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人格:什么是精神分析
2022/8/9 17:30:00 时代光华出版

    

     01精神分析是什么

     说到精神分析,很多人会觉得精神分析是个很庞大的体系,其实,用三句话就可以把精神分析说清楚。

     第一句话:精神分析是这样一门学问,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他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个人从父母那里“移”了什么样的“情”到自己身上,“移”来的“情”又是如何影响他的。

     第二句话: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比如,我如果见到一个人觉得紧张,这种紧张有一部分是对方传递给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感受,来了解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人际交往的模式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受就是所谓的“反移情”,这也是精神分析研究的内容。

     第三句话: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的机制。在这样一个冷暖不定,大自然随时对我们有敌意的世界上,如果没有自我保护的机制,就很难活下去。我们的课堂中有这么多人,证明我们这些人在过去的若干年中,都使用了有效的保护机制。那些不能够很好地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人,很可能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如何保护自己。这就是所谓的“防御机制”。

     02弗洛伊德及相关人物和观点

     我们先来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也是精神分析的“初学者”。他逝世于 1939年 9 月,这之后精神分析的发展,他都不知道。

     弗洛伊德最主要的贡献,是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定义了一个人为什么活着。换句话说,一个人活着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什么。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研究我们为什么活着,简单来说,就好比研究一部车使用什么样的燃料在路上行驶。

     弗洛伊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人活着的动力来自力比多(性驱力)的满足需要,以及攻击驱力的需要。

     很多人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就来自弗洛伊德说的这两种驱力。

     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考察人性就会发现,人除了这两种需要几乎没有别的需要了。从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诞生以来,人们在谈到任何关于人性的部分时,如果最终不能落到力比多和攻击驱力上,就算不上深刻。这也是这个理论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征服全世界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弗洛伊德不配被称为是一位心理学家,因为他的生物学倾向非常强烈。他的力比多和攻击驱力的理论,仅仅说了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部分。这个理论如果用在猫、狗身上也说得过去。

     弗洛伊德在世的时候,他的一些学生因为他的内驱力理论而跟他分道扬镳,比如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所谓的现代精神分析,就是在反对弗洛伊德内驱力理论的背景下出现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还有哈里·沙利文(Harry StackSullivan)。沙利文最主要的贡献是把精神分析社会化。但是,他们的革命不太彻底。

     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真正的分水岭是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她出生在维也纳,在柏林接受过精神分析培训,1926 年到了英国,后来她发展出了现代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如果有人问我的精神分析取向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属于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这个学派的。

     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区别在于——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动力来自两种内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人活着就是要满足这些需要。别人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力比多或攻击性的投注而已。而克莱因和她的弟子们则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克莱因的理论直接使精神分析真正变成所谓的心理学。

     03力比多和攻击驱力

     力比多和攻击性既是活着的原因,也是活着的动力。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动力。我们活着的时候需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的能量就来自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投注。

     力比多是性驱力,它跟繁殖相联系。一个物种繁殖的前提是它必须活着。为了活着,它必须抵御一切,必须有力量来反击威胁它活着的外部力量。

     一切跟创造愉快、经历温暖相关的,本质上都跟力比多有关。一切关于竞争、追求卓越、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的,都跟攻击驱力的满足有关。如果抛开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内驱力的框架中,我们也可以解释这一切。

     精神分析是进化心理学吗进化心理学需要在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内考察分析。就像我在武汉有一个朋友,他是地质学博士。在他的研究框架中,是以百万年为计算单位的,因为地质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

     进化心理学的确能够帮助我们非常深刻地理解人性,但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说,它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的考察期太漫长。

     每一个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往往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进化心理学对他们也许没有什么意义。而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围就窄得多,它是在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上来考察每个个体的出生与死亡、生长与枯萎、疾病与健康、自我攻击或是对外攻击等。

     内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关系有人曾问过我,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是建立在力比多之上,还是否定了力比多的攻击性?

