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日记里感谢的董宇辉,又被罗永浩的一条朋友圈刷屏了...
2022/6/21 17:30:00 时代光华出版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加★星标★

     添加小助理微信:sdgh2020进群领取福利

    

     作者: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在直播间,董宇辉流泪了。

     一个多星期前,他的一段双语带货视频,将「东方甄选」直播间推上热搜。

     有人说看他直播,像是上了堂课,下单则是知识付费,还附送产品。

     有人说暑假要把孩子焊在他的直播间。

     有人说躲过了李佳琦薇娅,没躲过董宇辉。

    

     带着新东方艰难转型的俞敏洪,发微信向这个29岁的男孩表达感谢、鼓励。

     罗永浩在朋友圈发文:请记住董宇辉这个名字。

    

     董宇辉火了。

     新东方的直播间也火了。

     但在直播间,董宇辉流泪了。

     那天,上架的产品是火锅底料,他提到了自己的前同事们。

     “我吃过最开心的一次火锅,是和他们一起。”

     “我很想他们。”

     “我至今没有解散那个同事群,即便现在已经没有人说话了。”

    

     哽咽片刻,董宇辉为自己的失态连连道歉。

     平复心绪,为自己鼓劲。

     继续侃侃而谈。

    

     其实很长时间,董宇辉都是这样一路扛过来的。

     遇挫,有崩溃,也有难掩的脆弱。

     又一次次重整行囊,拂去尘土,再度出发。

     和我们一样,他出身平凡,甚至贫寒。

     但他用数年的坎坷和高歌写下一个故事:

     普通人家的孩子,要努力活成一棵麦子。

     01

     陕西渭南农村,骄阳下,庄稼户们把腰弓成90度,除草、收割。

     远远看去,那些身影仿佛凝固。

     那是董宇辉出生的地方,种地是他父母的日常。

     少年时代的很多个日夜里,董宇辉是自卑着度过的。

     因他“出于农村”,也因“身材矮小、头又大又丑”。

     但有年,董宇辉不小心摔断了腿。

     一连数日,母亲不重样地为他炖汤,悉心照料。

     从那时候,他在心里告诫自己:

     为了家人,他不能颓废地生长,他得为自己负责。

     上初中,董宇辉第一次英语考试成绩倒数第一。

     老师夹枪带棒地嘲讽,却不知道在农村读小学的他英语是零基础。

     他拿着唯一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料——课本和试卷,没日没夜背得滚瓜烂熟。

     初二,就从班级倒数考到年级第一。

     上大学,他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读了梦寐以求的英语专业。

     从大一就勤工俭学,自己养活自己。

    

     他跑去给外国人做导游。

     一个冬天的深夜,因为钱不够,他结束工作走了半程路回到学校。

     结果宿舍大门紧闭,怎么叫也叫不开。

     为了省60元打车费,他又从学校走到市区。

     掏出压扁了的面包和牛奶,边走边吃,边吃边想:

     “我不能玻璃心。

     我能想到,父母种地受过的苦,比我多得多。

     他们没抱怨,我也没资格抱怨。”

     走至市区,天已大亮,他继续带着外宾去兵马俑、大雁塔。

     许多年后再想起那个夜晚,董宇辉说,他记住的是满天星光与一路歌唱。

    

     这是一棵麦子,开始生长:

     在泥土里,其貌不扬。

     伴着秋霜种下,成长时则遇寒冬。

     但他不屈不挠地长。

     因为熬过了严寒,就不再惧怕风霜。

     02

     快毕业,董宇辉得到3个工作机会。

     一家手表企业,一家汽车企业,另一个,就是新东方。

     犹豫间,他回了趟老家。

     父亲问他:“你把很贵的手表或汽车卖给富人,你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

     教书育人,去影响更多人,才是真正活得有价值。”

     那是麦收时节,父亲刚从地里回来,擦着汗。

     董宇辉突然就明白了自己过去的坚持和未来的方向。

     在新东方,他是最年轻的高中英语教研组长。

     记不清的无数深夜,他备课至凌晨。

     近十年高考题,他背得如数家珍。

    

