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依恋》:了解依恋类型,重塑亲密关系
2022/8/26 17:00:00 时代光华出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本新书——《读懂依恋:拥抱更好的亲密关系》。
依恋一词,让人感觉到温情,因为它源自儿童和养育者之间的一种特殊而又深刻的情感连接。
但同时,早年的依恋模式常让我们在成年后遇到一些难题。这些困难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价值感,也在于亲密关系中的疏离或冲突。
而本书作者将结合详尽的案例,带你了解依恋类型,重塑亲密关系。
全网独家 新书首发
正版包邮 限时75折
点击下方图片加购?

关于依恋理论
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依恋研究的热潮。如果当时有超话和热搜,那“依恋”或许会常占榜首。
依恋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心理动力学对早年的强调,但也认为早年形成的依恋模式并非不可改变的——影响并非决定。
同时,它也使用观察法和量表法,许多关于依恋的实证研究也对行为科学的发展颇具影响。
可以说,依恋理论跨越了许多流派之间的分歧,成了一种更广泛的指导理论。

时至今日,依恋已广为人知,甚至成为了耳熟能详的一词。这也是因为依恋理论追溯到了最早期的母婴关系,是心底最为柔软的一块地方。
可如果这块柔软在生命早期缺乏滋润,不得不面对生存的挑战,便难以发展出安全型依恋。
在往后的生活中,渴求、猜忌、失望、反复无常等依恋表现就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不断重复。甚至越亲密,越痛苦。
我们并非不值得更好的亲密关系,只是缺少一个重获安全感、重建积极依恋的方法。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01更关注成人依恋
陌生情景实验奠定了儿童依恋理论的发展,成人依恋访谈则将依恋理论拓展至成人,其依恋类型的划分很大程度上也对应于儿童依恋类型。
但市面上关于依恋的书大多关注于儿童的依恋,也更偏重理论的阐释。
而这本书从儿童依恋推及青少年、成年依恋,并花了更多笔墨在于亲密关系中的成年依恋(自主型、痴迷型、疏离型和未化解型)。
除了讨论成人的四种基本依恋类型,作者还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难以将自己归于其中一类——不同依恋可能同时存在,并且主次占比各有不同。
了解成人依恋,将帮助你在依恋类型的划分中,为自己寻求一个更细致、准确的定位。

02提供一个脑科学的新视角
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阐释了大脑是如何参与依恋发展,并成为了成人依恋的蓝图。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养育者与我们互动的经验决定了我们会拥有怎样的大脑,而大脑决定了我们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外在反应与互动模式。
脑干,作为掌管着几乎所有本能的原始大脑,它的发育至关重要。在生命初期,可预测、有关怀的养育是脑干赖以发展的前提,反之则可能导致化学物质的紊乱,表现为易焦虑、睡眠或饮食异常等问题。
边缘系统,即我们常说的情绪脑,它也是依恋的基石。当养育中感受到的爱意和其它积极情感体验被存储进杏仁核,便作为一种内隐记忆,奠定了日后的安全感。而遭受过的虐待、忽视(即使未曾意识到),也会让边缘系统动用保护性策略来应对威胁,但这同时也让我们难以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关系。
新皮质,即包裹在大脑最外层的理性脑,它帮助我们思考、判断、决策。在处理信息的同时,也对情绪脑的反应做现实检验和校正。它帮助我们觉察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无意识中的依恋模式,这一功能也让依恋的改变更为切实可能。
作者从“发育的大脑”这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第一年的互动模式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大脑的电化结构。深深共情那些在亲密关系中受困于强迫性重复的人们——无论你难以控制情绪还是过度隔离情感,都不是你的错。这只是大脑在为早已过去的危险感受,竭尽所能地保护你。
03着手改变你的依恋类型
破除了对亲密关系“无能”的内疚感,作者在第七章更是总结了自己在碰到不同依恋类型的来访时,会用怎样的治疗思路破题,最终发展出自主型的依恋。
无论你是哪种依恋类型,接纳和不评判都是改变的第一步。重新叙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让我们有机会去哀悼自己曾经渴望却得不到的爱和关注,理解那些传承在我们身上的代际问题。
第二步因人而异,对痴迷型依恋者,让理性脑重新参与到情绪控制中,安抚当下的自己“我已经不在危险中”至关重要。而对于疏离型依恋者,允许自己去感受、去回忆,和重要的纪念物产生联结很重要。这些脆弱生长的时刻,可以让边缘系统重新参与到理性脑的抉择中。
第三步,认可并积极创造家庭体验中的正向经历。作者不吝笔墨介绍了多种后现代的理念和技巧,为每个读者建构出“今天即可改变”的解决之道。
如是,作者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一个个案例糅杂,创造了一条依恋的“了解—识别—改变”之路。
我们仅仅只需要沿着这条开阔坦途信步前进,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理解关系、调整内在自我,最终发展出后天的获得性安全感。
愿每个人都能找回内心那块柔软,让它在亲密关系中安然敞开防御,让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滋养。
"
与特定个体建立强烈情感连接的倾向,是人类天性的基本组分。
The propensity to make strong emotional bonds to particular individuals [is] a basic component of human nature (Bowlby, 1988, 3).
"
本书作者
安妮特·库辛(Annette Kussin)
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拥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
专攻婚姻与家庭治疗多年,并在如下四个领域提供专业的培训:婚姻与家庭治疗、与性虐待有关的创伤、评估可否获得监护权、依恋与大脑发育。
安妮特相信,成人依恋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理解自身及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她组织研讨会,鼓励其他专业人士将成人依恋的理解兼收并蓄,并应用于临床工作。多年来,她的研讨会走进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很多机构。她研发了依恋理论的进阶课程,并为治疗师及机构提供咨询和督导服务。
尽管能提供依恋取向治疗的治疗师越来越多,但依然不够。为了帮助人们从依恋的角度找到自助的方法,安妮特为大众写下了这本书。
新书首发限时75折?点击下方图片加购?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助手微信
进群领取不定期送书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图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代光华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