浙江 8 名,江苏 7 名,河南、山西各 5 名,广东、甘肃、福建、顺天各3 名,江西 2 名,陕西 2 名,京卫 2 名,四川 1 名,贵州 1 名。此外,汉军旗 6 名,满军旗 3 名。
四川在清代只出了一个文状元骆成骧和一个武状元彭阳春。原因是四川在明末清初遭受了损失,适合文武科举的人才相对减少。
清代规定:“武职以行武出身为正途、科甲次之”,故武科地位不及文科。武举人一二等充任营千总,三等充任卫千总。武进士的地位相对较高,除挑选侍卫外,可补参将、游击、守备等官。
《清史稿》记载了武科进士的具体待遇: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初制,一甲进士或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及蓝翎侍卫,营、卫守备有差。
这里略作解释:按清代兵制,驻各省武官最高统军官叫提督(正二品),下设镇(总兵,从二品)、协(副将,正三品)、营(参将从三品、游击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守备从五品)、汛(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四级,逐级统属。
文武官员虽然为同一品级,但是论地位,武官仍低于文官。例如,率领四五百个士兵的正七品把总,决不能和正七品、人称“父母官”的县令相提并论。
武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由各省乡试后取中的武举人参加。会试在九月,凡武会试中试者,均可参加当年的武殿试,再经殿试后即可中武进士。
清代一共进行了 109 次武会试。每科参加武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进士录取额大约在十几人中取一名。武举人会试即使落第,按规定也可到兵部注册,依据个人成绩分为三等,授予武职。
武举试子最怕内场考文
在清代,四川考武举之地在成都北较场(原成都军区机关所在地)。邻文殊院一侧平时冷清,而乡试时设“武棚子”,市民到时游乐观看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成都竹枝词》中收录的《锦城竹枝词》中说:“‘北较场’考武举人,‘文殊院’侧武棚邻。闲时芳草行刑处,秋夜萤飞讶鬼磷”。诗作者自注:“武生每到科场年进省,操演处各武棚子,自‘文殊院’至‘北较场口’,比邻而居……”
四川武乡试每届录取人数,大致为 61 人。
武林好汉们不怕考武,最怕的是第三场考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考试)。最初是考策、论(“策”相当于问答题,“论”要求根据《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古代兵书,按试题写篇议论文)。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谈到武举考试情况。
有年他当顺天府乙酉科武乡试的主考官。考生文化水平很低:“ 其策有极可笑者”;还有把“一旦”二字当作“ 亘 ” 字,“丕”字又当作“不一”两个字……原来武人带进考场作弊的“夹带”小本,字画甚密(当时是竖排文字),武人文化低,不能分析,所以抄错。

图 3 四川考武举之地在成都北较场,乡试时设“武棚子”,市民在游玩时观看,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武生雇用“枪手”替代进场考试已成了顽疾。乾隆九年(1744 年)的武科考试,四川巡抚纪山密令手下考试时“遍行稽查”。结果一下子就搜拿到藏在考场内的郑思诚等 25 个“枪手”,当即审讯“按律分别咨革治罪”。
第二天第三场考试时,在 1117 名武生内,又搜出挟带作弊书籍的杜芳、陈廷仪、夏应鹤三个武生。纪山下令将这三人“枷号贡院门首,候满日发落”
嘉庆皇帝时,考虑到这些“武棒槌”考策、论牛头不对马嘴,弄虚作假总是难免,干脆废除了策、论,只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仅百字左右)。所以内场考试已名存实亡。
武人被视为鄙俗和考官戏弄武生
中国历来重文轻武,武人被士大夫视为鄙俗。清代,文科殿试揭晓后,新科进士姓名要刻在进士题名碑上(这些碑至今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如今要查找某地区历史上的文进士,比较容易。
而武科既无题名碑制度,也很少有专载其事其人的书籍。所以现在研究武术史,要查找一个地区的武举人、武进士,非常困难。
在待遇、仕途发展等方面,武科远不如文科。武科状元、榜眼、探花,往往只能在军队充当中下级军官,能进入权力中枢的凤毛麟角。而文状元出将入相者,不胜枚举。
四川近代著名学者任乃强,曾叙述考官蔑视、戏弄武生之事:我的父亲是个武秀才,担任过武学教师。武秀才与文秀才,皆由文学台考取。学台全是文官,对武考极其轻视。清末,瞿鸿机(慈禧太后的宠臣)作四川学台时,厌恶应考武生。每临试场,随意点几个人的名字考试便罢。未点名不得应考,纷纷控诉。他乃捉弄武生,忽然传牌宣布在某处点考,待武生齐聚候点时,他点了十来个人考试后,又宣布改在某处点考,如此捉弄若干次。武生步行奔跑衣冠零乱,呼吸急促,仍多不得点名入试。相与大怒,夺取卫士刀、矛、弓、矢,奔向学台。瞿惶惑逃避……我闻张表方(即张澜)先生言其如此,其事出在保宁(今阆中)……举此事,可以说明清末武科被儒士轻蔑的一般情况。
如今,一些文章往往套用文科举的功能和评价,对武科举历史人物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有过分拔高的倾向。学者研究武术史,应当注意这种“文武偏差”,不能让严肃的历史研究,走向轻佻和媚俗。
- END -
推荐阅读
破解中国武术史的最大“谜团”
——巴蜀武术天下奇
本书特别顾问:
四川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 刘绥滨
尘封史料、口述史、珍贵老照片、严谨学术注释
多角度地研究披露中国武术文化之真实历史风貌
史学界、体育界、武术界“大咖”热情推荐
剖析巴蜀武术,披露中国武术珍稀历史细节
文图并茂、雅俗共赏,极富收藏和阅读价值

▲ 识别上方二维码,购买图书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助手微信
进群领取不定期送书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巴蜀武术天下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代光华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