     在课堂上,在屏幕前。

     董宇辉每次转过身,面对许多双闪着光的眼睛,那画面让他难忘。

     他始终记得,很多年前,一个女孩来报名。

     从手帕里掏出不知攒了多久的零钱,仍是凑不够学费。

     董宇辉自己偷偷掏了腰包,只告诉女孩是学校的优惠。

     从那之后,他总会在课堂上有意提问她、表扬她、鼓励她。

     那个一开始被提问会支支吾吾胀红脸的姑娘,变得越来越自信、大方。

     董宇辉从女孩的奶奶口中得知,女孩的妈妈离开了,爸爸车祸去世,她从小靠着奶奶的一点生活费被拉扯大。

     从那之后一直到高三毕业,董宇辉都没收过女孩的学费。

     后来,女孩考上了一本,逢年过节,都会给他发消息。

     有年大年初一,女孩的奶奶冒着风雪,给他送来了一盒饺子。

     那饺子被码在铝制饭盒里,用手帕包着,热气腾腾。

     董宇辉是哭着吃完的。

     他给女孩发消息:

     “你不用记住我,我只是在青春中陪伴过你的人,你的人生还长,记得你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好。”

    

     有个同学说:董宇辉是唯一相信他们都能考上985的老师。

     他想象着,那些孩子会变成律师、教师、科学家、医生,进入各行各业,解决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问题。

     而他,则是那个影响、带领他们长大的人。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浪漫。

    

     疫情期间董宇辉在房间上网课

     这是一棵麦子,开始返青:

     他生根、长叶、分蘖,最先将生命的信息传递出来。

     似乎急切地想要回报农人,以青接黄。

     03

     “但我就像一个侠客,在深山老林里练就了一身武功,准备好闯荡江湖。下了山,却发现江湖已经没了。”

     那是新东方最难的时候。

     班级解散了,学费退还了,课桌椅捐去了偏远山区。

     董宇辉不得不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他沮丧到睡不着觉,跑去北大,绕着学校一圈圈地转,翻来覆去怀疑自己的选择和意义。

     6万人被迫离开这家公司。

     董宇辉送走了太多同事。

     告别的时候,他一个接一个抱着他们哭。

     他差一点也走了,但他留了下来。

     “前线战事吃紧,需要补给,如果我扔下箱子跑,我会愧疚一辈子。”

     他跟着公司转型,从一位老师,变成了“售货员”。

    

     但这转型求生,步履维艰。

     要么,直播间寥寥几人,只有自己的父母捧场下单。

     要么,弹幕区一水的骂声。

     “这种长相也来做直播。”

     “看不下去,直播本来就要花钱,还花得这么难受。”

     只有俞敏洪出现在镜头前,观众才会追随而来。

     换作其他人,接连的溃败之后,或许早已缴械投降。

     但董宇辉只深深反省自己:

     俞老师来,观众就来,所以不要说是赛道不值得奋斗,而是自己的能力不够。

    

     他沉下心踏踏实实地干着。

     多年读过的书、储备过的知识,早已融进了他的骨血里。

     在中关村E世界15楼角落里的直播间,没有提词器,只有实时翻滚着评论的大屏。

     但董宇辉一开口,中英文切换自如,还有信手拈来的诗词歌赋。

     他卖鱼,能洋洋洒洒聊起张爱玲。

     他介绍铁锅,是“妈妈的手,父亲忧愁的面容,是老人盼游子回家的心”。

     他讲述火腿,是“风的味道,是盐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魔法和时光腌制而成”。

     这个没有背景音乐,没有锣鼓喧天的直播间,却能让无数人津津有味地听下去、买下去。

    

     捱过了直播间前半年的苦涩,董宇辉终于被人看见了。

     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是他的直播片段。

     几十家媒体,争相联系采访。

     董宇辉只是一遍遍憨厚地笑着。

     “我只是一个普通农村孩子,侥幸被人关注到了。”他说。

     “厄运向你袭来的时候你没躲,有一天好运就会撞个满怀。”他说。

    

     这是一棵麦子,正在起身:

     春寒料峭会让他匍匐,在风雨洗礼中也有战栗。

     但脚踩在泥泞里,也要努力站直。

     向着蓝天生长,不卑不亢。

     04

     那天,还有1分钟就要结束直播。

     突然有人在弹幕上问,这个产品用英语怎么说?

