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解封”,北京放宽:拐点已至,我们接下来面对的是什么?
2022/12/2 18:00:00 时代光华出版

    

     本文作者:脆皮先生

     来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

     1

     最近这三天,感觉像是被按下了快捷键。

     防疫再次有了大变动。

     一个,是广州大面积“解封”。

    

     这个解封,并不是放开。

     而是指广州密集地推出了多项科学精准防控的措施。

     重点内容有两个,第一是解除临时管控区域。

     二是乘坐公共交通,一律不再查验核酸时效,仅看绿码即可。

     这并不是一纸空文,从政策出台到落地,不过5小时。

     人们很快发现,围墙拆了,很多核酸点没了。

     堂食恢复了,娱乐、公共场所也开始营业了。

     幸福简直来得太突然。

     要知道,就在当天,广州的新增仍超过6000。

     可以说,这是我们在落实20条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决策。

     虽然一直说着放宽,但走到这一步,才是真正看到了曙光。

     而就在广州“解封”第二天,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国家卫健委召开了一场座谈会。

    

     会议主要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随着防疫经验积累,疫苗接种普及,病毒毒性降低,我国疫情防控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这是一个非常重磅的信号。

     既然有了新任务,势必就有新应对。

     也算是给我们下一步优化防控的方向定调。

     结合上面的广州,一个是落地实操,一个是政策背书。

     目标统一而明确:防疫同时,稳经济、保民生。

     从“应检尽检”到“应解尽解”。

     为这一字之差,我们走了三年。

     心情实在澎湃,拐点,终于到了!

     2

     拐点已至,这两天可以说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是各地紧跟其后地放宽、“解封”。

     北京,无社会面活动和无外出需求人员,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

    

     重庆,“无疫小区”“无疫社区”不参加近期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石家庄,对全市7区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秩序。

     郑州,高风险区外非必要不核酸。

     深圳,不再以时空伴随作为密接标准。

     不再是蜻蜓点水,即便是素来稳妥的大城市,这次也是下足了决心。

     第二个变化,体现在舆论上。

     以前,大家对于逐步放开持观望状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对于奥密克戎还是了解太少,对病毒的恐惧,还没有消弭。

     所以才出现石家庄迈出第一步后,人们都不敢出门的现象。

     而现在呢?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昨天的两个热搜。

     一个是关于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降低,一个是专家称不能证明新冠有后遗症。

    

     这是科普,更是给大家吃定心丸。

     政策的落地固然重要,但到了现在这个转折的阶段,心理安抚也逐渐地被国家重视起来。

     就像是在建造一座大厦。

     如果说完善政策是添砖,那么形成共识就是地基。

     现在我们是两头并进。

     但这些变化,仅仅是个开始。

     大厦要最终落成,我们还必须认识到:

     拐点之后,我们普通人到底会面临什么,又该怎么做。

     3

     很多人觉得,现在放宽了,就能立马回到正常生活。

     很遗憾,至少在近期这段时间内,大概率不会。

     就说本轮疫情吧。

     短短一月,从日增过万,到日增三万。

     像北京、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是增长最猛的。

    

     这些地方的医疗资源和防控体系,已经胜过其他地方万千。

     尚且面临巨大的压力。

     小城市就更别说了。

     这也意味着,在拐点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会因为新增的数据而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涨幅可能在你的想象内,也或许在你的意料外。

     但我们必须要有这个心理预期。

     无论如何,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不要一涨就怕,一反弹就骂。

     微博上有一位博主说得我觉得很对:要渡河,只有两种方式。

     飞过去或者划过去。

     既然我们不会飞,就踏踏实实划船,不要害怕河水会把你的衣角打湿。

     我们要什么样的结果,就必须要承担与之相应的代价。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了,就不要再反复陷入“躺平”还是“清零”的怀疑和内耗。

     甚至我觉得,“躺平”这个词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国家的大方向和规划够清晰了。

     这次卫健委座谈会里也再次强调了。

     我们将如何应对接下来疫情的冲击,有明确的路线:

     强化分级诊疗,避免医疗挤兑;

     保护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是重中之重。

     加快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

     现在还以为我们这是躺了甚至是鼓吹躺的,非蠢即坏。

     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这样的路线下,我们必须更重视个人的防护。

     昨天,广州标志性建筑小蛮腰上,再次亮起了那句熟悉的标语: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拐点之后,实则是对我们自己的防护,有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广州倡导的,要在家中备好抗原检测试剂。

     常备一些药物,做好日常防护。

     要避免医疗挤兑,不仅仅要靠国家政策,也要靠我们的自觉。

     尽量不感染,即便不幸感染了,也有能力把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既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对他人的健康尽责。

     4

     广州“解封”后,在网上看到了一组图。

     一位海珠的居民,跑到街上,高兴地大喊“解封啦”!

     麦当劳门口,挤满了来取餐的人。

    

     路边理发师的摊前,排出一条长长的队伍。

     平日觉得稀松平常的事情,不知为何在这一刻看起来如此生动。

     这就是久违的烟火气啊。

    

     尤其还是在昨天这个日子,似乎更让人感慨。

     2019年12月,武汉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的日子。

     整整三年,恍如隔世。

     曾经以为只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段插曲的疫情,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

     习惯了戴口罩,习惯了扫码,习惯了少出门,习惯了远离人群……

     习惯了自觉地把谈话时的时间单位,从年变成了“疫情前”和“疫情后”。

     也从开始的抱怨,到逐渐接受,再到适应变化。

     我不忍说这其中有多少的眼泪悔恨,婉转曲折。

     就像是迎着大风赶路,看起来没走几步。

     但只有自己知道,已经拼尽全力。

     平淡日子,失去过才会怀念。

     寻常烟火,消失过才懂珍贵。

     都说事不过三,3这个数字,往往代表着事物的末端。

     拐点已经来了,希望疫情经历三年,也能到此为止。

     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期。

     我们期待着。

     -END-

     ◇ 本文作者:脆皮先生,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曾花3个月时间复习,考上985高校硕士,成绩全国前三。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来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转载请联系脆皮先生公众号。

     推荐阅读

     焦虑时代,更需要全身心做好眼前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不算浪费生命

     识别小程序购买?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助手微信进群领取不定期送书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图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代光华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