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坏肚子的正确姿势(节选 | 局部有修改)
2017/8/3 12:59:57 AnnieEasyFM

     范老师又在她公众号胡说八道了。

     我是看到朋友圈里转发的《吃坏肚子了,吃什么才能快点康复呢?》这篇文章,感觉应该说点什么。

     先纠正范老师文章开头的一个错误:

     每年的6-8月,又进入了各种腹泻的高发季节。

     不是这样的。大概范老师以为夏季高温潮湿,会导致细菌滋生,容易发生腹泻吧。事实是咋样呢?成年人的数据我没有,看看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分析吧,抛开食物不耐受等其他原因(她后文也提到排除这些因素了),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细菌造成的仅占7.0%,其他93.0%是病毒引起的。[1] 而病毒性腹泻的高发期是每年秋冬季,非洲这些落后地区常见腹泻的原因才是细菌,高发期才是夏季。不知范老师看到这组数字后,惊讶不惊讶?尴尬不尴尬?

     我这么推测她是有依据的。因为她马上就说了:

     一方面,高温和潮湿让人抵抗力下降,病毒们趁机活跃起来;另一方面,高温高湿的环境,也让食物中的致病微生物格外活跃。第三个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夏天人们贪吃水果和冷饮,熟食物也喜欢放凉了吃,给细菌和病毒很多的偷袭机会。

     上看这段话,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我真搞不清她这是什么逻辑:高温高湿会让抵抗力下降?我们的抵抗力是跟着温度湿度变化的么?这让居住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和居住在赤道几内亚的人情何以堪?

     更让人不堪的是,她认为“高温和潮湿”还会让病毒们趁机活跃起来。我暂时假设这不是“细菌”的笔误,那么,是这样的么?

     科学家在豚鼠中研究发现,流感病毒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在空气湿度为20-35%的时候传播最为有效;而在空气湿度为80%的时候,传播基本上会被阻止。同时,较低的温度较适于病毒的传播,如在一些空气湿度条件下,病毒在20℃时的传播效果不如在5℃的时候,而温度一旦上升到30℃,传播就基本被阻止了。研究者认为,低温和低湿度会使得流感病毒更容易传播,是因为较低的湿度,会增加流感病毒颗粒的稳定性,从而使病毒颗粒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2] [3] 出于篇幅原因,这里只提供部分证据。所以,我善意地猜测这可能是她误将“细菌”写成“病毒”了,因为后面紧接着她就说了“另一方面”,这里她提到的“致病微生物”,想必指的就是细菌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她的前半句似乎成立了。

     然后我们再说说她的“第三个因素——冷饮”吧。在她这个因素中,冷饮是不背这个锅的,尽管她一直把“避免着凉”这类的词汇挂在嘴边,但是这种观点陈旧得不值一驳。那么水果呢?且不说那些如荔枝剥壳、香蕉剥皮的这种水果吃起来很安全,即便是像葡萄这样的直接连皮一起吃的水果,只要清洗得当,也是没有问题的。她说有“被致病菌污染的风险”,证据呢?

     这段话里唯一一句我同意的,就是“熟食物放凉”期间会增加细菌繁殖的机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可是那也只给了“细菌很多的偷袭机会”,没病毒啥事儿啊,难道她会对着食物打喷嚏传播病毒?

     看下文紧接着,她“首先”开始“提醒大家”

     遇到拉肚子的情况,要先弄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

     告诉你们呀,真拉肚子了,“首先”要做的不是找原因,而是要预防脱水。 [4] [5] [6] 不管是93%概率的病毒性腹泻,还是7%的细菌性腹泻,脱水才是最大的对健康的威胁,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重中之重都是要预防脱水,不论成年还是儿童。儿童由于更容易脱水,因此就更需要预防。

     再往下看:

     常见的有暑热、胃肠型感冒、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或者是痢疾,还有时是因为天气冷热变化、消化不良或食物不耐受导致的腹泻。先要去看病求医,弄清原因,才好相应采取措施来治疗和康复。

     她把腹泻这么分型,是从百度上抄来的么?临床上把腹泻的发作分为三类,分别是急性腹泻,痢疾和持续的腹泻 [4] 。在起病24小时内表现为3次或以上异常的糊状或水样便,就可以判断为急性腹泻。如果发现大便中有肉眼可见的红色血便,则应高度怀疑是痢疾,才应该麻利儿的赶紧去医院。急性起病的腹泻持续14天以上,则为持续性腹泻。她说的看医生是可以的,但是看医生的目的是排除那7%的细菌性腹泻风险,如果是病毒性腹泻,没有脱水,基本上是等自愈的。