     现在的精神分析理论家,都倾向于整合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内驱力理论。也就是说,从人的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两种驱力来解释;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解释。这两种理论不是前后递进的关系,而是平行的关系。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不分前和后,而应该是整体的。

     还有一种更加简洁的说法 —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关系。也就是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都是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整合了。

     04精神分析可以用来做什么

     了解人性人类社会发展到目前,有几个人为人类了解人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个是弗洛伊德,他从生物学的角度,让我们知道了人性是什么。

     第二个是克莱因,她从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是什么。

     第三个是马克思,他从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学的角度,让我们知道了人性是什么。

     还有一个是弗洛姆,他是现代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他被称为马克思弗洛伊德主义者。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提到这个学派了。

     了解他人与帮助他人我们对人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顺着这个轨迹给他人提供帮助。比如,一个人早年跟父母的关系有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现在通过精神分析,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帮助他。

     了解怎么养育孩子

     对我个人来说,我最看重的精神分析的价值就是它是一门育儿学。通过精神分析,父母知道如何和孩子打交道,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健康。

     了解如何鉴赏人格

     精神分析也是一门人格鉴赏学,它教我们怎样鉴赏一个人的人格。举个例子,我最近去买玉,我想提前做一些有关玉的知识的准备。在网上一搜,水太深了,我可能要花上几十年来了解玉这个行业,或者玉的鉴赏到底需要哪些功夫。一小块石头都需要我们用如此之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而比它更加丰富的人性,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我个人觉得,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不过好在我们活在 21 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勇敢和有智慧的人,为我们更多地了解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我们需要做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二是我们自己也要保留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

     05精神分析的特点

     与其他学派相比,精神分析主要有两个特点。

     决定论的哲学观点

     精神分析的第一个特点是决定论的哲学观点。

     这跟佛教是一模一样的。佛教的决定论,就是我这一辈子是什么样子的,跟上辈子做了什么(即“业力”),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我下辈子是什么样子,都是由我这辈子做了什么决定的。佛教讲因果轮回,精神分析也涉及因果之间的关系——因为有小时候的那些事情,所以才有现在的种种。精神分析至少有两个术语是在说因果联系,一个是“移情”,还有一个是“强迫性重复”。

     把意识分为三个层面

     精神分析的第二个特点是把意识分成不同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只有精神分析研究潜意识,其他学派都不会研究潜意识。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演变。

     意识(Consciousness),是我们能感觉到的部分。这很好理解。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是我们稍微自我觉察就能感觉到的部分。比如我们每一分钟都在呼吸,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当下的呼吸状态,就不会觉得我们需要呼吸。精神分析很少谈到前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是不能通过稍微觉察就知道的,需要在精神分析师的帮助下才能够觉察到的更深的部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中谈得最多的。

     很多人认为,潜意识并不存在。比如,有人会说我今天早上要几点钟起床,是我的意识决定把闹钟定在几点,归自己决定。在意识的状态下去吃早餐,然后工作,做什么,这都是意识在起作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是现在这种状态,很多时候是由我们的潜意识决定的。有人曾经认为,潜意识的数量是意识数量的三万倍,这不一定科学。就目前来看,虽然意识和潜意识的数量没有办法测量,但我们都知道潜意识的数量很庞大。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些行为,仍然是他的行为。即使没有意识到这个意识,他仍然会有行为,那么他的所有行为,超过他意识的部分,或者说他意识不到的部分,都可以视为潜意识。

     佛教里有一个概念,跟精神分析里的潜意识是完全相等的,叫作“不自觉”。比如,我不自觉地舔了一下嘴唇,我不自觉地把事业搞砸了,或者我不自觉地破坏了某一段关系,这些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那么,潜意识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就是由早年的关系决定的。

     关于潜意识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我嫂子在美国待了 20 年,英语挺棒的,一个移民局的朋友跟她说,你英语不管流利到什么程度,都不一定表示你学得好。只有一个标准表示你学得好,就是你用英语做梦,这样才能证明英语已经渗透到你的潜意识水平了。

     再如,我们学骑自行车,如果用意识来控制我们的手或脚,表示肯定没学好;如果已经不需要动脑筋,就可以把自行车骑得很稳,表示我们不仅学好了,还熟练到潜意识层面了。而且一旦到潜意识层面,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人曾经不用动脑子就能够骑自行车,哪怕十年没有骑,他一骑上自行车感觉马上就会回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熟到不用动脑子就会,熟到潜意识里面了。

     熟能生巧,如果换成精神分析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我们反复地做事情,因熟练上升到潜意识,然后由潜意识支配完成。

     那种状态就到了艺术的境界、巧妙的境界。

     同样,如果我们用动脑筋的方式跟别人打交道,那动的脑筋也只能决定我们行为的某一部分,而且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而我们是怎样活着的,以及我们是如何跟他人打交道的绝大部分方式,是由我们的潜意识决定的。

     ·本文节选自曾奇峰《隐秘的人格》。

    

     ▲ 识别上方二维码,购买图书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助手微信

     进群领取不定期送书福利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时代光华出版”同名视频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隐秘的人格》!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代光华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