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人格健康,孩子自然也会人格健康
2022/9/21 18:00:00 时代光华出版

    

     01

     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科胡特说过很多堪称“美丽”的话。我个人觉得他说的最美丽的话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一个人如果要发展良好的心理功能结构,也就是要具有健康的人格,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那么,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获得健康的人格呢?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持有的态度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很多人有这样的问题:什么时候给孩子断奶比较好,用什么方式比较好,孩子犯了错误是不是要惩罚,等等。

     在回答这些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置于两难境地,因为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法简单地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而科胡特说了一句“Who they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they do”——他们是谁比他们怎样做更重要,可以回答上述列举的,以及没有列举的类似问题。

     也就是说,父母拥有什么样的人格,比他们在某一件事情上怎么做更重要。

     如果父母人格健康,他们不管怎么做,对孩子可能都有支持的作用,孩子的人格会变得健康。但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那么他们即使照着教科书做,孩子也有可能出现问题。

     所以,在培养和教育孩子上,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过多地放在孩子身上,而应放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我们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倾向于完美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会变得健康和倾向完美。

     有一个妈妈问我,孩子到底该不该管,管到什么程度是好的,说自己有点不知所措。同样,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陷阱,她没有琢磨清楚自己跟孩子的关系,没有看到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根本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爱不爱的问题,爱是最好的管理。或者说,爱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高品质的教育。

    

     02

     想做好父母,看过来

     怎样做“好父母”?实际上,我们只要记住三点就可以了。

     (1)设身处地地想孩子所想。

     你想对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你先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我希望父母怎么做。这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好多事情,如果你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的时候,我希望父母在这件事情上怎样对我",可能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2)询问孩子希望被怎样对待。

     我们要学会问孩子,“在这件事情上,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给你什么帮助,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我相信,孩子对自己的状态是最了解的。我们只要问问孩子就可以明确地知道我们在帮助孩子上的分寸。

     (3)明白过多介入等于剥夺孩子生的意义。

     很多父母可能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对孩子管理过多。这真的可以导致孩子在人格上的很多问题。如果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孩子在使用其自我功能做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的自我功能过多地介入孩子的自我功能中,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甚至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到底是我活着,还是爸爸妈妈在操纵我或代替我活着?这种感觉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会导致这个孩子厌世,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可能自杀。

     当然,厌世有很多级别,如果没有严重到自杀的程度,可能会以其他相对来说较轻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厌学、厌恶人际交往。

     - END -

     作者简介:曾奇峰,精神分析“播种机”,著名心理学者,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

     曾奇峰“阅读自己”系列套装

    

     ▲ 点击小程序,购买图书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助手微信

     进群领取不定期送书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曾奇峰”阅读自己“系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代光华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