     然后看见她又说:

     只说说在细菌性食物中毒造成腹泻之后,饮食方面的对应措施。

     这是两类腹泻虽然病因不一样,但是处理原则都是相同的。

     腹泻和发烧一样,可能是人体抵御细菌、病毒感染的一种方式,它能加快肠胃蠕动,让毒素尽快排出体外,减少这些致病菌对身体造成的损坏。食物中毒也可以通过腹泻加快有毒物质的排出。基于这个理由,盲目的止泻,反而不利于身体的康复。所以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多家机构并不建议止泻,尤其是儿童止泻。

     尽管这两类腹泻原因没必要单独提出来说,但是她要合起来说也无妨。往下看,她说:

     刚开始胃肠不舒服的时候就要赶紧看病,医生给的药要遵医嘱连续服用,不要肚子刚不疼就停下来,否则可能会转为慢性肠胃炎。

     有人不舒服就劝人看医生,这句话是没毛病的废话,但是没有她说的这个“否则”,没有慢性肠炎这个病。腹泻按照病程分类,急性腹泻<2周,迁延性腹泻在2周~2个月之间,慢性腹泻>2个月。估计她以为急性不治疗就会变成慢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治疗会变成慢性感冒?

     不管是细菌性腹泻还是病毒导致的腹泻,腹泻的最大的风险都是脱水。不止泻会脱水,于是医生就把对策的重点放在补水补液上了。因此,一旦发生了腹泻,不用先去追查原因,应该做的是尽快预防脱水和预防电解质紊乱。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再找原因,寻求对策。科普不能靠脑补。

     她又说:

     严重腹泻时,暂时需要禁食,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这时候可以用静脉输液,或少量多次地喝葡萄糖+补液盐溶液,避免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我猜这又是脑补的。即便是严重腹泻,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要继续进食,儿童尤其不能断食。[5] 断食会造成营养不良,会加重腹泻;腹泻加重又会造成洗手困难,然后陷入恶性循环。腹泻不仅不能禁食,还要想尽办法吃好喝好。还在母乳喂养的婴儿,腹泻期间应该继续喂养,并且增加次数和时间;喝奶粉的婴儿也要增加喂养次数,大于6个月的婴儿应该开始吃营养丰富的辅食,如果患儿进食量少,则应该增加喂养次数。[4] (严重呕吐导致不能进食除外)

     不过下面这些饮料确实是不应该喝的。

     糖能够为机体提供能量,但同时它也能够改变液体的渗透压。市售的果汁饮料、二氧化碳饮料、甜茶饮料等都含有很高的糖分,却很少含有足够的钠。这意味着他们不能为机体提供充足的电解质,反而会导致腹泻加重。

     含咖啡因的饮品,有促尿利排的作用。因此在腹泻期间不宜饮用。

     酒精,容易加重脱水。因此成年人在腹泻期间不宜饮用含酒精饮品。儿童时期由于肝脏尚未发育完整,因此严禁给他们饮用含酒精饮品。因为酒精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体内,所以也要严禁在儿童皮肤表面涂抹酒精。[4]

     另外,范老师所谓的“禁食”+“静脉输液”模式是非常错误的。1989年WHO就推出了适用于全球的《腹泻治疗指南》,并指出:

     急性腹泻脱水患儿90%可用口服补液,纠正脱水成功率达95%

     世界范围内应用ORS防治腹泻脱水,不论病因、年龄,均有效且安全[4]

     只有以下情况才需要静脉输液:

     休克

     脱水导致了意识水平的改变或者严重的酸中毒

     脱水情况恶化,口服或者肠内补液治疗无进展时

     口服或者鼻饲补液时仍持续呕吐

     严重腹胀或者肠梗阻[6]

     静脉输液可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但是静脉输液不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在2013年4月12日发出的 “预防及控制肺炎和腹泻的综合性全球行动计划”中,呼吁“让90%以上的腹泻儿童用上口服补液Ⅲ”,[10] 静口服补液盐就能搞定的预防和纠正脱水,而她告诉大家要“禁食”+“静脉输液”,不知用意何在。