     董宇辉连忙拿起小黑板,急急对导播说:

     “等会等会,最后一个学生,不是......有人问单词了。”

    

     拿起的笔还没来得及写下什么,屏幕跳转,直播结束。

     我望着黑黑的画面,无语凝噎。

     我们都知道,哪里才是他的舞台。

     无心说出“学生”的那一刻,或许他恍惚回到了曾经的讲台上。

     哪怕已是个“售货员”,他仍离不开教书,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做个影响别人的、有价值的人”。

     他认真卖农产品,因为能让农民和快递小哥都挣到钱。

     “或许他的孩子就能交个学费,他能给老人买药,逢年过节还能改善生活。”

    

     卖藜麦,看到80岁的老奶奶还在下地种植。

     他就想,是不是自己努力多卖点,促进藜麦种植成了规模,老人就能干点轻松的活。

     是不是青年人们看到种地有了好收入,就能愿意返乡,留守的孩子就有了陪伴。

     他不忍心把价格压得一低再低。

     因为「谷贱伤农」。

    

     哪怕是直播间里的观众,他也不愿称之为“粉丝”。

     “谁说非得消费?你在这里听到了一些道理,学会表达爱,学会珍惜身边人,不也是收获吗?”

     他总会想到俞敏洪当初设想的未来:

     帮农户把农产品卖出去,农民稍微挣点钱,也许更多贫困学生就能上得起学。

     他也不止一次规划自己的未来:

     如果有一天,他不能对此做更多的贡献,也许他会去一个山村学校支教。

     原来不论是晴是雨,是卑微还是闪光,他从来没忘记自己是从哪里出发。

    

     这是一棵麦子的初心:

     颗颗麦粒,已经金黄饱满,却谦卑地弯下身去,等待滋养更多人。

     不忘记自己的出身,才能活得敞敞亮亮。

     05

     很喜欢董宇辉在专访时说的一段话。

     “大家喜欢我,是因为大家看到一个平凡家庭的孩子,通过读书和奋斗,做出了一点成绩。

     就好像看见平行时空里,受了一点苦,懂得一点道理,内心又很坚定的自己。

     大家喜欢的是那个自己。”

    

     的确,我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从农村来,往都市去。

     从自卑中来,往坦荡中去。

     从磕磕绊绊中来,往扬眉吐气中去。

     但这两年,谁都不好过。

     落寞的不止新东方和董宇辉,还有太多人辛苦搭建却一朝溃散的生活。

     还会变好吗?还能翻盘吗?我们问自己。

     而庆幸的是,29岁的董宇辉用自己的落落起起给我们写下答案:

     一定会的。

     “就算比别人慢了一时一分,也别焦虑,我们还有七八十年呢。我们要用跑马拉松的态度,去度过我们的一生。”

     只要我们坚毅地,活得像一棵麦子。

     变化的是风雨时令,不变的是脚踏实地。

     扛过寒露,跋涉过严冬。

     在骄阳似火的六月,便能灌浆成熟,灿烂金黄。

     在那天落了泪的直播间,董宇辉许下一个愿望:

     “我要再勤奋一点,皮实一点,努力一点,做得更好一点。

     然后,就可以把同事们接回来。”

    

     他仍在不放弃地生长着。

     就像很多次,他指着直播画面里俞敏洪的头像说: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面这个60岁的老头?

     因为他从不认输。”

     - END -

     ◇ 文章作者简介: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推荐阅读

     一部激发青少年内在动能

     改变其命运的心灵圣经

     替家长说出想说但不会说的真心话

     写给有梦想有才华却不够努力的你

     引爆全网、感动无数青少年的暖心之作

    

     ▲ 识别上方二维码,购买图书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时代光华出版”同名视频号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助手微信

     进群领取不定期送书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为自己读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代光华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