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缺点, 孩子才敢聪明: 曾奇峰写给父母的11句话, 看完令人深思...
2022/11/3 18:00:00 时代光华出版

    

     很多父母,一问到育儿的问题,都是跟“怎么做”有关。

     可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有一本关于“怎么做”的书,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需要这本书,就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

     我总结了20句话,以便大家记住,今天先谈其中的11点。

     01.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这句话是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的。

     “父母是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

     什么样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

     有很多说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恋的人、粗心而阳光的人等等。

     我们说个新的:清爽的人。

     这样的人,特点是:

     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立断果决,不拖泥带水;也尊重他人的边界,不入侵不破坏……

     如果你问,怎么达到清爽人格的境界呢?所有这类问题,我给一个总的回答。

     人格变化只有三种途径:

     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背后的意义;

     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三是找一个精神分析师。

     02.父母潜意识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被抛弃过的,会抛弃孩子;被粗暴对待过的,会粗暴对待孩子。

     让人伤感的是,这样做的动机是爱,因为爱一个人,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

     但是,这是不健康的、没有分化的爱。

     健康的、分化的爱,是使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成为ta自己。

    

     03.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制造一个有精神障碍的孩子。

     为了避免对孩子失控,过度控制型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

     比如有的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是: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

     这可能打压孩子以下能力:

     对环境的敏感及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知道,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压制孩子,等于直接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

     如果你要讨论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个孩子不在场的的地方吧。

     否则,就是邀请了Ta参与,又不让Ta参与,这就使Ta陷入了双重束缚境地。

     研究证明,这是制造严重精神疾病的环境特征。

     有个关于双重束缚的段子:

     有个人养了一只狗,给狗取名为“别动”。

     这人经常这样对狗说话:“别动,过来”;或“过来,别动”。

     据说后来那只狗疯了。

     04.对孩子的有些“错误”,特别是经常犯的“错误”,最好延迟反应。

     因为你的立即反应可能会使孩子对用这种方式“调动”你的情绪和行为成瘾。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一发出刺激,对方立即就有反应,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05.家族创伤有时候就像个传家宝。

     重男轻女是常见的文化级别的家族创伤。

     在不少的临床案例中,一代又一代女性被迫害的景象,骇人听闻。

     很多女性的一生,毁于这种灭绝人性的文化传统。

     让人悲喜交加的是: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重男轻女的传统,结局往往是女性发展得很好,男性反而很弱。

     对此的精神分析解释是:重视男性就是制造了过高浓度的关系,在效果上等于阉割了男性,而被忽视的女性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相信女性并不需要这样“莫名其妙”的所谓好处。

     美好的家庭风景应该是:无论性别,你都可以有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条件,包括经济上的和态度上的。

     理想的文化环境是:男孩和女孩的利益和权利,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均等,更理想的情况是:都足够充分。

     06.对孩子严格的要求,可能源于对自己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哀怨,也就不会要求孩子的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

     说得狠一点,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败涂地的人,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

     对他人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我对你失望,就忘记对自己失望了。

     07.对孩子的不耐烦,可能是父母人格不够独立。

     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是现象学级别的社会问题。

     孩子一遍三遍还不会,会激活父母的融合焦虑: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阈值,警报响起,父母就会用“不耐烦”在情感上离开孩子。

     耐烦的能力,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长时间,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他还是他,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

     08.完美的父母,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

     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人格弱小。

     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说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投射给孩子。

     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

     完美的母亲,还会遏制孩子的创造力。

     母亲的“缺点”,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创造力,是孩子在幻想层面弥补母亲的不完美,如果母亲“完美了”,Ta就不需要创造了。

     09.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就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以有个开玩笑的说法: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师的孩子容易学习成绩不好。

     父母过度强调什么的时候,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回避屈从权威所导致的屈辱感,潜意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

     还有,父母的强调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励,就有多反对。

     比如一个母亲反复跟青春期的儿子说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抛弃自己;

     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是我说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动要你去的,我“被”抛弃的感觉会减弱。

     所以你对他交朋友的“鼓励”,就变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10.对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险。

     信任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人本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要。

     比如遵纪守法、尽义务、爱人类等等,如果有人不这样,那是因为他的这种倾向被打扰了。

     对孩子的不信任,本质上是父母对自己不信任。

     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们那些反社会的欲望没有被象征化或意识化,于是投射给孩子,就变成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不被严格管教就会变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动力,来自要摆脱早年非常糟糕的环境,他们就想当然认为,给孩子糟糕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努力。

     他们不知道,早已时过境迁,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会比“雪耻”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战斗力,也更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11.把孩子都当成心理学上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心智化。

     生物学的存在意味着,他们需要水、食物和空气;

     心理学的存在意味着,他们需要爱、信任、自由、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

     鲁迅说:我从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我们知道鲁迅是智慧而深沉的爱国者,他这样说是为了警醒国人。

     这句话改一改,就变成:我从来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父母,这样说,是为了警醒父母。

     我这里说的父母不是我们的父母,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

     我无意声讨我们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们自己在父母这个角色上,能够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创伤,向我们下一代传递。

     精神分析的任务是:让所有孩子都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

    

    * 曾奇峰,著名心理学者,被誉为精神分析的“播种机”,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书“阅读自己”系列套装正在热卖中。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助手微信


     进群领取不定期送书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曾奇峰”阅读自己“系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代光华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