     还有,范老师说的“葡萄糖+补液盐溶液”也是不对的。市售的补液盐溶液英文缩写是ORS,分三类:第一代ORS、第二代ORSII和第三代ORSIII。和第一代、第二代高渗口服补液盐相比,第三代低渗口服补液盐更有利于钠和水的双重吸收[4] [9],可以更有效的预防和纠正脱水[7] ,有研究显示,低渗口服补液盐补液速度约为清水的近四倍[8] 。

     WHO的口服补液盐,其低渗是靠溶解物质的量控制的,而且,口服补液盐的糖盐比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1963年Schedl和Clifton首先证实钠与葡萄糖在人类小肠有着共同的载体,二者相互依赖,成对吸收。载体中无钠,则葡萄糖不被吸收;无葡萄糖,钠可被吸收但不充分,只有两者同时具备,吸收才可达到顶峰, 并同时带进水。[7]

     人体摄入适当浓度的葡萄糖和电解质后,葡萄糖可以透过小肠上的吸收细胞膜并进入血液循环中去。这个过程是主动转运过程,也就是说,是Na+把葡萄糖“拉”进细胞内。K+的转运也是主动转运,而三者共同形成形成渗透压,让水更快地被肠道吸收,又不至于形成高血钠。实验表明,肠腔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能使Na+和水的吸收增加三倍多。因此,电解质补充剂应该添加葡萄糖成分,而且要形成合适的渗透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水、钠和钾等离子快速进入体内。配置口服补液盐溶解,水既不能放多了,也不能放少了,必须按照要求配置,才能得到合适的渗透压。

     如果按照范老师的说法,兑了葡萄糖的补液盐会改变原有补液盐溶液的渗透压,使之从低渗溶液变成高渗溶液。高渗溶液进入肠道后,反而有加重脱水的风险。所以,范老师这招“葡萄糖+补液盐”大法,简直是添乱。

     再往后看范老师的那些食谱,我都怀疑作为营养学会理事,她怎么能写得出来?里面充满了偏见和无知,什么“清淡流食半流食”,什么“吃少油食物,以淀粉类食物为主”,什么“避免吃生冷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等等,基本套路就是宣扬一些所谓正确的观点,再参杂一些似是而非的私货。这套路真是扑朔迷离,匪夷所思。

     对于140万范粉,看完本文,是不是又刺激又惊喜?这就是他们喜爱的、微博大V、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

     文末回答一下题目的问题,吃坏肚子的正确姿势,请记住关于腹泻治疗的四点原则:

     预防和纠正脱水是腹泻治疗的主要方法,腹泻一开始即应实施。

     规范化治疗,应从第三代口服补液盐开始,足量给予。

     继续喂养,保证营养供应充足。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5]

     想为什么山药粉站台也可以,正确姿势看?

     [1]. 周浩,张静. 2010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现状分析.疾病监测2012,27(3)

     [2]. Lowen AC, Mubareka S, SteelJ, Palese P. Influenza Virus Transmission Is Dependent on Relativ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PLoS Pathog. 2007; 3: 1470-1476

     [3]. Lowen AC, Steel J, Mubareka S, Palese P. High temperature (30 degreesC) blocks aerosol but not contact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virus. J Virol. 2008; 82: 5650-5652

     [4]. WHO/UNICEF, 腹泻临床管理新推荐实施指南.2005,8-11

     [5].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 2009年8月第47卷第8期

     [6]. 2014年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循证指南

     [7]. Christopher Duggan; Olivier Fontaine; Nathaniel F. Pierce; et al. JAMA. 2004;291(21):2628-2631 (doi:10.1001/jama.291.21.2628) 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full/291/21/2628

     [8]. Absorption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s from hypotonic, isotonic and hypertonic solutions. J Physiol 1986;373:90P.

     [9]. WHO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Reduced osmolarity oral rehydration salts (ORS) formulation – Report from a meeting of experts jointly organized by UNICEF and WHO. UNICEF House, New York, USA, 18 July 2001. WHO/CAH/01.22

     [10].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3/pneumonia_diarrhoea_plan_20130412/zh/

     本文为节选,全文请点击原文链接。原文一些错字系语音转换文字导致,请自行脑补。

     欢迎转发,每转发一次,就有可能减少一个被垃圾科普伤害的孩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AnnieEasyFM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